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8期
2010-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祝福快遞
  聞思修
  厝邊頭尾一起來
  草根菩提
  喜樂證言
  銀髮之愛
  天涯共此情‧台灣
  天涯共此情‧泰國
  天涯共此情‧印尼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出版書訊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十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8期
  巴基斯坦 世紀洪災後

◎撰文、攝影‧蕭耀華

七月底,巴基斯坦北部省分連續暴雨,
洪峰沿著印度河從北往南衝擊,規模百年僅見,
受災面積達五個台灣大,波及兩千萬人生活;
巴國經濟在全球敬陪末座,災後更雪上加霜。
大水過後,信德省的農婦彎腰整地,尋覓著生機——
受創的土地短期內難以耕作,錯過十一月的播種期,
下季收成沒著落,生活勢必更加艱難……


印度河流域(Indus river valley),人類文明最早起源地之一。印度河,顧名思義,它應該位在印度才對,但出人意表的是,歷史因素影響,它的主要流域並不在現今印度國境內,而是位於巴基斯坦。

源自中國西藏,經印度喀什米爾流入巴基斯坦;此區域高山環峙,水源豐沛,孕育出人類歷史古文明。從北往南,印度河貫穿整個巴基斯坦,最後從信德省(Sindh)入阿拉伯海,完成其三千兩百公里旅程。

這條印度河,養育千萬眾生;沿河兩岸農田連綿、阡陌縱橫,務農人口眾多,是巴國農業經濟大動脈。

近代人類物質文明發展一日千里,經濟發達、物質豐富。但這種文明似乎並沒有對巴國人民帶來多少正面影響;相反的,過度開發所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如溫室效應,卻對巴國構成極大威脅。二○一○年七月底開始,氣候異常帶來的連續豪雨,從巴國北部發難,沿印度河兩岸南下,一時間,五分之一國土淹沒在洪澇中。

巴國政經社會問題千頭萬緒,發展艱難,普羅大眾生活已不容易;史無前例的大洪水,更帶走兩千條人命、摧毀房舍一百九十萬所,估計達兩千萬人受災;超過四分之三受災人口集中在信德和旁遮普(Punjab)兩省,亟需緊急人道援助。

家無四壁,新生兒席地眠

洪患發生逾百日,信德省北部某些地區還泡在水裏。澇災之大,「前所未有(never before)。」此話出自伊法女士口中。

伊法(Iffat)女士是信德省救災協調中心(Provinci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 Sindh)主任;在慈濟志工拜訪她的時候,表情嚴肅地表達她對這次水災的憂慮。

信德省首府喀拉蚩(Karachi)鎮日車水馬龍,漫天沙塵、喧鬧不堪。離開這個巴國第一大城,沿著連接東面巴甸(badin)M9國道南行,道旁田野間帳棚或聚或散,一叢叢地、大小不一、錯錯落落地在這片無垠的大地上;帳棚人家缺水缺糧,更不用說電力這回事了。「民不聊生、流離失所」,學生時代歷史課常讀到的兩個形容詞,活生生地出現眼前。

大水重創農業,農產品價格波動,看著慕買女士鍋子裏的那幾片洋蔥和馬鈴薯,給一個人當零嘴還不夠的食物,她卻告訴我,那是她一家七口的果腹午餐。我想可能是語言溝通不良,造成我的誤解,經翻譯志工再三確認,就是一家七口中午的口糧。

慕買蹲在泥地上,在幾條羸弱、乾癟不堪的小樹枝所生起的丁點火光上,搖動著鍋子,那幾片洋蔥、薯片在溫吞的濁水裏左右擺盪、無所依靠;映入她眼簾,我彷彿看到那大水來時模樣。

原有三個房間的家,被衝擊得只剩下三片土牆和三張床,甚至構不成「家徒四壁」;三張床,一張在牆內、兩張露天,一床睡兩人,剩下一人得以地為廬了。

家前賴以糊口的農田沒了,剩下一灘泥濘,短期內不大可能耕作;錯過十一月的播種期,下季收成沒著落,生活怎樣過?我不敢問,這是個催人眼淚、沒有答案的問題。

慕買的窘境,並不是獨立個案,而是信德和旁遮普兩省一千五百萬受影響的民眾之一而已。

鄰近的恰卡拉村(Jakhra),少婦亞曼的處境也好不到那裏,原本捉襟見肘的生活碰上大水,真是一貧如洗;就在這個艱難時刻,二女兒夏娜卻翩然來到人間,出生只有十五天的她,被幾件舊衣服包裹著,放在地上。

為什麼放在土地上?因為亞曼家沒桌子、椅子,沒有任何可以讓夏娜躺離地面的家具,更別提嬰兒床。嗷嗷待哺的夏娜苦無奶可吸,因為做母親的長期營養不良,奶水不足,只有乾著大眼瞪小眼,兩雙眼神都顯得那麼的無助。

夏娜的外祖母站在一旁,看著女兒與孫女無言以對,激動地向我們訴說,大水把所有的東西帶走,連她們的心都掏空了。

大水掏空的不只有亞曼一家的心。六十歲阿查(Achar)的小兒子,歷經大水來襲,驚嚇過度,二十多歲的他,鎮日躺在茅草屋內的土地上,無所事事,舉止遲緩,不與人言。

大水過後,這等淒涼事,問也問不完,道也道不清。災區一百九十萬戶家庭,家家都有難念的經,不同的只是輕重緩急之分而已。

緊急撤離,家園流失性命保

全國兩千萬受影響的民眾,除了心靈需要膚慰,當務之急,是吃飯問題,存或亡的問題。聯合國相關機構如人道救援組織(OCHA),和各國非政府組織(NGO)如樂施會(Oxfam)、關懷基金會(CARE)、紅新月會(Red Crescent)、紅十字會(Red Cross)等,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開緊急救援;台灣的慈濟基金會也參與行動。

慈濟志工十月二十四日抵達巴基斯坦,翌日起馬不停蹄地走訪相關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請教水災後各方面問題,也尋找協助發放物資的可行性。

五年前——二○○五年十月八日,巴基斯坦北部發生芮氏規模七點六強震,重創巴屬喀什米爾山區,超過八萬人罹難、三百萬人失去家園;慈濟賑災時結識了企業家馬吉德(Majid)先生,此次水患,透過他以及慈濟志工朱章麟在巴國的商業合作伙伴阿尼斯(Anis)先生協助,陸續拜會信德省的省長坎恩博士(Dr.Ishrat Ul-Ibad Khan)、首席部長薩伊德(Syed Qaim Ali Shah)先生和救災協調中心主任伊法女士。

慈濟月前在台灣策畫巴國勘災與發放行動時,持續與伊法女士保持聯繫;此刻看到志工到來,令她非常感動,也對慈濟有了一分親切感。團隊期待能在信德省的塔塔縣(Thatta)發放,因此也拜會塔塔縣縣長希爾博士(Dr.Hafeez Siyal)。

希爾博士以圖片簡報災情的嚴重性,並詳細指出塔塔縣在八月二十五日開始受災的經過,災情的回顧勾起許多不堪回首的記憶——

從北部往南流的印度河洪水,八月下旬抵達塔塔縣;八月二十一日,塔塔縣北部開始下豪大雨,八月二十六日強勁的水流將主要堤防扯出一個長約五百公尺的漏洞,洪水直接往北部廣闊的平原農地氾濫,造成塔塔縣七個行政區之蘇加瓦鎮(Sujawal Taluka)與加提鎮(Jati Taluka)變成水鄉澤國。

搶修團隊花了一個多月,直到九月下旬,才把堤防修復完畢,但是所造成的災難已無法避免。

信德省多平地,不利洪水宣洩,所以從潰堤開始,大量的水溢滿到平原,用了近二十天時間才陸續流入了阿拉伯海;在這期間,大水所經之處無不受害,除了民房被毀,廣大的稻田、棉花、甘蔗等農作均受毀。

但不幸中,也有大幸之處——在潰堤前,縣政府發布消息並緊急撤離居民,二十五萬人安然避難,集中在地勢較高的馬格里鎮(Makli)及塔塔市。

塔塔縣倒房十萬戶,希爾博士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等單位前來發放,白米、油、糖、棗子等物品,約有半數已領取。聽聞慈濟的賑災物資將在十月二十七日抵達喀拉蚩,他建議慈濟人能夠到目前還未接收到任何援助的鄉鎮,快速有效的發放,解決燃眉之急;而距離最近的蘇加瓦鎮,可作為慈濟人勘災、賑災的重點區域。

長期貧困,災後雪上加霜

洪水慢慢消退後,平原上滿是泥濘和受創嚴重的農田,使得國家經濟在全球排名敬陪末座的巴基斯坦更雪上加霜。官員們也苦思如何幫助以農業為主的居民重新耕種,整地、提供種子與肥料、修復產業道路等等;而居民連基本生活都難維持,遑論自力重建,只能仰賴外援度日。

清晨的塔塔縣蘇加瓦鎮地方災難協調中心,總有居民大排長龍在門外等待。看到此景我們感傷又欣慰——兩個多月後的今天還是有這麼多人需要幫忙,幸有總指揮安華上尉(Captain Anwaar)用心付出,挑起救災重建的重責大任。

蘇加瓦鎮有二十五萬人口,整個區可說都受災,安華上尉負責協調所有來此提供援助的非政府組織。他陪同我們訪視災區,並委派當地志工帶領居民「以工代賑」造冊和分發發放通知單。

安華上尉也和我們分享重建計畫——當地有十個慈善團體或非政府組織,各援建二十至一百間永久屋;在醫療部分,雖然蘇加瓦鎮沒有廣泛的傳染病發生,但受災之前醫療診所即普遍匱乏,長期的義診基本上還是能惠及村民。

在辦公室外面,有幾台移動式抽水過濾機,徐徐不斷輸出飲用水給等待的民眾。安華上尉說,這次為了慈濟發放而動用人力挨家挨戶造冊,也藉此記錄每一村每一戶的用水是靠河道或地下水,以及水源品質是否適合飲用。

原來,蘇加瓦地區幾乎沒有供水系統,幾個村莊分享一個政府設立的手動抽水機抽取地下水,婦女與小孩們每天都必須走兩三公里路來回取水。

慈濟此行也將一百萬顆淨水丸交給信德省救災協調中心,送往北部尚有嚴重積水的災區淨化用水。

需求急迫,刻畫匱乏之苦

慈濟大型發放安排在十一月三日,於蘇加瓦鎮的拉爾糖廠(Larr Sugar Mill)舉辦,致贈六千八百戶每戶十五公斤香積飯、大約可應半個月所需,還有四條毛毯。

包括貨櫃通關、交通儲放、發放人力部署、場地布置、餐飲供應等前置事項,考驗著不到十位賑災團員。幸有多位年輕的巴籍志工參與,從清晨到發放結束全程陪伴,提供意見調整發放動線;安華上尉也召集一百餘位村民「以工代賑」,搬運及分發物資。

早上九點,廠外已集結很多民眾。考量在炎熱天氣下長久等待的辛苦,決定提早開放入場;他們井然有序地依照志工的安排進入倉庫,就地而坐。

近十點,發放儀式開始,安華上尉帶領祈禱,緊接著由巴裔志工亞瑟夫(Asif)主持儀式;之後,志工引領著民眾慢慢走往物資集結區。

由於志工人數有限,無法完全照顧到發放動線的每個點,這段路一時失去了秩序,居民爭先恐後奔跑起來。但安華上尉及所有志工處變不驚,繼續安撫民眾;維安的警力也堅守崗位,保護人員與物資的安全。亂中還是有序,物資也慢慢發放出去。

居民長期處於貧困,加上教育不普及,據當地志工告知,信德省文盲高達四成;他們雖然難以遵從秩序,但普遍純樸,唯恐拿不到物資,因此擠在一起,但未發生暴力現象。安華上尉也表示,只要繼續耐心地發放,基本上他們都不會刻意搶奪。

在發放當中,我們也看到當地志工的用心,從引導、翻譯到發放,充分展現出悲智雙運;不僅發揮了最大的效能,也為未來的賑災方向和人力做鋪路。

                                                                     ●

巴基斯坦世紀洪患發生三個月了,聯合國統計災情損失——死亡人數:兩千;受災民眾:兩千萬;農地受毀:超過一萬三千平方公里;受災面積:十六萬平方公里。

這些數字對眾多生活在千里之外的讀者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真切體會到其中意義,甚至可能對某些人而言,數字代表的是某間可隨時代繳水費、電費、交通罰單的超商而已。或許換個角度來看,這些數字會比較容易理解——如受災面積是五個台灣大,受災人數再加三百萬就是台灣人口的總和。

相較這些數據,慈濟賑災團一行八人、十個貨櫃的救援物資,顯然有點杯水車薪,微不足道。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人道關懷上,我們當仁不讓、盡力而為,希望身體力行,能誘發在地善的種子萌芽,一起為人類、為大愛盡點綿力。

十一月四日,離開巴基斯坦的飛機是凌晨一點起飛,幾分鐘後,眼下漆黑一片,不辨時空,大地正處於最黑暗的時期;但黎明會在幾小時後出現,旭日將照耀這個穆斯林國度,請耐心等待,阿拉的子民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