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春秧街環保傳奇
▪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當電車叮叮叮地開進喧鬧的北角春秧街,
意味著終點站已經到了,此處卻是慈濟環保在香港島的起步。
阿密和蘇密從印尼來港打工,遇上雇主林發金,
從此生活不再只有做家事,還能做大事!
清晨時分,開往北角的電車緩緩經過仍沈睡的銅鑼灣,接著搖搖晃晃地來個大轉彎,晃進狹窄的北角道,再一個轉彎,便是總站春秧市場。傳統的街道市集,充滿小販叫賣聲,客人秤斤論兩的聲音,正奮力喚醒懶洋洋的城市。
百年前,福建富商郭春秧在北角經營白米、茶葉、糖等民生事業,因物業興盛,以其名命名「春秧街」;也因而漸漸吸引福建人來此謀生、定居、群聚,幾十年下來彷如故鄉,「小福建」的暱稱也由此而起。走進春秧街市,鄉親的對話可能是閩南話,而不是廣東話。
今天是星期三,早晨七點的街市已經人聲鼎沸,戴亞獅、阿密(Ami)和蘇密(Sumi)推著推車,來到北角道八號路口;不知情的人可能會想,現在才要擺攤未免太晚,然而三個人架起摺疊桌,掛上綠色大麻袋,麻袋上頭還標著塑膠、紙類、鐵鋁罐,旁邊一大袋一大袋的載貨袋,裝著滿滿的回收物。
三三兩兩的人陸續報到,穿上顯眼的黃色背心,戴上粗布手套,開始分類回收物——這個攤位不做買賣,這裏是慈濟北角環保點,也是市場邊的「環保攤仔」。
環保攤仔的位置是電車終點前一站、貨車的卸貨處、買菜人的停車點、春秧街市的入口……匯聚四面八方的人潮,讓原本就擁擠的街角,更加水洩不通。
環保點在街角占有一席之地,也僅容旋身,志工沿著人行道邊緣,或蹲或站地做事。不遠處的魚攤、肉販,不時襲來生食的腥味;保持食物新鮮的冰塊溶化後,在地板形成潮溼水灘……環境並不舒適,夏天悶蒸氣溫更令人渾身難受;然而環保點負責人林發金說:「這邊人來人往,是宣導環保的最佳地點。」
◕不能坐在家裏等著別人做
身型嬌小卻活力四射,總是充滿幹勁的林發金,對於環保有一種說不出的熱衷。她說:「只要是對的事情,就堅持去做,不需要什麼原因。」
林發金是在印尼出生的華僑,和從事金融證券交易的先生戴亞獅都是福建人,一九七四年在香港相識、結婚,住在北角快四十年。
林發金還記得,早年回中國讀書,遇上文化大革命,十七歲的她下鄉跟著農民耕種,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農民們總是最照顧她;這樣的成長背景讓她與戴亞獅成家立業後,積極參與同鄉會活動,捐款支持故鄉福建的醫療、教育建設。
一九九三年,同是福建同鄉的慈濟志工蔡麗輝,見夫妻兩人樂善好施,便向他們募款。林發金說:「那時候,慈濟逐步走進大陸行善,幫忙困苦,我和先生十分感動,就開始當蔡麗輝師姊的會員。」
這幾年,林發金聽到上人不斷開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看地球災難不斷,我也不能坐在家裏,等著別人做!」
個性熱情、善於分享的林發金,在北角有許多同鄉好友及印尼朋友,不論遇到誰就說環保、說慈濟,許多朋友因之留下報紙給她,她也曾和一群人去銀行收廢紙;但當時並沒有多做分類,單純地把紙張賣給回收商,將所得金額捐給慈濟。
二○○九年十一月,香港大圍環保教育站成立,在維多利亞公園宣導環保,林發金也去參與。「那次我才知道寶特瓶、塑膠罐對環境傷害很大,便跟住在和富社區、一起打太極拳的朋友及老師商量,決定從社區開始收集塑膠類回收物。」
在那之前,林發金的會員詹婷婷已經開始回收塑膠類,因為沒有空間存放,她們平均一兩天就推著又多又重的寶特瓶上地鐵送往慈濟會所,雖然辛苦但依舊堅持。林發金投入後,回收量愈來愈大,「當時我的身體不是很好,體力常常不夠,就請我的家務助理阿密跟兒子的家務助理蘇密來幫忙。」
兩位印尼籍的家務助理,是林發金的得力助手,不怕髒、不怕累,到社區居民家中取回資源,林發金用載貨袋打包,堆疊在家中。「我沒敢讓先生知道,怕他反對,想說用載貨袋裝,他就看不出來了!」戴亞獅笑說:「早就發現啦!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算是支持她囉!」
◕菜販、司機、外傭給力
 |
〔圖說〕時近中午十二點,林發金仍在住處和富中心大樓清潔部處理塑膠類回收;社區管理處也以行動支持,將大樓塑膠類資源,都交由志工來回收。 |
香港聘請家務助理的門檻不高,許多家庭普遍都有來自印尼或菲律賓的幫手。在北角,印尼籍的家務助理占多數,阿密在林發金家已經有十多年,經常聽太太分享慈濟事,也知道慈濟在雅加達紅溪河畔大愛村的慈善專案,所以很自然地投入環保。
林發金帶著阿密穿梭在北角街頭,跟居民或店家收回收物;阿密總會提醒著林發金,下一站該往哪一家去,從來不會遺漏。
在外地打工總特別思念親人,林發金盡量讓阿密回家探親,阿密回印尼生養兩個孩子的五年間,林發金感覺頓失左右手。「她不在的時候,什麼事都不好做。做菜、洗衣這我可以自己來,唯獨做環保,少了她,我疲於奔走各社區回收資源,也沒有體力推回收物去賣。真是不能少了她啊!」林發金說阿密不只做她交代的事,很多志工事都是出於她自願。
「以前,都以為幫助別人就要捐錢,現在我知道,回收這些資源,也可以助人。」阿密說,從沒想過自己有餘力助人,現在還能為大地付出,感覺很棒!
「北角的環保愈來愈成熟,又看見美孚有了環保點,就想我們也可以來推動!」林發金與志工逄美綸積極尋找管道,並在美孚志工經驗傳承下,一個半月就向地政署申請到了北角道八號的「環保攤仔」。
每週三早上七點半,街口轉角志工們彎腰整理回收物的樣子,吸引來往買菜的民眾注意;計程車駕駛馬天生,一天載客到北角,好奇詢問後覺得很有意義,於是向車行調換排班,加入北角的環保攤仔;他擁有貨車駕駛執照,爾後更幫忙開環保車,甚至帶太太一起來做環保。
而環保攤仔對面的雜貨攤老闆娘李利元,見志工搬回收物很辛苦,便出借推車給志工,也提供紙箱和水。雜貨攤的空間不大、生意也忙,但李利元仍然做環保,每週三將回收物交給志工們:「盡自己的小小力量,沒有什麼!」
◕從菜市場到大公園
阿密與蘇密多次邀請朋友參與林發金舉辦的環保茶會;看到印尼大愛臺節目播放的家鄉事慈濟事,他們深受感動,為參與北角環保,將自己每月的休假排在星期三,有些人甚至影響雇主在家中做環保。讓林發金非常感恩。
「她們都很﹃清淨在源頭﹄,因為雇主家中不能髒亂嘛!」林發金笑說,印尼人單純樂天,對於做環保沒有排斥,樂於付出;許多雇主因而受到感動,同意讓她們在家中留下回收資源、或者外出參與環保日。
林發金說,每週三環保日的回收物資,都要出動兩車次才能運完,「每個月幾乎達到三萬五千個塑膠瓶的回收量!可是這樣還不夠,被丟掉的還是比回收的多很多。」林發金左思右想,便想到了維多利亞公園。
 |
〔圖說〕北角環保點,就在電車終點站前的轉角處,志工在狹小空間做回收,許多買菜的婆婆媽媽受志工熱情活力所吸引而投入環保行列。 |
占地十九公頃的維多利亞公園,是全香港島最大的公園,擁有綠地及各式球場、泳池等,也是印尼勞工不用多花錢的假日聚會場所;林發金在公園垃圾桶看見回收物,卻基於法令規定,不能撿拾,「不能撿垃圾桶的,那就從改變觀念帶動起。」
林發金於是帶著阿密、蘇密影響來公園的印尼朋友,現在每個月印尼朋友們來公園聚會時,會帶著平日留下的回收物,給慈濟回收。
「阿密與蘇密會主動帶動印尼朋友,來了解慈濟、了解環保!」林發金說,相信以後阿密回到家鄉,也能帶動居民做環保。
●
戴亞獅跟林發金長期捐獻,很多人以為他們生活優渥,但其實夫妻倆人經常是手頭有多少錢就捐出多少。「每次看到人家有需要,沒有多想就會捐錢。」
 |
〔圖說〕阿密(左二)與蘇密(右三)邀印尼朋友一起做環保,從回收物中發現包裝禮品的緞帶花朵,玩心一來綁在手上當飾品。在異鄉打工的日子,環保日是同樂會,阿密說:「跟夥伴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很棒!」 |
簡單的心、簡單的生活,一部分是因為做了環保後,才有的體會。「以前我也是很愛漂亮、愛打扮的。」林發金說,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參與同鄉聚會很頻繁,她總是會買新衣、上美容院做頭髮,亮麗出席交際應酬。
「現在,每天穿慈濟制服,收善款、訪視、做環保……」林發金說,當不再需要買那些花花綠綠的衣服,省下的錢也可以溫暖更多人。
依舊是週三清晨,戴亞獅跟著阿密、蘇密先到北角道擺攤,戴亞獅做完環保後,還趕著九點上班;林發金則是早早起床,燒水煮茶,夏天涼茶、冬天薑茶,準備帶去環保點給志工解渴。
她想著,阿密跟蘇密是她最佳的左右手,回收、分類、打包,從不讓她費心環保點的運作;還有許許多多人陸續投入,「很感恩他們,但願北角的環保愈做愈好。」
林發金說,自己身體不好,每天醒來能夠呼吸就值得感恩,更要繼續做環保,期待有一天身邊每一位都是環保尖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