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 給人幸福,自我幸福

9.29《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真誠付出,造福人群,自我感受幸福,就是真正幸福人生。
為人造福,自我幸福
昨日北區第一梯次培訓委員慈誠尋根圓緣,有志工分享,認識慈濟一、二十年,卻到這幾年才決心投入。早會時間,上人開示:「緣,有近有遠;只要緣深,就不怕緣來得遲。」
什麼樣的人生最幸福?上人表示:「發自內心助人,真誠付出予人幸福,這分歡喜心比得到豐富、高價的物質更珍貴。造福人群、自我感受幸福,就是幸福人生。」
入群度眾,心不染塵
「天地萬物共生息。地球上任何一個地區受災、受難,都與我們息息相關;這就是慈濟人的生命觀。」
與宗教處、文發處、慈發處同仁談話,上人教導:「走入人群付出,無法避免世間的污濁塵埃沾附身體;要自我訓練時時抖落身上塵埃,回歸清淨,如此身心才能健康。」
上人期許同仁,要有宏觀的心態與眼界,依循佛陀教法,用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入人群不受污染,斷煩惱、去無明,回歸純真清淨的真如本性。
「獨善其身的人,就像體弱的蚯蚓,全身沾滿泥土,失去活力。大乘菩薩行者,則像健康的蚯蚓,即使從爛泥裏鑽出,也不受污泥染著,身軀依舊光亮明淨。」
就像︽法華經.信解品︾裏的長者,看到失落已久的孩子,立刻遣人要將他帶回,但窮子受驚嚇而昏倒,長者只好先任他回到貧窮乞食的生活,再設法循循善誘。上人以此說明,度人也要觀察人們的根機,設法循循善誘。
「人事問題也是如此。總是盡心力勸導,若勸導不來,心中只有悲憫而無情緒起伏,這就是出世的精神。」
上人強調,有志者要克服困難,把立志要做的事當作生命中很重要的事,盡心力做到最好。「莫為了生活而工作,要提升自我生命價值觀,為利益大眾而付出。以悲憫心慈視眾生,如此才是真正職志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