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要自重,莫自大

9.15《農八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自大者,執著名相;自重者,探尋真如。
莫只做事,更要承擔
「一念初發心堅定不退,才能步步精進,承擔志業。」與清修士談話,上人叮嚀,除了自我堅固道心,也要安住同修者道心。
「走入人群,面對種種境界,可以修養自我品德、磨練毅力;也能透過種種人與事,增長智慧、堅定道心。」
上人指出,修行本來寂寞,若心不在道,就容易浮動,或是消極地獨善其身。
「要堅定道心,莫因不甘寂寞而脫軌,又落入煩惱痛苦中。真如本性本來存在,只是我們沒有發現,一直與本性相違背;就像《法華經‧信解品》『窮子喻』裏的孩子『捨父逃逝』,背離本覺。」
上人表示,修行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志玄虛漠,守之不動」;雖然走入人群,心靈仍常住於寂靜中,用「同體大悲」心去感受人間苦難,才是真正修行者。
許多志工為慈濟志業全然付出,即使遭受批評、排擠,仍任勞任怨。上人以此期勉清修士,既然有志修行,更應發心立願、堅固道心,遇事才不會搖擺不定。
「行事要積極規畫、全面考量、審慎評估,不能總是等人規畫——這樣只是做事的人而已,不是負責任的人。」
上人教眾勇於任事負責;面對人言是非,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因緣始末,用心排解偏見,才能共同承擔志業責任、做出成果。
把握因緣,矢志不移
《大莊嚴論經》第六卷有一段「盲龜值浮木孔」的記載——一隻盲眼龜要從浮木上的小洞鑽過,盲龜無眼、浮木孔小,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用以譬喻「其事甚難」。
上人引以開示:「這是形容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值佛世而直接聞佛說法更難。而今大家有機會共聚修行,因緣亦是殊勝難得,要有耐心、好好把握,殷勤精進。」
人間的煩惱、苦難,皆起於一念。上人舉例,常聞夫妻、愛侶情感有變、由愛生恨,釀成遺憾;也有人情深愛篤,當一方先行離世,另一方痛不欲生……「俗情小愛實在難以依恃,親子之情也難捨難斷,種種皆是人間之苦。」
正因為看到人間種種苦,年輕在家時的上人,就思考著人生真正的意義在哪裏?某日買菜付錢時,零錢滾落一地,當下感悟到——即使物質生活再好,終究只是局限在一個小家庭裏提菜籃、為家庭忙碌。
「如果要提,我要為天下人提菜籃、為天下人付出。這念心一動,五十多年來不斷朝這個目標努力,矢志不移。」
閉起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睜開眼睛,就能看見遼闊的範圍。上人以此比喻人的心:「『真如』就是我們的心眼——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而且潛能無限。人人本具的善念真情,可以收納於心,也能廣被天下。」
既然人人皆有無限潛能,都有無量真情大愛,上人教眾看開虛假的名相,走出小小的自我、小小的家庭、小小的生活圈,利益天地眾生;進而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要看重自己有與佛同等的佛性,但切勿自大。自大者,執著名相;自重者,認知一切皆空,然空中妙有,從而尋得真如本性。」
上人勉第一代清修士,要傳法脈、入宗門。「發『四弘誓願』度眾生,用『四無量心』入人群,共同為天下人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