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 善心、善言、善行

9.10《農八月‧十七》
【靜思小語】讓祝福人、幫助人,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
心靈明月,時時貼心
慈濟歷史上的今天──一九七二年九月十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成立。人醫會年會圓緣典禮,上人回溯義診所啟用前三天,豐原俗家來電,說媽媽胃穿孔必須開刀。
「這通電話讓我內心很掙扎,但義診所啟用在即,我無法離開,只能虔誠向菩薩祈禱,希望能讓我圓滿首次義診,媽媽也能安然度過危機。義診告一段落,我生平第一次搭飛機,到臺北後轉車往臺中,趕到醫院時已經傍晚,請醫師安排隔天開刀。」
「手術結束後,醫師用不鏽鋼盤子裝著剛取出三分之二的胃,並且用手指穿過上面的孔洞說:『胃已經破了這麼大的洞,人還能繼續存活,真是奇蹟!』媽媽度過難關,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也從此成為慈濟委員。」
那年師嬤五十六歲,直到九十四歲高齡往生,又安然生活了三、四十年,上人表示,或許真是奇蹟。「但這奇蹟來自於虔誠心——母親成為慈濟委員後,天天向人募心募愛,只要聽說有人發心捐款,再辛苦都要出門收善款,一心一意護持慈濟。」
就如巴拉圭人醫會召集人胡安‧梅沙醫師雖然身體狀況不佳,須定期洗腎,仍然堅守醫療崗位,為病患服務、為窮人付出;上人表示,這是愛的能量在支撐。「人生有愛才是美。每一個人內心本具愛的能量,只是被複雜混濁的社會污染,覆蓋了純真心性。要努力啟發人心善念、潛能,聚成一股大力量;人人發揮大愛,心中的明月永遠存在。」
上人期勉各國人醫,帶著心中這輪明月,回到各自居住地付出,持續為貧病者拔除苦難。「心靈的明月要時時相映、時時貼心,發揮無量大愛,『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陪伴、扶助苦難人心靈轉貧為富,從受助者轉為助人者。」
慈悲平等,普愛眾生
與黃思賢師兄、慮瑢師姊等人談話,上人提及,佛世時代,印度為多神信仰,重視神通變化;佛陀則教人透過修行,自我超越與突破,與固有的信仰觀念大不相同。
「佛陀是聖人,能體會道理而教育他人。因此對佛陀要聖化而非神化。」
常聞信徒希望法師為他們加持;上人強調,修行無法由別人代勞,而眾生各有業力,必須自行承擔,無法由外力消除。
「人人各有因緣業力,此生緣盡,就隨因緣再展開另一段人生。故無須執著生命長短,應把握當下、用心付出,讓祝福人、幫助人成為自然而然的習慣。」
上人教眾,慈悲平等、普愛眾生,即能獲得他人以善心、善言、善行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