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憂道不憂貧

9.1《農八月‧初八》
【靜思小語】不怕窮,只怕道心退失。
世財無常,法財永恆
老年的波斯匿王一日靜坐時,回首這一生在宮廷裏享盡榮華富貴,而今老邁衰弱,隨時可能死去,深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
「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波斯匿王感悟到,即使擁有國土江山,位高權重、富甲天下,還是無法逃避老、病、死,遂向佛陀表白此心境。
佛陀言:「確實如此,任何人都逃不過老、病、死;更可惜的是,凡夫在老、病、死中卻不自覺,不斷產生煩惱、造作業力。」
佛陀用法開解波斯匿王的心,讓他安心,無有恐懼。
晨語時間,上人講述此則佛典故事,勉眾覺知世間財物無法恆久擁有,唯有法財恆存,不因老、病、死而逸失。
「人人都厭惡老、病、死,但沒有人能逃得過;苦難、無常,是人間的真實相。然而人心卻被欲望蒙蔽,不斷追求財富、名位,無時患有、有時患失,得到愈多,心卻愈不快樂。」
上人提起,籌建花蓮慈濟醫院時,常常到臺北參加會議或講經,曾有位富貴人家的夫人,每次來總是穿著珠光寶氣,隨身還有保鏢;然而,她雖然富有卻沒自由,每日下午三點前必定要趕回家,好讓守衛交班。
這位女士的先生有好幾個家庭,有一陣子比較少去看她,她日日愁眉苦臉,哀嘆不已;再過幾年,先生終於回到她身邊,卻是老病需要照顧,她照顧得很辛苦,常有怨言;不久先生過世,孩子各自奔忙,她孤單一人生活,終日以淚洗面。
上人感慨,這位女士過去生活享受、春風得意之時,聽不進佛法;後來的人生際遇讓她充滿煩惱,生活沒有方向,成天抱怨訴苦,也聽不進別人的勸。
「無論財富或愛欲皆無常,但她卻執著於擁有的一切,怕財富受侵奪,也擔心婚姻和家庭被人奪走,心靈受情愛繩索捆綁,身體也因財富而不自由;到後來自己老病往生了,那棟華美的房屋、滿屋的珠寶古董,終究帶不走。」
世間財物引發人心欲念,也引出無量煩惱。上人教眾,唯有聽法入心、增長慧命,才能得到出世法財。
「佛法是永恆的財富,能接受道理,就能放下執著、增長慧命。天天心寬念純、輕安自在,才是真正富有人生。」
知四諦法,道心不退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佛陀覺悟成道後,日日、時時都在教育大眾,《佛遺教經》記載,佛陀將要入滅時,仍殷殷叮嚀弟子要知「苦、集、滅、道」、信守八正道,用慈悲心寬容、教育僧團中不守規矩的人。
「佛陀是『覺有情』者,對眾生懷抱慈悲長情,所愛的人無窮盡,所要度的眾生也無窮盡。既然發心學佛,應提起虔誠心,將佛陀教育吸收入心,憂道不憂貧──不怕窮,只怕道心退失。」
新北市新店一棟大樓半個月前發生瓦斯氣爆,其中有五位傷患緊急送至臺北慈濟醫院搶救,目前多已康復出院。趙有誠院長關心傷患返家休養情況,特別在中秋節前夕,邀集院內同仁挨家挨戶送上「安心福富足月餅」。
上人欣見慈濟志工與志業體同仁,每每於災難後及時發揮力量、安撫人心。「期待大家時時戒慎虔誠,啟發人心之愛,社會才能祥和、平安,無災無難。」
善導人心,回歸人倫
「教,是傳道;育,是授業。在傳授專業知識、培育專才的同時,不能忘記最根本的人倫道德。」慈濟技術學院同仁合心共識營圓緣典禮,上人期勉師長們志為人師、樹立典範,教導學生深植倫理道德、依循道理行事。
「慈濟教育在服裝儀容上嚴格要求,是要培養學子禮儀氣質、教導做人的道理;時時保持端莊整齊的良好形象,如此既是自愛,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能夠『教之以理,育之以禮』,教育才算成功。」
上人強調,老師要作學生的典範,就要以身作則。「『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人人都需要有正確的人生宗旨,才不會脫軌,也要持續不斷學習、終生精進。『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我的人生軌道。」
救世並非只是宗教人士的責任,上人期勉師長們有志一同、傳承典範——不只傳授知識,且要導正人心,引導回歸人倫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