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心聲
撰文‧游孟雅
 |
慈濟志工補助因為經濟因素中斷學業的孩子,讓他們安心回學校就讀,更讓父母親可以不用擔憂孩子上學之後導致家庭生活困難的疑慮,更放下那分對不起孩子的自責。
|
去年慈濟針對難民發放時,
阿德罕先生勇敢出現在人群中,請求慈濟給予協助。
他說,這是他第一次求人……身為父親,他只想對慈濟志工說:
「感恩慈濟讓我的孩子有書讀,讓孩子有了笑容。」
從臺灣出發,跨國傳遞全球慈濟人的愛來關懷敘利亞難民,在每次發放現場或是與學校師生互動時,最常聽到的就是不停的「修可蘭」(阿拉伯文「謝謝」),並以右手貼胸表達心意。
也同時看到敘利亞志工向每一戶受助家庭,彎腰奉上物資。那樣的感恩、尊重、愛,讓人感動;我們走進校園,敘利亞師生以流利的中文謝謝臺灣來的家人,學生更聲嘶力竭以中文整齊喊出:「謝謝臺灣!謝謝慈濟!我愛臺灣!我愛慈濟!」聲響迴繞在我心,那樣的情境讓人感動與心疼。
在訪視中,看到許多難民家庭屈居在窄小樓梯間的地下室,空氣與環境潮溼;他們努力生活著,只盼望有一天能返回敘利亞。阿德罕先生患有小兒麻痹,行動不方便,靠著枴杖,從陸路、海路帶著四個小孩千里跋涉,冒著生命危險,在缺少食物、惡劣環境中抵達土耳其。這三年來雖有安居之所,但沒有正式的身分,想要找工作養家也不容易。
阿德罕先生哭著說,生活實在太苦,加上身體殘疾無法工作,孩子逼不得已只好當童工養家。他很沈痛,身為父親卻無法照顧家人,對孩子更不捨。
前陣子房東漲房租,他們只好搬家到更便宜的地方;難民愈來愈多,房東哄抬房價,如果負擔不起就會被趕出去。面對難民訴說寄人籬下的心情,大家只能安靜與心疼。
還好這個家庭在苦難中遇到了慈濟。去年發放時,阿德罕先生勇敢出現在人群中,請求慈濟給予協助。他說,這是他第一次求人。胡光中師兄家訪關懷,先為他添購一臺輪椅電動車代步,也補助他的小孩在滿納海中小學就讀。
阿德罕先生的太太指著放在古蘭經兩側的現值卡表示,自己雖然身為穆斯林,卻深感慈濟的精神與伊斯蘭教義不謀而合:「做善事、善行、我們都是一家人;感謝真主,也謝謝土耳其政府照顧。」阿德罕先生補充說:「感恩慈濟讓孩子有書讀,讓孩子有了笑容。」
走出這個家庭,我的心總是悶悶的。我看著土耳其的天空,有許許多多的為什麼?他們在敘利亞的時候擁有不錯的職業,甚至是老師或醫師,一夕間卻成為難民,可愛的孩子跟著大人逃難,有一餐沒一餐;孩子為了挑起家計當童工,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實在是不知道為什麼!
人心不調和,造成人禍;參與國際賑災以來,更感受上人法語──法入心才能有法度拉拔苦難人,造就善循環。我發願勤精進聞法入心,也感恩上人,讓我從提菜籃的家庭主婦走到國際發揮生命良能,知福、惜福、再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