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98期
2016-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慈善臺灣
  健康百寶箱
  臺南志工人物誌
  助人線上
  寰宇慈濟
  人文教育
  聞法札記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真情映像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98期
  疏通障礙 收放自如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霖沼

在郭漢崇的辦公室中,懸掛著一張他和證嚴上人早年討論慈濟醫學雜誌時的照片,時時刻刻提醒著他莫忘初衷。

(相片提供/郭漢崇)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
開展出亞洲最重要研究治療中心,
成為年輕醫師取經的重鎮。
後山環境並無阻礙醫師的成長,
排尿障礙權威郭漢崇的行醫歷程就是明證;
他以病人為師,
不輕易說「不」的堅持,
成為病痛者的希望,
也增益醫學的進步。

 

那是由一個孱弱的比丘尼身上散發出來的慈悲心,使我們很難拒絕他誠摯的邀約去共同行善;那是由於他的理想和抱負,都正是我們年輕醫師所追求的目標;那是由於我們都有一顆慈悲的心,終於找到一個地方可以把它點燃。所以,我們便開始了慈濟行。」

時間倒回一九八八年,花蓮慈濟醫院成立兩周年院慶那天,泌尿科主任郭漢崇還是個滿頭黑髮的小伙子,很難想像這些話,從這位酷酷的年輕醫師身上講出來。

這年的院慶和以往特別不一樣,因為在醫護難覓的花蓮,十幾位臺大的年輕醫師們「跳槽」而來,大家上臺表達自己選擇來此的理想,而郭漢崇則是發下了「一零七年的約定」,要與醫院簽約三十年,讓泌尿科穩定下來,不要讓慈濟因為找不到醫師而延緩了救人的腳步。

轉眼,二十八年過去,泌尿科從當年必須靠著臺大醫院泌尿科支援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到現在已儼然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研究治療中心,每年吸引海內外醫師前來取經。

今年亞洲泌尿科醫學會甚至提案,要將花蓮慈院泌尿部的排尿障礙中心,列為全亞洲訓練中心,期讓新進醫師在此學習如何治療和關懷飽受泌尿問題所苦的病患。

 

冷門科別,後山繁盛

早年,泌尿科不是個太受到關注的科別,通常附屬於外科;和現在醫療「五大皆空」相反,那時醫師以進入內、外、婦、兒四大科為志向,會跑到其他科的多半是成績因素。郭漢崇說,反正成績不夠好只能排候補,但又要趕著回部隊,就選了泌尿科。

在決定進入泌尿科後,他立刻從書局買了整套教科書,厚厚三大本,從此在他的書包內輪番上陣,勤作筆記。住院醫師訓練結束後,為了升任主治,他與幾位醫師自願到沙烏地阿拉伯支援,駐點在鄉間的霍埠醫院。

「就好像一個小型聯合國,但也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現實。」郭漢崇回憶,當地醫療人力由各國支援,美國、歐洲、印度等地醫護齊聚一堂,但大家都抱著看對方好戲的心態,出錯時不會有人幫忙,凸顯自身的優越;這種氛圍,養成郭漢崇對每個手術戰戰兢兢的態度。

返臺升任主治醫師兩年後,有一天,大學時同寢六年的室友張耀仁醫師問他,願不願意到花蓮支援泌尿科。當時花蓮不是沒有其他醫院,但沒有專門的泌尿科,病人往往忍到不能再忍才去看病;有經濟能力的就到北部大醫院,沒有的話就在花蓮給一般的內、外科醫師處理。

一九八六年十月,郭漢崇首次到花蓮慈院,為一位膀胱結石患者動刀;此後,每週固定一天到花蓮看門診。兩年門診,累積的醫病情漸漸無法割捨,他想,臺北不會缺他一個醫師,但花蓮的醫療資源這麼缺乏,有更多重症患者需要他;在同儕們的相互鼓勵以及家人的支持下,他放棄赴美進修的計畫,選擇到花蓮開創另一片天。

有了專科醫師協助,花蓮慈院立即引進尿路動態機能檢查儀,為尿路機能異常導致的排尿障礙,提供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接著還引進醫學中心等級的泌尿專用超音波,完成東部第一例「禁制性尿路分流手術」,且不只用來手術,團隊還使用超音波來偵測婦女尿失禁的生理變化,將臨床與基礎醫學研究結合,發表多篇論文,在當時可謂獨步全臺。

二十多年前,郭漢崇以超音波檢查儀替病人進行腎臟檢測。選定花蓮慈院落腳後,他不斷為了照顧病人而努力,研發術式減緩「難言之痛」。

(相片提供/郭漢崇)

解決難題,不怕麻煩

花蓮慈院五周年時,泌尿科完成的手術已超過千例,包含人造膀胱及迴腸膀胱擴大整形術、脊髓損傷病人的排尿障礙治療、婦女尿失禁無切割性膀胱頸懸吊術、膀胱自行擴大整形手術等;這在當時只有少數醫學中心能夠做到,其中「迴腸再造膀胱手術」更是病人的福音,免於長期貼尿袋之不便。

「那時候臺灣引用這個技術的醫師,我大概是第二、三個;到現在還是很少,很多年輕醫師因為老師沒教,所以也不敢去做。」郭漢崇表示,過去治療膀胱癌或是神經性膀胱,醫師多半會採用比較保守簡單的方式,將膀胱切除後,取一段腸子將兩側輸尿管接上,然後在下腹做造口;優點是不易出現併發症,缺點是病人從此得背尿袋過日子。

郭漢崇發現這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有相當大的影響,有人不敢外出與人互動,或在密閉空間內總是提心吊膽,想著尿液是不是又滲出來了?那個怪味是不是來自於自己?

在臺大擔任主治醫師時,郭漢崇就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後來他參考與修正國外文獻,進行迴腸再造膀胱手術;雖然和傳統的迴腸導管手術一樣是取腸子,但卻是將腸子折疊縫合,讓它成為一個袋子,原位縫合到尿道上,就能讓病人正常解尿。手術難度高且耗時,術後的照護更是麻煩,卻可以讓病人擺脫尿袋。

也因此,有許多病患特地從臺北來到花蓮治療,因為他們知道這裏有醫師願意承擔風險,進行這麼複雜的手術。

醫師所想,是病「人」

 

泌尿患者面臨的痛苦,難以言詮;郭漢崇舉例,有位事業成功的病人,接受攝護腺癌手術後,雖然癌細胞清理得很乾淨,術後卻出現漏尿問題,持續一年。為此,郭漢崇傷透腦筋,決定採用當時非常創新的「尿道懸吊手術」,將治療女性尿失禁的「膀胱頸懸吊術」,發展為適用男性的術式,在病人尿道下縫製吊帶,來避免漏尿;手術成功,隔天就不漏了。

巡房時,病人紅著眼眶再三道謝,直說這一年他對生命幾乎絕望,比得到癌症還難受;由於平常穿著尿布,朋友邀散步、打球,他擔心隨時漏尿,只能拒絕;當熱騰騰的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他覺得經營再大的事業也沒有意義。直到不再漏尿這一天,他的生命終於回到彩色。

「當一個醫師所要想到的,不只是疾病本身;一定要讓病人不僅疾病沒有了,還要過得更好。」這是郭漢崇一路堅持的信念。

二○一二年,慈院成立全臺第一個「排尿障礙治療中心」,整合尿路動力學、膀胱過動症、膀胱出口阻塞、排尿障礙、尿滯留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研究,針對各種病人對症下藥治療。

在極具權威的生物醫學專家網站Biomed Experts,花蓮慈院泌尿部的研究成果不但名列前三十名,尤其是針對膀胱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研究量,更是排行世界第三。

每天早上七點,郭漢崇抵達辦公室,俐落地用他的「一指神功」回覆信件與公文。他幽默地自嘲,別小看這兩根手指,四百多篇論文就是這樣一指一指打出來的。

 

跳脫窠臼,創新治療

郭漢崇豐碩的研究成果,吸引許多病人跨海求醫。年近四十歲的約翰來自澳洲,長期面臨想上廁所卻上不出來的窘境,治療無效;他以自己的症狀和醫師開立的藥物為關鍵字,搜尋各大醫學期刊,發現文章內不約而同都出現一位作者「郭漢崇」。

約翰在花蓮慈院泌尿部接受檢查,發現是膀胱括約肌在排尿時無法放鬆;郭漢崇在確認他控制排尿的神經與肌肉功能正常,便以肉毒桿菌素治療,解決困擾已久的難題。

郭漢崇表示,肉毒桿菌素最早應用在醫療上是治療斜視,使緊繃的肌肉放鬆,讓眼球回到正位;他認為,肉毒桿菌既然對肌肉放鬆有功效,如果將其應用在「膀胱過動症」,也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雖然已有深厚的學理基礎,但畢竟是創新的治療方式,因此他除了再三確認副作用及風險,並經由主管機關核准,才開始使用在無法利用傳統藥物治療的病患身上。

泌尿部十五年來針對肉毒桿菌素的研究成果高達五十八篇,多篇甚至被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的「治療指引」採納,被視為改變傳統治療思維的範例。如今,肉毒桿菌素治療已經十分普遍,更獲得健保局許可給付,嘉惠更多泌尿科病人。

「這不是多大的手術,但它是一種創意,改變了我們對病人的治療。」郭漢崇強調,做研究一定要來自於對病人的關心,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如此做出的研究才會有意義。如果只是為研究而研究,那麼縱使論文量再多,也淪為空泛,無法真正造福病人,也愧對身為醫師的職責,這也是他對於學生最大的叮嚀。

 

 

郭漢崇每天早上帶著部內醫師巡房,面對病人的提問,耐心解釋病情和手術狀況;身教與言教,是年輕醫師效法的模範。

感同身受,醫療準則

善於利用時間,是郭漢崇給人的另一個印象。曾有北部的學生問他,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如何兼顧這麼多研究?郭漢崇回答:「我在花蓮,從家裏去上班只需要七分鐘、下班八分鐘,一年就比你們在臺北多二十天。」

他總是在早上七點前進到研究室處理信件與公文,然後準時在七點半抵達病房,帶著住院醫師查房;熱絡地用閩南語和病人搏感情,在患者與家屬眼中,感受不到他的架子。

花蓮慈院泌尿部重建醫學及內視鏡泌尿科主任江元宏,從住院醫師開始在郭漢崇身邊學習,至今已八年,對於老師能在短時間就和病人建立起信任感的功夫,自覺還有很多要學習。

「他是真的把病人當成朋友,才有辦法做到;我們每天耳濡目染,就是這樣學習。」江元宏分享,雖然老師已經是國際知名的教授,但他查房時還是會捲起袖子,查看病人的引流管、傷口;有些病人術後恢復不理想,他親自換藥。而且不管再忙碌,堅持早晚查房一次,及時看到藥物的成效,有問題立即修正。

「好醫師的養成,必須要有好老師作為榜樣與典範。老師的言行絕對影響學生。」郭漢崇說,如果一個教授在巡房時總是談昨天股票賺了多少、做哪種手術能賺多少,長久下來,學生一定是以這種價值觀為基準;反之,如果老師對病人的苦感同身受,學生日後也不會偏差太遠。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 to comfort always.」這句話出自十九世紀的西方醫哲卓度(Trudeau),闡釋醫療的精髓,意謂只有少部分疾病可以被治癒,常常要做的是減輕病人的痛苦,但更重要的讓病人總是得到寬慰。

這句話經常被年長的醫師用來分享給後進,而在郭漢崇的身上,江元宏不僅聽到了這句話,看到以身作則的態度,也以這方向為目標努力。

 

當頭棒喝,承受失落

「我們來幫你想辦法,這是郭主任最常說的話。」江元宏指出老師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不輕易說「不」。他認為病人已經生病了,需要的是信心和支持,如果連醫師都說沒辦法,對病人來說不啻是痛上加痛;醫療總會有極限,就由醫師來面對與突破,不該讓病人去承擔這壓力。

會有這種不放棄的想法,郭漢崇道出有次被病人當頭棒喝的經驗。

有位高雄的婦人,在子宮頸癌治療後,膀胱神經受到影響無法解尿,嘗試過很多治療,醫師建議她去花蓮找郭漢崇,因為他是少數願意替病人做「內視鏡膀胱頸切開術」的醫師。

第一次手術治療,她能夠解一半的尿,但希望更好,於是又進行四次手術,才讓殘尿控制在一百西西內。但她最大心願是不要有殘尿,便請求郭漢崇再次為她手術。

由於多次手術,陰道和尿道中產生?管,衍生難癒的後遺症;每半年的回診,她通常失望而歸。郭漢崇也有很大的失落感,有次巡房就對她說:「我實在是已經盡力了,你看要不要去找其他醫師治療?」

「醫師怎麼可以說這種話!」婦人臉色一變,激動地喊著她每幾個月不辭辛勞來到花蓮,都沒放棄了,醫師怎麼能先說放棄,這樣也可以被稱作是教授嗎?當時,郭漢崇旁邊還有七、八位住院醫師,場面十分尷尬。

「這位病人給我上了一課,讓我了解要從病人的觀點來看醫療這件事情。」郭漢崇因此經常對學生分享,醫師難免會因為挫折感沈重,想把病人推出去,但醫師其實更像是傳教士,要有使命感,即便再疲憊,也要想辦法幫病人解決問題,「因為你可能是他們最後的希望。」

郭漢崇說,挫折感在泌尿科經常發生,像「間質性膀胱炎」,幾乎是全世界泌尿科醫師無法根治的病症。病人的膀胱就像是突然被塞了一個燒燙的木炭,煎熬著身心;外觀與常人無異,也因此常被旁人誤解是身心疾病,不只親友,連非專科的醫師都很難體諒。

「當病人一直跟你抱怨身體的疼痛有哪些,一個就已經難以忍受,何況一次門診有三十個病人講同樣的事情。」郭漢崇無奈地說,許多醫師看到這種病人就直接說你去找誰,而最後幾乎都到了花蓮。

病人的臉通常充滿焦慮,郭漢崇對他們說:「我會盡量照顧你,如果我沒辦法治癒你的病,至少我會陪著你,慢慢地你會知道如何與這個疾病相處。」治療的過程中,病人知道有人了解他的痛苦,雖然無法根治,病情也時好時壞,但漸漸地會找回笑容。郭漢崇補充,「這就是我們當醫師最大的回饋。」

花蓮慈院在二○一四年正式啟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兩年來,僅是泌尿部就為一百位病人治療,占全院達文西手術七成;除了應用在常見的腫瘤切除,還進行泌尿道重建及排尿障礙。

二○一六年三月,花蓮慈院江元宏醫師前往歐洲泌尿科學會接受十天訓練;這是臺灣泌尿科醫學會第一次進行甄選,挑選排行前三名的國內年輕醫師前往訓練,此為受訓的獎牌。

 

師徒傳承,研究起點

二○一四年八月十四日,花蓮慈院正式啟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系統,成立達文西手術中心。雖然全臺灣已有二十多間醫院引進,但這是花東第一套;過往使用腹腔鏡治療的棘手病症,在達文西手臂的協助下,安全性提升許多。

會引進達文西手臂,郭漢崇也是推手之一。他坦言這種投資對醫院來說一定虧本,因為花東的人口少;但如果不引進,未來針對住院醫師的訓練絕對會缺一角。因此這是教育的投資,期盼讓各外科的學生學習科技利器,治療疾病。

啟用後第一檯刀,也是由泌尿部率先執行。這位病人曾接受過雙側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手術難度提高許多;若無達文西機械手臂的穩定與精密,幾乎是無法以腹腔鏡手術來完成前列腺切除。術後幾天,病人就能以宏亮的聲音感謝醫師的妙手回春。

花蓮慈院達文西手術中心啟用兩年來,已替一百位泌尿科病人動刀,占全院達文西手術七成,也多半由江元宏負責執行。除了常見的腫瘤切除,還應用在泌尿道重建及治療排尿障礙。醫療團隊的技術已達到國際水準,能在兩小時內將位於骨盆內最深層的前列腺精準切除,且不傷到括約肌與神經,這都是過往腹腔鏡手術難以達到的水準。

江元宏除了在醫療臨床逐漸做出成果,在論文研究上也努力向郭漢崇看齊。江元宏說,老師會主動給一些題目讓學生嘗試,如果做得不錯,就會再進一步深入,提供更多病例材料讓學生去發揮。

江元宏回憶,第一個論文題目即是來自於他問老師的問題;當時他還是個住院醫師,替病人做完尿失禁手術,在尿道下放入吊帶,老師看完超音波報告後,就在上面註記「good position」,但是教科書內沒有對於位置的標準答案,他好奇老師是怎麼判斷的。

郭漢崇回應,其實他也不知道,但用力學結構來看,那邊的確是最好的,但這只是他的假設,所以他鼓勵江元宏研究看看。江元宏收集歷年病例進行統計、查詢文獻資料,花了兩個月完成論文;沒想到被國際期刊刊載,還因此到英國分享,逐漸建立起自信和興趣。

「他不會因為自己是教授,就覺得什麼都懂;在浩瀚的醫學知識中,他始終保持謙虛。」江元宏形容老師被問倒時不會惱羞成怒,反而覺得遇到問題,就會有研究的材料,鼓勵學生積極作研究,以解決病人的困難。

診間內,江元宏照顧病人術後尚未癒合的傷口,一邊說明和示範人工皮的貼法,讓他們回家後也能正確上藥,減少感染的發生機會。

脊髓傷友,心頭牽掛

郭漢崇不只對泌尿科病人用心,積極開創各種術式,在擔任臺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及理事長期間,更舉辦多場照護脊髓損傷病友的研討會,讓年輕醫師了解脊髓傷友的痛苦,鼓勵他們一起投入照護的領域。

談起他和脊髓傷友的緣分,要回溯至花蓮慈濟醫院三周年院慶前夕,社服室鄧淑卿向他提及院慶活動中,將為脊傷病人衛教義診,希望他能來幫忙。相關治療是骨科陳英和主任的強項,早在慈院啟業後就逐漸打出口碑,還成立「脊髓損傷病友關懷協會」;那次義診,陳英和負責檢查脊髓損傷部分,排尿障礙問題就由郭漢崇處理。

郭漢崇表示,當年脊髓損傷是泌尿科鮮少接觸的領域,知識多半來自教科書,寫的治療原則就是「在肚子上打個洞,定期回來換尿管」。郭漢崇看到「脊髓損傷病友關懷協會」的幹部,很多自身也是不良於行,卻挺身而出幫助別人,很受到感動,便決定投入相關領域研究;長年來,不僅造福了病友,他也成為國際知名的排尿障礙專家。

郭漢崇在每年義診中,發現許多病友都有排尿、漏尿感染、腎臟水腫等問題;他擔心傷勢更嚴重的病友,連出來參加義診的機會都沒有,於是關懷腳步從花蓮擴及到全臺。

「那時候花蓮對外交通很方便,坐飛機就可以到臺北、臺中、高雄。」脊傷關懷協會提供病友名單,郭漢崇拎著一只手提箱,裏面有手提超音波、試管、衛教手冊,逐戶家訪,現場檢測膀胱和腎臟有無病變或水腫,並將尿液帶回醫院分析建檔。二○○三年起,兩年間完成九百多位脊損病人的檢查。

「早期看到很多病友,狀況都不對。」郭漢崇說,有位朱先生因車禍傷到神經,經過手術和復健,帶著導尿管和尿袋出院返家;解尿時他自己用手壓膀胱,以為這樣就沒問題了,但郭漢崇看到他臉色蒼白,食欲不振且十分疲憊,猜想一定有狀況。

經過詳細檢查,果然發現兩側腎水腫,如果再拖久一點就要洗腎了,郭漢崇安排他馬上接受手術;如今朱先生不但有美滿的家庭,也有穩定的工作。

「這有點像是傻瓜做的事情。但是對於各地區的傷友,有醫師願意來幫你做檢查、做衛教,他們慢慢就懂得照顧自己。」郭漢崇說早年一趟出去,就得帶著一群患者回到醫院治療;如今這情況已不多見,因為泌尿科醫師和神經科醫師都已在脊傷領域耕耘,這也是他二十年來最想看到的成果。

當年的傷友關懷協會,已在桃園立案為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郭漢崇也特地將每週末留給北部傷友,除了在臺北慈濟醫院開診,如果潛能發展中心有新的學員報到,他就會和慈濟人醫會志工前往義診和進行衛教。

郭漢崇還積極籌辦「臺灣脊髓損傷排尿照護網」,在全臺尋找有志參與的醫師,目前已串聯十六家醫院,近二十位醫師響應;他也衷心期待,全臺近五萬的脊傷病人,未來能輕易找到關心他們的醫師。

醫學無法一蹴可幾,每項再平常不過的診斷與手術,背後都充滿了無數人心血的累積與驗證。正如郭漢崇相信,年輕的醫師們未來可以做得比他更好,因為他們是站在無數老師們的肩上向前邁進。

那份三十年的合約,轉眼已經進入倒數,問郭漢崇要不要再許下三十年的豪語。他笑笑地說,當然不可能,因為如果只是一個人拚命做,那是不對的,應該是要把做事的精神和所得到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鼓勵學生更為出色!

他期待不只是自己的學生,而是在臺灣的醫師,都能有為病人用心與認真的態度,如此醫療才能持續進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