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等福分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跳脫「病人」只求治癒的立場,
但問自己有何等福分,一路受到關懷照顧,
又得以學習助人「醫心」的最高境界,
這也是一段教自己更謙卑的療癒成長之路。
半年多來,我常為舌側和牙齦莫名的疼痛所苦,看了不少中醫和牙醫,痛麻的感覺依然有增無減,影響進食和說話。直到精舍師父建議,並協助安排去照了電腦斷層,才真相大白。
原來我長了一顆腦膜瘤,壓迫到三叉神經,連帶引發口舌的神經痛。幸好直徑未超過三公分,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建議用加馬刀做定位放射治療,讓其萎縮,手術不會傷害腦組織,只需住院三天。
我安心地把自己交付給慈院神經外科蘇泉發主任,他是加馬刀治療的高手。第一天,他細心測量標示我放頭架的位置。第二天一早,他在我頭上局部麻醉的四處套上一圈鋼架,一面溫和周到地解釋手術流程。
坐在輪椅上的我由師兄推著,蘇醫師帶領我們下樓,左轉右拐,穿越空蕩的長長通道。風迎面吹來,我第一次意識到「病人」的角色心情,那就是全然失去自主性,只感到生命的脆弱。
進了電梯,空中正播放「柔和忍辱衣」這首歌,歌聲輕柔婉約,我聽著聽著,不可抑止地湧出淚水。那是內心最深處的呼喚和依止,告訴我為何在此,又將往何處去。平日在忙碌中,我幾已淡忘,此刻真切地感受到其無邊的撫慰力量。
我心懷感恩地接受近四小時的療程,數度調整頭部接觸放射線的不同角度。蘇主任全程播放古典音樂陪伴我,團隊人員扶我起身休息、再躺下,體貼問詢是否哪個姿勢不舒服。出院後,疼痛的感覺減輕許多,等半年後再複檢。
我接續手術前的針灸治療,經絡穴位的刺激有助於神經系統的復原。不少求診者耐心地坐上一、兩個小時,林郁甯醫師看診時間更長,可以長達七、八個小時。他始終和病人談笑風生,或話家常,或像家人一樣慰其憂苦。
近兩個月來,在出入慈濟醫院的經驗中,我由衷感激春風般的醫病關係。我跳脫「病人」只求治癒的立場,但問自己有何等福分,一路受到關懷照顧,又得以學習助人「醫心」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一段教自己更謙卑的療癒成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