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守護慈濟魂

8‧15《農七月‧十三》
【靜思小語】「靜思法脈」以佛法為主軸,佛法就是「慈濟宗門」魂。
心血鑄造醫院
慈濟在克難中創立,進行慈善救濟十三年後,決定建醫院;當時既缺乏資金,也缺乏人力,只因不忍花東民眾「病」之苦,堅定行願。
經歷覓地難、募款難、醫護人才東來難,克服重重困難,終於讓花蓮慈濟醫院矗立東臺灣,發揮守護生命的良能。上人於早會時談述建院艱辛:「回憶過往,有難以道盡的辛酸和深刻記憶。想到每一位協助的政府首長、各界人士,還有慈濟人流血流汗,為建院奔波忙碌,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上人談到當時臺大醫院楊思標院長與杜詩綿、曾文賓副院長,都投入慈院籌建;國泰醫院王欲明副院長,介紹姊夫高而潘建築師前來幫助,使慈院建築穩固、歷久常新;而營建承包商呂玉虎先生被慈濟精神所感動,原定三年的工期提早九個月竣工。
「慈濟醫院是凝聚無限愛心能量所成就;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都包含了無盡汗水、淚水與心血。」當時臺大醫院杜詩綿副院長已知罹患肝癌,上人屬意他來擔任院長,盼集合所有慈濟人的虔誠祝福,支持他幫助慈院步上軌道。
「聽到我邀他當慈濟醫院院長,他睜大眼睛驚訝地說:『師父,您難道不知道,我身上有一顆炸彈呢!』我說:『不只是你身上有炸彈,我也有心臟病;只要我們有一天的力量,就做一天的事,不要想那麼多。』」杜院長承擔慈濟醫院創院院長,許多臺大教授、醫師欽佩其為人,派員或親自前來花蓮支援。
醫院啟業後,有感於醫護人力難求,且為改善花東少女的升學與就業問題,進一步規畫設立慈濟護專,楊思標教授慨然應允出任首任校長。「楊教授如今高齡九十多歲,仍持續在各慈院教學,為醫療、教育志業發揮良能。也感恩三十年來多位大醫王以院為家,為花蓮民眾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正信破除禁忌
大陸國家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長、中臺禪寺見允法師等人來訪。上人談及慈濟以「入群度眾」為修行法門,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以實際行動啟發人人的愛心,帶動力行菩薩道。
「五十年前,慈濟在諸多因緣促成下成立,一路走來步步維艱;除了以四大志業紓解人生種種苦,也致力引導建立正信、正念。慈濟人以身作則告訴大家,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
上人舉「大體捐贈」為例,許多慈濟人生前為社會人群付出,最後捐大體獻身醫療教育。「傳統佛教認為『往生後八小時不能移動』,慈濟人用願力超越禁忌,以身示範『化無用為大用』,打開了大體捐贈的風氣。」
大體捐贈者李鶴振師兄,在罹癌病篤時曾對慈濟醫學院學生說,寧可大家在自己身上劃錯百刀、千刀,也不要在病患身上劃錯一刀。上人表示:「醫學生體會到大體老師的期許,將這分大捨與大愛帶到未來的醫療工作中,視病如親守護生命。」
上人指出,慈濟志業都是借重因緣、集中力量,才能完成各種利益人間的工作;並且將愛的種子、佛法精神,從臺灣帶到海外散播。就如慈濟與大陸的因緣,始於一九九一年華中、華東水患賑災,當時兩岸局勢緊張,過程艱辛,但慈濟人始終秉持著一分誠心付出。
「利益社會大眾之事,不是只要投入資源,最重要是有人願意秉持愛心與使命去做。但願正信佛法能在全球扎根,人人相互關懷、彼此幫助,應社會所需發揮良能。」
法脈為宗門魂
與宗教處主管談話,上人強調,慈濟是運用無相的法,做出有形的志業。「佛法就是慈濟宗門的『魂』,慈濟宗門不能脫離佛法。」
上人指出,以「佛教慈濟基金會」為名,明確點出了慈濟以「佛教」為精神主軸;若脫離佛教,基金會就只剩功能而失去精神。「法脈精神就是『慈濟魂』,沒有法脈成立不了宗門;全球慈濟志業以『靜思法脈』為依歸,慈濟永遠是佛教團體。」
《法華經‧法師品》裏描述,即使只受用一句、一偈,若能發心向人傳這一句、一偈佛法,就已功德無量。上人說,許多早期的慈濟委員就是如此。「他們聞法精進、也積極走入人群弘法。要向這群人品典範學習,積極任事、勇於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