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 「壓力」從何來?
◆4‧27《農三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對一切不滿意的生活態度,是自己壓迫自己;無私付出,才能自我減壓。
行善,一個帶動一個
「慈濟的理念很單純,就是『信己無私』,並且『相信人人有愛』。念純,則無私;心寬,才有大愛。無私、有愛匯合起來,就是大善、大愛。」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院士、國際設計科學學會(SDPS)委員葉祖堯教授蒞臨精舍,上人答覆教授提問。
擔任美國多家企業管理顧問的葉教授,五年前在美國北加州認識慈濟,對慈濟將佛法落實生活、啟發人心向善的力量,十分感佩。此行從管理哲學、教育,到宗教信仰,與上人對話;他期待將上人的精神轉化到企業管理上,以凝聚更多善的力量改變社會。
潛心研修佛法的葉教授表示,就自己經驗而言,外在的東西容易放下,裏面的比較難。上人言,這就是人的「習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與生具來的善念,只因環境熏染而偏離。修行,也就是修正習氣。」
葉教授再問,慈濟人是否藉由對外的服務,改變自身的習性?上人表示慈濟大環境是很好的善因緣,引導人去惡向善。
「無因不成果;因與果之間,一定要有『緣』。」上人指出,這股緣的力量,即「媒介」。如見及貧窮,用「慈善」去濟助;見病苦,以「醫療」去拔苦;社會大環境在變,需要「教育」的清流;也是一分牽引的因緣,以媒體傳播「人文」。「慈濟四大志業,皆因緣所成。」
葉教授提到,立體琉璃同心圓的架構之下,以大愛為核心的價值觀,「就地取材」與「自力更生」,是否為一體兩面?上人表示,海外慈濟人將愛的種子帶回僑居地,並在當地勸募,用於救濟當地貧苦病患,這就是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慈濟剛開始時,鼓勵『有錢來救人』,現在則推行『沒錢也可以救人』的觀念。引導人人不要輕視一己之力,只要肯付出,就有力量!」
解壓,自愛愛人
遇到困境時,現代人總把「壓力很大」掛在嘴邊。上人在醫療人文營圓緣會上開示,若動不動就說「壓力大」,終會累積成心靈病態。
「什麼人在壓迫你?其實是自我心靈的壓迫——對人生一切不滿意,這樣的生活態度,不就是自己壓迫著自己嗎?」上人表示,想要真正有福,首要解開這分被自己綁住的壓迫。
「人應樂觀,且要有使命感。世間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假如時間過去,仍不放過事情,就會形成壓力。」
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事務繁多卻很單純,因為人人都是用無染無私的愛去付出。上人勉同仁懷抱這分無私大愛在工作崗位上付出,心靈壓力就會減輕。
虔誠,分分秒秒
白蓮朵朵捧持在胸前,心聲虔唱上達諸佛聽;後天就是慈濟成立四十二周年紀念,晚間精舍常住眾以及志工以「誠心祈三願」慈濟歌,為天下苦難蒼生祝禱。
「這念虔誠的心,並非一時,而是要恆持,念念不間斷……」全球大小三災並行,面對世界上眾多苦難眾生,上人語重心長地勉眾負起責任。
「責任從何負起?」上人敦示,造業的人愈多,災難就愈逼愈快;每個人的一念心,要時時虔誠、念念有愛;人人付出無私大愛、彼此虔誠相待,就能承擔起這分救世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