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二十五日 最徹底的救助
◆4‧24~25《農三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啟發人人助人善念、教育人人不起惡念;人人互愛互助,世間苦難才能減輕。
報海上救命之恩
美國北加州環保志工盧國強出生越南,一九七八年越戰結束後第四年,擠上一艘破舊漁船逃向美國;與四百多位逃難者在海上漂流十六天,缺糧缺水,人人奄奄一息,幸運遇到台灣漁船撥打無線電通知台灣海巡署搭救。到美國後,從「難民」轉為「貧民」,靠著罐頭工廠的微薄工資重新展開生活。
懷著對台灣的特殊感情,盧國強在美遇見台灣來的慈濟人,馬上投入志工行列,以報答當年台灣漁船救命之恩;退休後更全心投入環保,還帶動太太、兒子一起投入。
「已經六十七歲的盧居士,雖然從來沒有來過台灣,卻常常感恩三十年前台灣漁船救了他,把握機會回饋愛的力量。每天從早到晚開著環保車四處去載回收物;無論晴雨寒暑,三年來從不停歇。將感恩心化為行動,真正發揮生命的良能!」
早會時,上人說起盧國強的故事,稱歎北加州環保志工用心回收資源,當地已有三十二個環保定點,一年回收硬紙板達三百六十公噸。
美國近年來天災人禍頻傳,火災、水災、颶風、龍捲風等接連侵襲。不捨美國民眾受災受難,亦不捨當地慈濟人為救災奔波不息,上人殷囑平時就要推動環保,讓地球暖化現象趨緩,才能減少天災。
「只要轉一個心念、轉一個動作,人人做環保為地球付出,生命就能豐富扎實!」
吃米要知米價
全球水大不調,此處淹水,彼處乾旱,皆影響民生。二十五日早會時上人言及,以往大家「吃米不知米價」,若環境持續惡化,人又不願投入耕作,任由農地消失,終有一日將「無米可論價」。
全球近半數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但今年一月至今,米價平均上漲一點五倍,窮人愈來愈窮。上人憂心哽咽:「若是產米國皆限制米糧出口,要如何發放、救濟普天下受災受難的人?慈濟人肩頭的負擔愈來愈沉重……」
為救苦難眾生,慈濟人再如何辛苦都甘願;然上人嘆言,現在不時聽聞重大災禍發生,弟子奔赴各天災苦難之地救助,安全亦必須顧慮,心靈負擔甚鉅!
佛典記載,小三災中的「饑饉災」歷時七年。上人表示,若不加緊腳步淨化人心,不只是七年饑饉,還會出現七個月瘟疫。
「若飢餓無糧加上疫病流行不退,脅迫生命,使人心惡念陡生,爭搶物資、能源,也可能引發世界戰爭……依佛典所言,此等戰爭起時,只消七日,人類就將滅亡……」
上人呼籲,勿以善小而不為,集合所有人的善念善行成福氣,才能減少災難。
慈善要徹底救助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M. Young)來訪。楊處長對於慈濟的國際賑災印象深刻,言及自己一九九一年華東水患時身在大陸,親見慈濟人投入賑濟,內心十分讚歎。
述及慈濟國際賑災一路行來的艱辛歷程,上人表示,救災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與危險,慈濟人冒著生命危險、經歷許多困難,不顧一切去付出,「秉持的是一念單純的愛——只要對方得救了,就由衷歡喜。」
上人強調,慈濟對於苦難人伸出援手,沒有政治色彩,也不特意傳教,而是希望啟發出更多人的愛心。「凡夫迷於世俗感情,在愛與情之間糾纏。慈濟人要『覺有情』——有『情』,卻不被情轉;且這分情,是不分種族、宗教、國界,含括所有眾生的長情與大愛。只要啟發人人心中的愛,將這分愛集合起來,就能發揮救苦救難的大力量。」
楊處長表示,美國很多富有者辦慈善基金會助人,如針對愛滋病防治等問題投入資金,但是窮人的問題還是很嚴重。
「慈濟慈善工作,強調的是『安生、安身、安心』。」上人以當年救助大陸水患災民為例表示,慈濟除了急難救助,還要進一步安定災民生活,因此為之建村,使之安身;有了安穩的居所,這一群本來就很窮困的人就能安心謀職,漸漸自立;戶戶安定,就能使整個村莊都安定。
上人認為,等苦難發生了才予以援救,實是消極做法;慈濟人現在推動「窮人也能發揮愛心救人」的觀念,讓人人有機會行善聚福緣。
「世間多苦難,需要人與人彼此關壞、互助。無論是貧是富,啟發人人救人的善念、教育人人不起惡念,世間苦難才能減輕;這就是最徹底的救助。」
好逸惡勞現危機
全球正面臨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上人與幾位志工談話時,憂心現在台灣農地與農民不斷減少,許多農地變成建地或工業區。
「四十多年前我尚未出家時,常到豐原慈雲寺,曾經參與寺方農耕。那時台灣人口不多,農地很大,而且農民非常勤勞。農業生態是一年三季,兩季水稻、一季大麥。」上人感嘆現今人們熱衷享受、消費,不勤於勞動,依靠外勞做粗重勞務。
環境危機迫在眉睫,身處台灣小島,上人呼籲大眾莫再好逸惡勞,當回復過去台灣農業社會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
「莫存僥倖心理,想著短短人生及時行樂,反正未來的災禍於己無損。就算不為自己,也要為下一代;不為下一代,也要為自己的下輩子著想,若不用心改變現狀,當『去』了『再來』時,將面臨更艱難的生存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