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莫使細因成須彌
◆4‧5《農二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明因果,慎心行,莫使貪念、無明,蒙蔽自心。
一匙鹽,須彌山
有一位精進修行的居士,某天煮食時發現鹽罐空了,想向鄰人借用應急;發現鄰居門沒鎖,家中無人。他想鹽巴價廉,就逕自「借」了一匙回家。
他很快就把這件小事淡忘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某日靜坐中,忽然感覺眼前一片白茫茫景象,眼見堆積如山的白鹽快淹沒他了……驚異之餘,想起欠鄰居一匙鹽的事;之後趕緊向鹽商訂購一大車鹽還給鄰居。
於台中分會溫馨座談,上人講述此則譬喻故事,提醒大家重視因果,即使是微細、點滴的金錢、用物,也不能任意而取。
「過去人力尚少之時,師父就要求大家守十戒;如今隊伍浩蕩,更需要人人守戒律、守制度。請大家明因果、慎心行,不受貪念、無明蒙蔽!」
菩薩道,人間行
「六道中,天人享樂終日,地獄苦難無盡;相較之下,人間苦樂參半,正是宜於聞法修行之處。」揮別台中來到新竹,上人對眾開示,人間雖然有苦有樂,卻有機會見苦知福,從中印證、體悟佛法。
佛陀應眾生根機,設種種方便法門,從無常苦空、因緣果報、自我修身之法,慢慢引導至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上人說,佛陀在講說《方等》時期,開始要回小向大,將人們對於有捨有得的執著,導向無所求付出的發心立願。
「有些人做好事總是求回報,認為自己的布施,應該可以消災解厄。這就如同將銅板丟到水中,希冀它能浮上水面一樣,實不可得!」上人開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此生所遭遇的人事,無論愛、恨、情、仇,都是過去生與人所結;佛教徒要明因知果。
「有幸得人身又能做慈濟,要把握因緣,莫空過短暫人生。人人開啟心中大愛,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庇護蒼生,造福人群!」
小善凝聚,無量功德
「人生,不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無常,就是世間常理。」上人風塵僕僕抵達中壢,得知一位慈誠師兄的工廠因電線走火而燒燬,法親們紛紛趕往慰問並協助災後清理。
「雖然很不捨,但傷心亦無用。無常,是世間常態,要看得透、看得開。」上人勸慰他轉念思考,雖然有形的物質付之一炬,卻體會到慈濟家庭的溫暖。「要感恩人能平安,也因為自己曾經廣結善緣,才能得到人人的幫助。」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說過,未來的世界濁氣濃重,進入壞劫,會出現小三災——刀兵、饑饉、瘟疫,以及大三災——大水、大火、大風,讓世間從「壞」而「空」。
如今,世間戰禍不斷、傳染病盛行、氣候異常導致缺糧危機,「小三災」有更趨惡化之勢;世界各地水大不調、火大不調、風大不調的災難頻傳,「大三災」亦現,真的讓人感覺「來不及」了!
對桃園區委員慈誠開示,上人嘆言天下災難偏多,每天能夠平安,都要心懷感恩;更要把握時間,盡力為人群付出。「不要輕視自己小小的一分力量,集合人人的愛心,就有一股大力量。小善凝聚,能成就無量功德。」
世界糧食組織提出警訊,全球已有三十億人口面臨斷糧危機,印度、越南、柬埔寨等許多稻米生產國甚至考慮限制出口。上人引述今日這則新聞憂切表示,那些無法生產糧食的地區,不知要如何生存……
糧食危機迫在眉睫,然而看看台灣,每天製造了大量廚餘。上人感嘆:「許多人習慣上館子用餐,點得多吃得少,吃不完的統統進了垃圾桶。人們不知惜福,浪費寶貴的米糧,這是為未來種下饑饉的業因。」
上人呼籲,唯有勤儉、種下好因,才能得到豐衣足食的果報。「一分愛心,一分福;無量愛心,無量福。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而渺小,合齊人人的心力,就能發揮良善的大力量,減少惡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