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車、摩托車,跑得快!——佛教老鎮 落實環保新思潮
【城市現場‧福建 福鼎】
◎撰文‧李委煌 攝影‧顏霖沼
昔時福鼎,佛教鼎盛,民風純樸,
小販肩挑貨品走村串戶,
兼營收購破布、銅鐵等買賣;
居民敬字惜紙,依舊俗焚紙放水流,
保佑子孫腦聰目明。
今日福鼎,笑納惜福助人新觀念,
司機員、木工匠、賣菜婦、富太太……化身環保志工,
騎乘三輪車、腳踏車、摩托車穿梭窄巷,
俯拾都是寶,不輕小小一張紙,
回收再生,永續地球環境,保佑後代不虞匱乏。
做環保,真是有心就不難!
一輛不起眼的摩托車,對黃家喜來說,是托運「黃金」的「環保車」。面積較大的厚紙箱,他習慣壓平後塞在車前;至於瓶瓶罐罐等容器,他裝箱入袋置於後座;其餘小袋雜物,則用繩索串起來綑綁紮穩;車尾處還外接一個金屬基座,方便承載更多東西。
三米長的鐵條,他也有辦法綁在車邊;只是每每載收那麼多東西,他的雙腳就得踡起挨在車緣,「姿勢就像在飛翔……」他笑呵呵地比畫著動作。難怪,大家都叫他「老頑童」。
身為木工的他,平時靠做洗衣板、木槌掙錢;只要有人通報,他隨時擱下手邊的活兒,跳上環保車迅速前往回收資源。
福鼎市和他一樣幾乎全心投入慈濟環保的志工,還包括曾經擺攤賣菜的張桂榮,以及十多年前提著兩百萬人民幣現金勇闖大上海做生意、如今洗盡鉛華的楊德釵。
這天上午的目的地是修車廠。沾染了油污的紙板與瓶罐遍布滿地,不習慣戴手套做事的他們,二話不說便蹲下一一撿拾,接著堆上機車綁緊。
儘管滿手油污,但黃家喜很開心:「這種裝機油的塑膠瓶洗淨晾乾,一斤可賣兩元哩!」
「這些東西賣不了什麼錢,慈濟回收後卻可做善事,有意義多了。」修車廠師傅邊修車邊說。不知自己也說出許多人的想法。
偶爾,綁在後座的瓶罐流出污黑的機油或味道酸腐的液體,沾得他們一身髒臭。「怎麼搞的,在做這個?」旁人看了很不明白,尤其楊德釵家境富裕,更使人無法理解。
載了物品,他們便直驅環保站。擁有十三萬人口的福鼎市區,僅一處有交通號誌,人車在熙來攘往間自有平衡之道;他們三人騎著車跑遍整個市區,時有「豐收」,很是自在。
不是垃圾,紙片炮屑也是寶
華燈初上,位於全市最精華路段上的福鼎市立醫院,進出的人少了;但醫療大樓腳下的環保站卻綻亮了起來,僅十餘坪的狹小空間,一群志工錯身進進出出,準備將滿室的回收物做分類。
一輛三輪摩托車滿載廢電器而來——志工回收資源時,若遇上機車或三輪車無法負荷的大型物件如電視、腳踏車等,便會聯絡黃兆淦支援。黃兆淦以三輪摩托車幫人載物謀生,工作時間彈性,車子容量也大,可說是福鼎慈濟環保志工最好的一部運載車。
不過兩天光景,「黃金」已堆疊滿地。楊德釵、黃家喜、張桂榮回收得勤快,原本一個月一次的「環保日」不敷需求,於是發展出「夜間環保」——每週一、週四晚,約有十數位志工自動報到,戴上口罩與手套,極有默契地分類整理。
楊德釵將一袋袋回收衣物拖到室外,再一件件檢視整理;而黃兆淦在綑綁好雜誌書籍後,又到一旁和黃家喜聯手拆卸鋁門窗與廢棄鐵架。
夜色中,一位老阿嬤推了輛三輪車來,車上囤積的瓶罐、塑膠與紙板,都是要捐給慈濟的;另一位婦人則是花錢雇輛三輪車送來舊衣,還捐了一百元;也有人挑著扁擔一路走來,就為了送一點回收物資來……
在志工巧手下,原來紊亂無章的回收物,轉眼變成一袋袋、一包包、一箱箱回收商願意收購的紙類、塑膠、瓶罐等資源。
為了解如何分類最有效,楊德釵曾走訪多家回收商詢問並「比價」。以塑膠袋為例,有字、沒字、透明、有色等不同條件,即有一斤一元或一斤三毛的差別;因此志工們投入大量時間將不同類型的紙類、塑膠袋、金屬料分類清楚。楊德釵說,寧可多費點心,也不能辜負捐物給慈濟的善心人士。「那些回收物都是他們的心意,我們不能隨便了事。」
髒破的廣告紙、散地的撲克牌、薄薄的福利彩券、小小的香菸盒……即便是拾荒者也看不上眼的小東西,志工們都細細收集起來。
大年初一及元宵,滿地鞭炮碎屑有損市容也破壞環境,志工不畏辛勞上街清掃;將這些總計數百斤的「垃圾」仔仔細細分類,一箱箱、一袋袋裝整齊,交給回收商。
奔走街頭巷尾,當志工們看到所有辛苦終能化為實質的慈善基金,心頭便感到歡喜踏實。
口耳相傳,形成團隊力量大
福鼎位於福建省東北方、閩浙交界處,背山面海,人口約五十七萬。歷史上多有貨郎小販肩挑麥芽糖走村串戶,同時收購破布、雞鴨毛、舊銅鐵等廢品。
今日的福鼎,房舍擁擠、巷弄狹隘,居民以農、漁業為主,外資企業不多。許多年輕人苦無工作機會,若非賦閒在家,就是到外地打工。
市區不大,以摩托車繞上一圈,花不了多少時間,在街頭巷尾遇見熟人聊上幾句,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慈濟志工於當地所行善事,也不脛而走——二○○四年慈濟援建的福鼎市立醫院醫療大樓啟用,院內設有「慈濟志工室」服務患者;慈濟每年也針對貧戶舉辦冬令發放與助學計畫。
二○○六年夏天,桑美颱風重創福鼎,慈濟在急難救助後,當地志工切身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開始思考如何推動環保工作,於二○○七年四月踏出福鼎的一大步——環保志業;醫院有鑑於方便會眾的需要,便提供醫院護理配送中心的一個角落作為環保站。
「鄉親口耳相傳著:慈濟不但膚慰貧病者,還無畏髒臭做環保。」福鼎在地志工王念蟬說。
「看到紙箱擱在路邊,就像看到白米灑在地上,多麼可惜啊!」王念蟬的老母親,用嶄新的眼光看待路上的垃圾。
雖然志工在福鼎帶動環保的時間僅年餘,但由於資源回收隨手可做、方法簡單,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也因此帶動街坊間愈來愈多人響應。
有些人在每日出門與返家路上,會順手撿拾可回收物資,待累積得夠多時,送來慈濟環保站;也有好心人提供住家庭院、樓梯空間、或社區倉庫暫存回收物,一段時間後再請志工前往載收。
客運駕駛鐘金泉常往返福鼎與上海,他習慣在車內放袋子,請乘客將喝完的飲料瓶罐投入,幾趟下來成果不錯。同樣在汽車運輸公司服務的志工趙美球,發現夏天時師傅們喜歡喝飲料,卻隨手棄置瓶瓶罐罐;經主管認同後,公司各單位設有回收簍,同仁們將可回收物收集起來,讓她用摩托車載送到環保站。
環保工作必然是團隊作業——廣大的會眾捐贈回收物,「上游」愛心源源不絕;「下游」也有志工群勤奮分類,火速交給回收商。一切都需要人力,而且是有心人,才能接力完成、持之以恆。
佛法興盛,
以資源回收實踐慈悲喜捨
福鼎市自古就是佛教勝地,共有四百多間寺廟,皈依三寶者約六萬人。包括楊德釵、張桂榮、黃兆淦等人,即便不識字、不擅誦經,仍勤訪寺廟、常行布施,或為道場跑跑腿做些雜務。
正因學佛人普遍,當得知做環保可以救大地更能救人,也是「做善事」,居民紛紛響應;目前已有超過五十個家庭將家中回收資源捐到環保站。
志工周健的母親與婆婆,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常在街上撿拾資源;周健也開放住家一隅讓蓮友置放回收物。此舉感動隔壁的雜貨店,每月捐贈大批紙箱。
七十三歲的陳阿珠阿嬤,常出現在環保站幫忙分類,「我都是邊做環保邊念佛。」她總是將孩子給的孝養金存下捐出,還把家人喝完的飲料瓶罐蒐集交給志工。
二十六歲的陳小婷學佛多年,專注念佛、誦經;一次因緣讀到證嚴上人開示,提到每一個人生都是一篇大藏經。她深有所感:「原來佛法不離人間,是可以在生活中力行的!」
擔任營業員的她,決定在生活中力行環保,不使用一次性紙杯與筷子、多用手帕少用面紙;也邀請同事一起做,並且將廢紙、瓶罐收集給她帶往慈濟環保站。
王念蟬接觸慈濟後才發現,「佛法與生活那麼貼近」。他認為,福鼎向來的學佛氛圍以念佛為主,如今許多居士認同慈濟慈善理念,起而力行。「對他們來說,慈濟算是開啟了一種新的修行視野。」王念蟬說,做環保、做慈善,像是一條寬廣的佛法印證之路。
「原來愛心是可以被啟發的。」志工們得到了這個結論,也加深持續推動的信心。環保志工幹事鄭宣峰期待未來深入社區,成立更多回收點,讓環保可以普遍化、生活化。
轉變觀念,三輪車跑得勤
福鼎保有中國人「敬字惜紙」古風——有字的紙不可亂扔,要焚燒後放水流。據老一輩人解釋,是基於惜字、尊敬文化;也有人說焚燒有字的紙,燃起的煙霧上達天聽,可改善眼疾、保佑子孫更聰明……
過去,張桂榮撿到紙也拿去焚燒;直到有一天楊德釵知道了,勸她別再這麼做:「一來污染空氣,再則浪費了紙資源。紙張回收再製可以減少砍樹,賣的錢還可以救濟貧苦人!」
張桂榮聽了覺得有理,卻不免擔心:「拿紙去賣,應該沒罪吧?」楊德釵爽朗回答:「不但沒罪,還能積福呢!」
於是,張桂榮在每天往返「居士林」誦經的路上,提著袋子沿途撿紙。蓮友們最初覺得疑惑,之後了解她的用心,也開始把回收資源帶來「居士林」;數量之多,讓她得動用三輪車拖往慈濟環保站。
曾有人捐了四百來斤的書給張桂榮,三輪車承受不住而破胎;她一路使勁拉車,好不容易才將這批書平安送抵環保站。
有人看她做得如此賣力,問她是否領有工資?她明白地說,回收是自己甘願做的事,完全是志工服務。
「你生活也困難,怎麼不撿來賣呢?」也有人這樣問。張桂榮淡淡說:「我苦習慣了。回收資源賣的錢,要拿去幫忙更需要的人。」
對「苦」,張桂榮有深刻的體驗。先生酗酒,也會打人,女兒出生滿月,她便得挑水果出去賣、到市場當菜販,扛起家計。沉重壓力下,她曾兩次跳河自殺未遂;接觸佛法後,她理解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果報,漸漸化解心中的怨。婆婆、先生陸續往生,女兒赴外地念大學,如今她不再賣菜,省吃儉用,每月生活費一百五十元人民幣即足夠,生活重心全在環保。
無論是騎車或走路,張桂榮總會留意沿街垃圾,專注眼神像是進入禪定;天氣晴朗早出晚歸做環保,若遇雨天就在家誦經。她患有糖尿病與腎臟病,唯一的願望就是身體能健康,「念佛要有好身體,做好事也要有好身體!」
甘願忘我,雙騎快遞回收物
這天,楊德釵做完環保返家稍事休息,不一會兒,門鈴便響了起來,原來是鄰居陳阿珠阿嬤,將堆在家裏的紙箱送來,託楊德釵載去慈濟環保站。
「要別人響應環保,我們總要配合,不好讓他們來配合我們。」楊德釵說。因此,即使她在外奔波收取回收物,先生也會在家幫忙應門,讓好心送資源來的人不致撲空。
自幼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只讀過半年小學的楊德釵,跟著外婆挑年糕沿街兜售;也做過養豬、種田、扛柴等粗活兒。直到婚後隨先生白手起家,經營木材等生意,人生才簡瘜h窮。
「買衣服缺了褲子,買褲子又缺鞋子,隔天看看又不愛,拿去送人……」即便富裕了,每天逛街購物,她一樣感到人生無趣;直到參與慈濟,才發現比「鑽石」更值錢的東西。
「平時走在路上,她看到資源就像發現寶貝似的,趕緊上前去撿……」先生打趣說。
在先生眼中,太太脾氣比以前好多了。楊德釵說:「很謝謝先生支持我做環保,讓我信心倍增。忙著做環保,教人忘記生氣,無是非、無煩惱。」
穿梭人群中做環保,不如意的情境十有八九。「有人見我彎腰撿易開罐,會拋來白眼,也有人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楊德釵說:「當下我會想起大愛電視『人間菩提』節目片頭,上人那艱辛的腳步。我想再受委屈,也要『甘願做、歡喜受』。」
和楊德釵同樣騎摩托車做環保的黃家喜,也有個辛苦的童年。七歲父親往生後,與改嫁的母親搬進繼父家,和七位兄弟姊妹一起生活;家貧沒錢讀書,他撿拾路邊的桔皮曬乾販售。十歲起跟著繼父學習木工,及長以此維生。
許多人看到他做環保還戒酒戒菸,感動之餘捐回收物也捐錢;但要寫下捐款者的名字,可苦了勉強只認得「花」、「才」幾個簡單字的他。
黃家喜不識字,卻從環保中體會甚多;「做環保,其實是很深奧的。」如何「深奧」他難以描述,只說:「一旦做下去,常忙得不知該吃飯了……」
個兒不大的他,做完環保能扎扎實實吞下兩大碗白飯,明顯是位苦幹實幹型的做事人。
他東奔西跑載集回收物,一週油費十來元;為了這筆開銷,他會早起多做幾個洗衣板或木槌來賣,好攢點小錢。
只是已近耳順之年,視力也跟著差了,洗衣板賣相不佳,利潤又微薄……幸有孩子的支持;加上做環保後長年胃疾有了改善,黃家喜知足感恩地樂在付出。
●
福鼎每月一次的環保日,匯聚高人氣,許多家庭共襄盛舉。志工鄭小華記得第一次參與時,還以為只是一些靜態的「理論課程」,沒想到竟「做」得全身髒兮兮。
「但是,每每看到那些垃圾賣了五百元、八百元,然後轉變成濟助貧病者的白米或食油,我又會感到欣喜。」三番兩次做下來,就連母親也跟著做,一起到市場裏撿拾紙板與瓶罐。
甘欲寧回憶,她第一次參與環保日活動,回去後生活就跟著改變了——不但少買衣服,連飲食也跟著簡單了。「我連小紙屑都會撿起來回收,生活中更不敢浪費了。」
許多志工都像她一樣,從單純彎腰做回收,進而懂得疼惜物命、珍惜福氣,改變了過往不夠惜福、不夠用心的生活習慣,讓生活更加儉樸。
「當前的地球,處於危機之中;我們做環保護地球,應該感到很光榮!」有氣功底子的施柏華說,煩惱會影響氣血運行,形成病灶;做環保,正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身體忙於分類,心單純集中於當下,雜念煩惱自然不生。
就像一袋袋資源倒出來,氣味雖然不好聞,但埋首分類的志工說:「不臭,是香的。」或許那一雙雙手在整理與舞動間即擁有了魔力,一摸,垃圾就成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