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 珍惜託付 全力以赴

◎撰文‧李委煌、呂祥芳  攝影‧簡元吉

當病患將生命全權託付,身為醫師的他全力以赴,
以病患最大福利來戮力,矢志幫人幫到底。
這是醫療從業者的最高價值,
也是這個行業受人尊敬的原因。


在行醫過程中,每位醫師或護理人員都會有一些令他難忘的病患。」行醫三十年,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常想到那位三十多歲的婦女,當年在三軍總醫院擔任腸胃科主任期間所結識的胃癌患者。

手術、化療、複診、追蹤,每次門診,婦人微笑沈默少語,而先生總是蹲在一旁負責講話,「主任,我太太很重要,要幫我照顧小孩、洗衣、煮飯等,沒有她我不行的。」每半年回診,同樣的場景不斷重複;有一次不見先生同來,趙有誠多問了一句:「你先生呢?」沒想到婦人哭了起來,原來先生開夜間計程車謀生,一天清晨她開門,發現先生不知何時已倒斃在門外走廊。

先生猝逝後,婦人一個人來看診,趙有誠對於她的診治特別用心,一如她先生在世時。四年前,趙有誠轉任臺北慈院,婦人透過女兒從網路找到了他。「她抱著外孫來看診,那寶寶長得就跟外公一樣。」腦海中依舊能清晰浮現多年前婦人患胃癌的醫療影像,趙有誠自問:「為什麼會對某些病患這麼用心呢?是因為他的疾病罕見?還是已把他當成朋友或家人呢?」

他發覺:「因為我記得她先生的託付,所以全力以赴。這樣的醫病關係不需要被規範,也很難用言語來形容。」當求診病患將生命全權信賴託付給他時,身為醫師的他自然也會全力以赴,以病患最大福利來戮力,盡量讓他減少痛苦,不做無謂的檢查或手術。

也有老人家往生後,老伴或家人特地來醫院掛號,只為了跟醫師親道感恩,轉達老先生的遺願。趙有誠說,這些小故事,對醫護人員是很大的鼓勵。
  
不會害人只想救人
  
歷任三軍總醫院腸胃科主任、內科部主任、副院長等職務,趙有誠習醫與行醫過程中,親炙了前輩的風範,卻也慨嘆醫病關係的轉變。

「臺灣是醫療烏托邦。」他雖如此形容,但內心頗為憂慮,因為健保大餅不足以承擔日益高漲的醫材及藥品,臺灣健保制度太「包山包海」,除了「急重症」外,有些屬於長期照護或預防醫學的項目,界限也漸漸模糊,共用起有限的經費。

有些民眾進醫院彷彿進餐館消費,進診間直接點餐:「醫師,麻煩你幫我排個大腸鏡、胃鏡與超音波,我好久沒檢查了。」「醫師,我一直咳嗽,你幫我照個電腦斷層吧!我擔心得了肺癌。」

醫師雖然應慎重判斷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但是萬一病患若干時間後真得了癌症,也許又得面對複雜理不清的醫療糾紛;現在的年輕醫師也不愛走內外科、急診,就怕糾紛多。長時間貼身照顧患者的護理人員,難以忍受病患與家屬的不尊重,也決定離職或轉業;醫護人力不足,甚至關病房、關醫院,實非全民之福。

趙有誠說,護士荒一直以來都有,但以往不至於成為大問題,「因為醫護人員榮譽感很強,認為救人就是我的使命、我的天職。」以前有醫師開完刀,甚至就直接睡在病患旁邊,隨時可做緊急處置,病患也抱持尊敬之心;而今,質疑、要求、苛責大過於鼓舞,一天只要遇上一位這樣的病家,醫護同仁也是會受到打擊。

「很感恩上人懂得醫護人員的心,知道我們選擇這個行業,不可能去害人,全心都是想救人的。」趙有誠說,每次聽到上人的聲音、鼓勵的話語,就感覺很安心,心緒也能沈澱下來,「因為至少上人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

體貼值班醫護及同仁除夕夜無法返家團圓,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獻上平安吊飾與紅包,雙手合十感恩大家的奉獻

  
病患的事就是我的事

 

提早卸下軍醫少將之銜、接下慈濟醫院院長一職,過去在軍醫院服務個性內斂、低調而嚴肅的趙有誠,常被以前老同事詢問:「在慈濟有什麼事天天讓你這麼開心嗎?」他說:「因為在慈濟,我第一個學到的就是用『微笑』面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在慈濟醫療環境,他學到用心過每一天,用心感受周遭人事物,察覺小事件背後動人的部分——那可能是院內護理人員願意伸出手讓學妹練習打針,讓病患少受一點苦;或者下班後主動幫病患阿公洗澡……心細的趙有誠歡喜而感動地給這些同仁嘉許獎勵,「也許他們覺得只是在做本分事,但看在我眼裏他們的善行很不簡單。」

他了解上人期待,要讓醫護人員在慈濟醫院服務,感覺不同的氛圍環境,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信、分享真誠無私的愛;因此當他看見同仁將之落實在生活和工作中,會很感恩,也認為是值得讚歎、學習的典範。

今年院內醫護同仁滿意度調查,「宗旨、任務及經營目標」選項獲得滿意度第一名,這讓趙有誠開心許久。「我們的方向和目標清楚,同仁們最滿意我們醫院的宗旨與任務,又有上人的帶領;如果能掌握這個好因緣,即使大環境再惡劣,員工也能以智慧和榮譽感堅持在崗位上,就算是疲憊,也會有歡喜。」

工作難免挫折,趙有誠認為,「正信正念」可以減少負面新聞的衝擊。以護理工作來說,如果畢業後能在臨床扎實做上五年,功力就跟主治醫師一樣,有了這項專業技能,以後頂天立地、一生受用。面對抱怨或不滿,可以生氣但千萬不要生氣太久,甚至要能自我解嘲打破僵局。他深信有正面思考的好習慣,對工作、對自己的人生都有幫助。

近年來,臺北慈院治癒不少求助無門的病患,有些是疑難雜症,或是原本被他院判定為必須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但在慈院醫護人員耐心清創,通血管及高壓氧技術治療下康復。趙有誠表示:「如果醫師把病患的事情當成自己切身的事情,有心願意幫這個人幫到底,病患就會得救。有時候並不一定要花很多貴重檢查或高貴藥材,端看有沒有用心。」

趙有誠相信,當醫療團隊了解工作價值,以及這個行業受人尊敬的原因,願意自我成長,就能在有限的職場發揮無量的大用。
  

  
在慈濟人眼中,他是揹著醫藥包涉泥走入風災災區、沒有架子的將軍院長;在醫護人員眼中,颱風天、或者急診人次爆量等非常時刻,他與大家並肩面對。

「其他的工作也許還有週末週日,而慈濟的工作時間很長、睡眠很少,卻有一分歡喜,有點像是醫師開完刀很累,但看到病患好起來的感覺。」趙有誠幾乎沒有假日,但他篤定這段光陰對自己、對別人的生命都留下了許多的美善,絕對沒有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當你辛苦得有『幸福』感時,就不算辛苦了。」

他說,以前自認是好醫師,但始終沒法將之具體言詮,直到來到慈濟,「上人所講的醫人、醫病又醫心,超過我以前自我期勉的境界。」曾經他認為對病患和善、能清楚解釋病情,用心為病患安排一切,再治癒疾病就是好醫師了,但上人期待的是這個人被治療後還能變成有用、利他的好人,能善用自己的身體,再去利益眾生;反之,如果出院後沒有善用健癒的身體,或者康復以後去做壞的事情,那等於沒有治療成功。

上人對醫者的期待,讓趙有誠更上一層樓:「除了醫病還要多做一點,影響更多的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