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為護理‧全球護士荒】 感恩、尊重、愛無價的待遇
◎撰文‧李委煌 攝影‧顏霖沼
護病比例失衡,理想和現實差距遙遠,
這不只是醫界的困境,更是全民切身的難題。
但危機正是轉機,護理價值與重要性因而彰顯,
當護理人員得以充分展現專業性,民眾予以認同與尊重,
社會有善的循環,才是眾人之福。
上午八點,甫結束病房大夜班工作,陳純純繼續留在護理站,指導新進的學妹,幫助他們儘快上線服務。眼看中午時間將到,單位有場小組討論會,陳純純想不差這一點時間就留了下來,結果大夜班的八位護理人員全數參加。
像陳純純這樣三班制的臨床護理人員,在病房停留的時間相當長,忙碌的流程和壓力,其實不難被具體計算或量化。以白天班護士、一人照護八床病患的「醫學中心」標準為例,護理人員提早在八點前來做點班,確定儀器與病患的交接無誤,再翻閱新入院病患的醫囑;在八點交班後,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正式展開。
逐床巡房、分組交班、備藥發藥、更換點滴、量血壓、處理醫囑、寫紀錄……當然,這些只是例行事,更別說臨時有新病患報到、更換到期的手臂針頭、安排病患做檢查、追新藥收舊藥、看病患抽血報告、為出院病患做衛教等。
依事項所需時間計算下來,八小時根本不夠用,難怪早到、晚退、沒空吃飯、抱病工作情形普遍得已成常態,何況實際狀態,一人也不只負責八床病患。
「吃藥、注射等,都是有時間性的,而且關乎病患生命與權益,都是不能拖延的。」擁有臨床護理工作十七年資歷的陳純純,儘管現在已轉往居家護理單位,但對當年病房護理忙碌可是記憶猶新。
護理治療事不宜遲,護理更是團隊工作,在人力不足下,只要一人臨時請假,自然會加重其他人負擔。曾在花蓮慈濟醫院擔任護理長的劉蕓鴒坦言:「沒空好好關懷病患的﹃心﹄,我也常覺得難過呢。但若為此耽擱了工作或拖延了交班時間,又會影響到其他同事。」
劉蕓鴒說,護理人員以女性居多,往往為了家庭考量,不得不換跑道或調整職務。「線上人力流動率大,新補進的護士普遍經驗不足,最終還是會影響到病患的照護品質。」她感慨說。
 |
花蓮慈院護理人員為阿嬤調整鼻胃管,輕柔的動作、純熟的技巧,希望減低患者的不適與排斥。 |
全球護理人力移動
非社會之福
今年四月,媒體報導臺北榮民總醫院「十年來首度招不到護理人員」,使得各界關注「護士荒」問題。但護理人力不足的現象,其實是國內醫界長期困境,甚至是全球普遍性狀態。
八○年代在臺北榮總服務的蘇素香,認為院內福利好,也提供不少進修機會,她還曾公費半年到美國考察;當她結束十多年臨床服務移民美東,這二十年來參與慈濟醫療志工,觀察到美國護理人力狀況。
當地不少重返就業市場的家庭主婦,選擇投入護理工作,經護校學習後即上線服務;「美國的臨床護士,五十歲以上者占相當比例。」這點她認為跟臺灣很不同,由於管理模式的差異,在美國,護士可以選擇白天、小夜或大夜,班別固定了,家人也可跟著適應。
蘇素香說,很多人偏好小夜班,因為上午送孩子上學,放學後再換先生去接;她也有同事固定上大夜班二、三十年,早已調適出一套生活步調。「在臺灣就不同,護士得三班輪流,不但生活不穩定,家人也難以適應。」她強調,大夜班尤其如此,且一輪值就是七天,對健康和維持家庭生活都是考驗。
在臺灣擁有多年麻醉護士資歷的林美蘭,二十年前隨先生赴美,在南加州從事護理服務。她坦承有了家庭再加上年紀漸長,不免擔憂:「能一直做臨床工作嗎?」到了美國,她親見許多年長護理人員仍在前線孜孜不倦,這現象鼓勵她更有信心繼續做下去。
但即使如此,由於人口老化、長期照顧需求大等因素,美國護理人力依舊吃緊,因此在醫院經常可見到外籍護士的身影。菲律賓是護理人員「輸出」境外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通過美國註冊護士考試人數最多的國家。
擁有執照的菲國護理人員,逾八成在國外服務。住在民答那峨(Mindanao)島三寶顏市(Zamboanga)的珍妮是慈濟志工,在醫院手術房當護士已近三十年;當年同學多半都去美國、加拿大或中東當護士了,留在家鄉的僅個位數。
由於歐美護士薪資高、福利好、專業受到尊重,珍妮觀察,每年菲國報考護校者持續增加,甚至有許多醫師為了出國機會而改學護理。遺憾的是,醫護人員赴外工作,讓國內缺乏優秀護理人員,還有些人與家人長期分離,不免又造成另一項社會問題。
護士荒問題事涉諸多環節,法規制度、健保政策、薪資合理、專業尊重、職場願景等;但誰都不願意見到本國護理人力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環境而外移,更不希望外籍護理人員成為本國醫療行業的主力。
投入職場比例低、職齡短
夭折的專業
臺灣各醫院的護理人力,平均缺額高達百分之三十左右。根據國內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二○一二年最新統計,領有證照的護理人力中,真正執業者只有五成八左右。
 |
慈濟教育志業體的護生經過基礎護理學的專業學習後,進入臨床真正面對病患;加冠戴帽,不只是項傳承儀式或形式符號,而是護理之路矢志不忘的初衷、自許與發願。(攝影/許榮輝) |
「護理人力短缺」,一向都是臺灣「護理人員十大痛苦指數」的第一名。所謂「護士荒」背後的問題並非培養人力不足,而是投入護理職場比例太低;即使進入職場,臺灣護理人員平均職齡僅約七、八年,美國則高達二、三十年。
人力短缺,也造成所謂的「護病人員比例」失衡,直接影響醫療品質。根據統計,一位護理人員平均照護病患數,關涉到病患的傷口感染、插管滑脫、給藥、褥瘡甚至死亡率問題。
儘管理想的護病比約莫是一比七,但臺灣護理實情卻距此理想仍遠,即便是醫學中心也達不到標準,因此不難理解護理人員長年壓抑的過勞心聲。
六○年代在省立花蓮醫院擔任護士的鄧淑卿回憶,當年臺灣尚無財團法人私人醫院,病患到醫院所能掛的只有內、外、婦、兒四科,醫療設備、護理服務的技術也簡單許多;整體而言,對「人」的照護,是護理核心本職精神,數十年來護士做的事在本質上也是差不多的,但當前比例不足的護理人員只能為「事」奔波,護病關係自然缺少人情味。
此外,全天候貼身照顧比不上醫師的一句話,這也讓眾多護理人員感受到專業不被肯定;更教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還包括不受尊重的護病關係。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病房護理長江國誠認為,現代人將付費看病視為消費行為,也認為有「知的權利」;但病患或家屬對病情片段的認知,往往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誤解或焦慮,甚至對醫護品質產生懷疑。他認為疾病本身還好控制,有時反而是家屬帶給護理人員很大壓力,這也讓醫護團隊花去許多時間安撫和照顧。
全民提升護理價值觀
共創善循環
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莊淑婷,二十餘年來歷任心臟血管胸腔內外科及一般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護理部副主任,從第一線人員到管理者,心境歷經調適,更能將心比心,認為院方責任很重要,除了確保合理的薪資福利,更要營造工作場所的人文氛圍,以提升護理人員的認同感和留任的意願。
 |
花蓮慈院幽幽長廊,護理人員與住院病患家屬交談著。在病痛與重生的苦樂拔河間,總在一旁加油的護理人員,也同樣需要被支持。 |
「上人稱呼護理人員為『白衣大士』,感恩他們感受病患的痛與苦,拔苦予樂,如同觀世音菩薩。上人也一直提醒我們,對護理人員要尊重、感恩、愛。」莊淑婷說,同等重視醫師和護士,營造溫馨的護理站、提供進修機會等,是臺中慈院努力的方向,也很感恩院內有志工走動,呵護和照顧護理人員。
以往臨床服務,忙碌馬不停蹄,莊淑婷升任後反而更深入思考:「白衣大士如何做到讓人家認同?如何讓人家尊重?」她找到的答案是強化自己在護理上的貢獻度,落實救人的核心理念;「當護理人員充分展現專業性、民眾認同與尊重這分專業價值,社會才能有善的循環,才是眾人之福。」
從事護理工作三十年的花蓮慈院護理部主任章淑娟,也認同振興護理價值觀。特別是近期媒體和社會大眾重視護理權益,但大部分的認知還停留在表面的「很辛苦」,其實還有很多從業人員從中得到歡喜。
有感於此,她在五月上旬慈濟大學第十四屆護理系加冠暨傳光典禮中,叮嚀四十五位將進入醫院實習的護生說:「面對病苦會有壓力,也會有正面和負面情緒,但一切操之在我——坎坷時記得立志的初衷,拿定方向往前走。」她認為,危機或許就是轉機,「經驗愈多,就愈有能力去面對更多挑戰,讓許多人幸福。」
●
護理工作攸關生死,花蓮慈院精神科病房護理長江國誠說,曾經有病患在出院後自殺,讓他懷疑自己是否在哪個護理環節沒做好?為此,他甚至特地返校找了當年教導他們「護理與信仰」課程的老師解惑。
江國誠所服務的病房,許多病患有著「隱形的傷口」,不一定需敷藥或者打針,治療工具之一,即是與患者對話及聆聽;他自許更用心,以熱情、使命來強化護理品質。
陳純純不諱言臨床的辛苦和不為人道的委屈,但同樣也讓她有所成長:貼身接觸病患、照護病痛、體悟病苦、反思病因,她等於投入學無止境的生命課程。
「心懷大愛,胸懷感恩,尊重生命,視病如親。」慈濟護理誓言猶繞耳,陳純純提醒自己莫忘初衷,特別是已有那麼多前輩做為典範,以及無數病患曾經接受她的專業照顧,「如果還能受到病患的肯定,會是堅持臨床護理工作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