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陳鶯鶯 整理‧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護理」兩字,
閩南語發音就是「給你」的意思,
做起來很不容易,
但他們二十四小時接棒完成任務。
別吝惜隻字片語的道謝,
疼惜這些能救人的人!
先生因病辭世五年後,大林慈濟醫院就成了我的家,而且一住超過十年,但我不是病患也不是醫師、護士,而是慈濟志工,單純用一顆「媽媽心」來陪伴病患與醫療同仁。
一位心理專業人士曾這麼說:「把照顧病患的人照顧好,你就是照顧好病患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若能關懷好醫護人員,也算是照顧好病患了。
我們曾想利用休假帶護理人員外出郊遊,但他們坦言:「休假只想好好睡覺。」大夜班的護士下班後返家,孩子已上學,等到要上班時孩子又已入睡;家庭生活受到影響,調整日夜班的時差也須要功夫。有時在電梯裏看到他們,手上握著一杯飲品,「中餐?晚餐?」我眼神望著飲品,再看著他們這麼問,實在很心疼。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三不五時煮些點心請他們下班後填填肚子,或就近來志工組小坐,補充些點心或水果,或者替他們按摩紓解壓力,聽聽他們說些心情。
●
四十五年前我就讀護專,很清楚臨床護理人員面對的辛苦與壓力。「護理」兩字,閩南語發音就是「給你」的意思;但這兩字可不簡單,尤其現在剛進入護理職場的,多半是出生於網路時代的「八年級」生,被父母捧在掌心慣了,要他們去呵護別人、而且是病患,那可是很現實的挑戰呢。
但孩子們雖然年輕,卻也很有心,讓我這個做媽媽的看了很感動。
家住嘉義金湖的阿公,因為病情不斷打嗝,一位護理人員跟阿公開玩笑說:「你昨晚偷吃四腳仔(青蛙)喔,不然怎麼一直『嗝』『嗝』『嗝』?」之後那護理人員就以「嗝」、「嗝」打招呼,阿公也「嗝」、「嗝」兩聲回應她,青蛙嗝聲成了祖孫倆的默契。
後來,阿公陷入昏迷,家人怎麼呼喚他都沒反應;當那位護理人員來到床邊跟阿公「嗝」、「嗝」兩聲,沒想到阿公竟「嗝」、「嗝」回應,我想,老人家記得了女孩先前的細心照顧,知道她來看他了。
有次,看到一位護理人員穿著短衣,上前關心她不怕冷嗎?她說,剛去一位癌症阿公的家裏,幫久未排便的老人家灌腸、按摩,在完全來不及防備下噗地一聲,糞便噴得她滿身都是,只好借穿阿嬤的衣褲返院,再換上手邊僅剩的一件短袖上衣。
我好奇問她:「不會覺得委屈或懊惱嗎?」沒想到她回應我說:「我可鬆了口氣啊,因為阿公終於解出來了。」她的語氣平常得就像是在照顧自己的阿公,我也笑稱她是「黃金」女郎。
護理站團隊也像個溫馨大家庭。我曾看見阿長急急忙忙外出,原來是想幫沒家屬照顧的阿嬤買滷蛋;颱風天,病房清潔班阿姨特地從家裏煮了熱稀飯,帶來給不便外出買東西吃的病患家屬;護佐打電話給先生,請他冒雨開車買杯現榨甘蔗汁,安撫吵著想喝而鬧脾氣的老人家……
●
我的生活就在醫院裏,看到醫護人員二十四小時不停地接棒,守在救人崗位上,我充滿感恩,因為若非有這些人守護著,一旦自己或家人生病時,那又該怎麼辦呢?
民眾對於醫護人員的謝意,或許是沒機會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因此偶爾聽聞病患或家屬聊到哪位護理人員人不錯時,我便會提供卡片,請他們寫下謝意或心情,若不能寫或不識字的老人家,我也樂意代寫。
我想,護理人員要的其實不多,就是社會大眾在就醫後的一點感恩與鼓勵;可別小看卡片上的隻字片語,那對他們可是很大的支持與回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