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不只是技巧,還是生命的投入。
游斯評小檔案
‧三十一歲,從事護理工作十年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病房資深護理師
病患家屬拿出一疊從網路上列印的資料,走到護理站一項項詳細詢問;資深護理師游斯評幾乎傻眼,大家趕緊請來住院醫師一起「應對」。
「網路上說這病應做這些檢查,不知我先生都有做嗎?」「那他抽的血,這幾項檢驗都有做嗎?」接著,家屬又一條條比對藥單,仔細詢問可能的副作用。
這並不是少數案例,在游斯評目前服務的耳鼻喉科病房,或是過去的外科加護病房,都曾發生過。
當下感受到的是不被信任和尊重,但她很快轉念,重點不應在抱怨,而要在專業上更加努力,才能讓病患或家屬更放心。
護理工作忙碌,或許無暇解釋太多,但「視病如親」卻需要時間和耐心,而游斯評明白這是不可省略的過程。
「因為我也當過家屬。當爸爸生病住院時,我也想問病情、問一般家屬都想問的任何事情,我很急,也希望得到好的醫療和好的態度。」
原來當家屬的心情很緊張、焦慮,因為不了解狀況,也很難控制情緒;這令她反思:「我平常是如何對待病患或家屬?」交換立場設想,「就比較心甘情願去照顧、去回答,也不會認為對方要求太多了。」
在「特種部隊」快速成長
二○○一年慈濟技術學院畢業後,游斯評到花蓮慈濟醫院報到,只是臨床護理才做了一個月,就嚇得決定離職。「清晨五點上班,晚間十一點下班,新人要學的東西又很多,壓力好大。」
她轉到診所上班,之後在慈院當志工,一段時間後牙一咬,決定再回醫院接受挑戰。
家住中部的她,二○○四年進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選擇在護理「特種部隊」外科ICU服務。就像作戰一般,每天進入病房後就沒自己的時間了,沒空吃飯、喝水、上廁所,是司空見慣的常態;休息室桌面常可見到一杯杯沒空喝完的珍珠奶茶,那是許多護理人員一天熱量的來源。
「如果再加上被家屬指責或抱怨,一整天心情都會很不好。」游斯評說,有時壓力大到快崩潰,但當下也要忍住,只能在下班後衝到廁所大哭。
「為何沒讓我女兒吃飯?怎麼她那麼晚才下班?你們工作是怎麼回事?」同事的爸媽打電話到護理站質問,心疼孩子太辛苦或受委屈;但游斯評的父母不同,不怕女兒吃苦,反倒怕她吃不了苦;他們認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做輕鬆的工作,總要有人投入醫療行業。
「沒人逼你去ICU,是你選擇的;要想想為何別人能堅持那麼久?」曾經累得想離職,但父親在電話那頭的棒喝,讓她思緒回到學生時期到ICU病房實習,她好佩服、好崇拜學姊,心想她們真是太厲害了,救人的十八般「護藝」都懂!
護理良能結合志工精神
她也曾跟醫院志工黃明月說,不想當護士了,當志工還比較快樂;但明月師姊告訴她,護理人員是一線的工作,有能力救人,志工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病患或家屬,「你有能力當護士,還可以把它當志工做。」
這句話對她產生了影響,而第一線人員共同抗戰的情誼,更讓她感覺珍貴。醫護團隊動員將垂危的病患搶救起來,從ICU轉到普通病房,「這不是薪水或者休假可以取代的快樂,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動力繼續走下去。」
當前社會醫病關係緊張,但在偏遠的雲林、嘉義,她還是經驗到很純真的醫病關係,「因為大家都照顧到有感情了!」老人家出院後,護理人員利用下班時間相偕探望,即使病況難以改善,仍會陪伴病患走完人生,「這已不只是份工作,那種互動感覺很觸動我。」她坦言,「被病患需要的感覺很好」,尤其鄉下老人很可愛,把護士當成女兒,「有什麼需要或哪裏疼痛,都會跑來跟我說。」
她也聽說有學姊得知病患家境貧窮,主動開車接送對方往返醫院,「可以做到這樣,真是非常了不起。」
●
幾年前,游斯評從外科加護病房換跑道到耳鼻喉科病房擔任資深護理師。「以前做護理,打針、抽血、換藥;現在朝專科護理師發展,判斷要做哪些檢查、開哪些藥。」無論人力是否充足,她長年保持在忙碌狀態,也持續在學習——學習獨立與愛人、服從與領導,調理自己情緒同時要去安撫別人的情緒,對工作要熱情但面對事情要冷靜……
當年差點成為護理逃兵,而今將之視為對自我的挑戰,遠超過一份職業的意義;「護理是要將整個生命都投入的,不只學好技巧而已。」她說,「護理工作雖辛苦,但它帶來的成就感,遠超過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