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瑞清 攝影‧李佳紋

去年此時,鍾月娥看著先生偕兒女走向自己,淚與心糾結;
今年此時,一家人在佛菩薩見證下,感恩十二年來難得的全家團圓……
母親節前一個週日,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有數以萬計的慈濟志工在烈日下進行浴佛彩排;鍾月娥和先生帶著兒子、女兒、女婿,一家五口也在彩排隊伍中。
「很感謝慈濟浴佛的因緣,讓母親節有了不一樣的意義。」鍾月娥的女兒潘惠瑩說。小兒子潘勇廷也感性言及:「每年的浴佛節,是我們全家重新團聚的日子,值得慶祝。」
意外人物現身
去年五月八日傍晚,潘阿源(化名)偕兒女們手捧鮮花來到中正紀念堂,走向剛參加完浴佛大典的妻子鍾月娥。個頭高大的阿源,紅著眼眶展開雙臂,把月娥緊緊擁在懷裏:「請你原諒我……」
面對著十二年來未曾見面、既熟悉又陌生的先生,鍾月娥急欲掙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可是阿源懺悔的心意堅定,不願鬆手。
「我本來不想見他,想掉頭就走,可是慈濟法親及兒女在場,我不能夠當場離開。」當時鍾月娥已參加慈濟委員培訓,對於孩子的安排早有耳聞;浴佛當天,眉宇間揮之不去的陰霾,重重壓在心底。
儘管內心已有慈濟法水,她仍陷入原諒與否的天人交戰。她在家人、法親的簇擁下,緊抿雙唇任由淚水潰堤:「幾年前,他透過朋友說要回來團聚,我不能接受;直到聽了上人的法,才學會放下。如果沒有走入慈濟,我不可能會原諒他!」
從無到有再歸零
二十三歲時,鍾月娥剛生下女兒不久,立即投入最熟悉的「針車」成衣代工,阿源則從隨車送石棉瓦的小弟做起;雖然收入不多,經常入不敷出,但這對年輕的夫妻都認為,只要努力打拚,總有機會出頭天。
很快地,老闆發掘了阿源的業務長才,開始重用他;一九八三年底,趁著老闆退休之際,阿源爭取到公司的北區經營權。
阿源為人海派,客戶不斷增加;儘管石棉瓦業在環保建材的洪流中逐漸沒落,但阿源轉而將進口彩色鋼板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僅在臺灣各地先後成立分公司,事業版圖更擴及泰國的建築、房地產、珠寶業……
生意愈大,泡泡也愈吹愈大,鍾月娥只知道錢出去得多,回來得少。漸漸地,阿源開始向親友、街坊鄰居周轉金錢;以債養債加上投資失利,到一九九九年時,連自己辛苦攢來的房子也被查封。
「那段時間,有錢借到沒錢,甚至借到了地下錢莊。」債務拖累了至親好友:阿源的姑姑、姑丈因擔憂出借的積蓄有去無回,先後病倒、往生;阿源的妹妹因資金挹注大哥而與夫家決裂,離婚不久即往生,留下幼小子女;而鍾月娥也因屢次向姊妹借貸、無法償還,有整整五年時間不敢回娘家……
求助無門後,阿源害怕債主來家中討債、傷及家人,也不知該如何收拾爛攤子,開始在外躲藏,最後索性搬出去住。原本是人人稱羨的家庭,因欠債瞬間墮入地獄深淵。
肩挑責任心有怨
阿源離家後,鍾月娥一肩挑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但從此心門緊閉。她與友人在北投合夥經營餐館,日日在外場強顏歡笑招呼,孩子課餘時也到店裏幫忙。
女兒潘惠瑩說:「媽媽一早就開始忙,直到晚上十二點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沒有心情打理家裏,更無暇照顧我們。」大兒子潘勇霖則回憶,店裏曾遭不明人士潑油漆恐嚇,自己也曾因廚師欺壓媽媽,與之大打出手……
後來,鍾月娥結束餐館生意,開始投入居家清潔工作;日子過得愈辛苦,她對阿源的怨懟更是加劇,經常吃著白飯配著眼淚。
為了增進親子間的感情,鍾月娥一回特地煮好豐盛飯菜,想留孩子在家吃飯。沒想到,姊弟三人偷偷在外面與阿源相會;敏感的鍾月娥感覺被孩子背叛,心中怒火難抑。
自己不好過,她也沒讓孩子好過:「我辛苦拉拔你們,卻沒有跟我『同心』,竟還向著他!」
無辜的孩子處在雙親之間,立場難為,女兒惠瑩就曾哭著對鍾月娥說:「我們愛媽媽,可是也不能沒有爸爸啊!」但當時鍾月娥被積年累月的痛苦和恨沖昏頭,根本無法理會那麼多。
女兒訂婚時,她不准將喜餅送去給潘家的人;嫁後歸寧,她逕自外出,也不願意招呼女兒與女婿……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佛菩薩面前懺悔
阿源生意失敗後,房產被法院拍賣,鍾月娥和孩子們只好搬回北投祖厝居住。當時搬回來的物品,十二年間未加整理,一開門只見雜物散置;鍾月娥的房間裏,雙人床上堆滿雜物,只剩足夠一人蜷縮的小空間,牆壁潮溼斑駁,更顯淒涼。
有次趁鍾月娥不在,阿源偷偷回家,看到她居住的環境如此零亂,內心懺悔,深覺虧欠家人太多,興起了回家的勇氣與決心。
這些年來,兒女們試過多種方式幫助父母復合,卻都失敗。去年,志工劉秀芬得知後,熱心安排阿源和子女們參加浴佛,希望能當著諸佛菩薩面前,讓阿源向鍾月娥懺悔、懇求原諒。
「爸爸離家十二年,不知道媽媽的反應會是什麼?我們的心情都很緊張。當時媽媽正在培訓,希望透過浴佛因緣撮合他們,讓媽媽重新接受爸爸……」潘家子女說。
五年前,鍾月娥因為慈濟志工接引,每週二上午到關渡志業園區上大愛人文課程,每一次聽上人的﹁普天三無﹂,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好幾次她都是哭著回家。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好難做到。上人也說:『生活的苦可以解決,心靈的苦永無止盡。』我只有選擇放下怨恨,才能救這個家庭,也救我自己。」
去年浴佛後,阿源終於在鍾月娥的首肯下回家了,他領著孩子一起打掃,這個家很快地恢復了昔日的歡笑與整潔。家人齊聚一堂,鍾月娥也親自下廚,簡單的蔬食就足以讓全家幸福展歡顏。這一餐,讓一家人足足等了十二年。
鍾月娥感慨地說:「我要深深地向三個孩子懺悔,多年來的無明瞋恚,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陰影。前世的劇本沒有寫好,才有這麼多波折;今生我要好好緊跟上人,寫好下輩子的劇本。」
●
「現在實實在在工作,雖是清潔工,但是有工資領的日子真好!有好一陣子,我一餐只吃一個饅頭……」曾經一個月收支動輒百萬的阿源,如今珍惜有妻子、孩子相伴的幸福。
阿源感慨地說:「貪、瞋、癡的代價實在太大!懺悔以前欲念如無底洞,親手毀掉這個家。心念『貪』的時候,其實就更接近『貧』了!」如今苦辣辛酸的生命歷程、曾經痛徹心扉的傷口已結痂,成為個人生命獨特的勛章。
今年浴佛典禮,夕照下,禮佛足、接花香,相同的場景卻有截然不同的心境,一家人都很珍惜這個同心邁向幸福平安的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