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通往造臺甘的泥土路,刻畫著許多汗水,
那是父母揹著子女日日徒步兩小時往外求學的血淚足跡,
志工服務的經驗,讓她在愛子往生時,
而今終於成為回憶。
村人在大豐收後終能在村內自力建校,
讓新生代就近學習,因為「種田也很需要學問!」
「種田也需要學問。」這是丹茵鎮克引色村(Ka Yin Seik)的小聚落造臺甘(Kyauk Tan Kan)農民的共同心聲。
偏僻的村子裏沒有小學,最近的榕尼(Yaung Ni)小學距離超過三英里(約四點八公里),得走上兩小時之久。更糟的是,村內沒一條像樣的路,孩子們得跨過狹窄又迢長的田埂路,若碰到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寸步難行。也因此,幾乎每家幼童上學,都有父母陪行,那不是因為太寵愛孩子,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我曾經嘗試把孩子寄放在岳母家,讓他們就近上學。大女兒還能適應,接下來的兩個男孩,就住不慣了。」四十五歲的烏頂綏塢(U Thein Shwe Oo)說,妻子清晨四點起床煮早飯,然後由他陪著孩子走路去上學;旱季時,走一趟路沾了滿身塵土,不算什麼;但下雨天即使打傘,孩子還是會淋溼,多帶一套衣服替換,是必備的。
 |
〔圖說〕建於田中央的造臺甘小學,僅能容納一百名學生,但師長熱忱、學生純樸,家長也願扶持,使得這間小學很有凝聚力,有「家」的味道。 |
四十四歲的多欽瑪埃(Daw Khin Mar Aye;緬甸一般以「多」來尊稱年長女性,等同於女士之意)說:「把孩子託給別人照顧,太辛苦了!大人牽腸掛肚,孩子們也不習慣,最後只好又帶回來,寧願自己辛苦一點。」她家四名子女,丈夫都揹過,從幼稚園到三年級,直到孩子大一點可以自己邁開大步,才停止接送;多年來背部承受太多壓力,丈夫的肩和腰都受傷了。
對於父親長年的辛勞,將升上四年級的么女沙妮乃(Zar Ni Naing)感受深刻:「爸爸好可憐喔,都要讓我當馬騎!」父親烏乃溫(U Naing Win)說,為了讓孩子們能受教育,他辛苦卻甘之如飴;只是農忙時,把孩子送去學校,就得立刻趕回來做事,快放學時再去接回,兩趟路走來耗費八小時,實在讓人疲於奔命。
攝氏高溫三、四十度、頂著烈日徒步,若肩上再負荷個孩子,腳步更沈重;汗流浹背、汗如雨下,都不足以形容;萬一重心不穩,還可能跌落入田間爛泥巴。也難怪九歲的沙妮乃說:「我會永遠記住,這段求學路讓父母吃盡了苦頭,以後我一定會報答他們。」
稻穀堆起教育殿堂
父母陪同孩子長途跋涉、或抱或揹著走到外面的學校,費時費力又影響農事;七年前,村民們有了啟建學校的構想,卻苦無經費,而學生也只有十五人,只好宣告作罷。四年前,再度有人提起建校,同樣也因經費欠缺而止步。建校發起人、老農夫烏丁密(U Thein Myint)說,直到二○一○年,慈濟贈予稻種,加上天氣好、蟲害少,全村人都有好收成,建校之事才乍現曙光。
「那年真是大豐收,每一畝田多收了十五至二十籮稻穀,價錢又比往年高出很多,一籮半就能賣到五千五百元,差別很大。」建校副理事長烏丹欽(U Thant Zin)說,不但稻價好,種綠豆也有好收成,是很幸運的一年,很快就籌到蓋校經費。
不論家裏有無孩子讀小學,每戶以二十萬緬幣為基準,四百戶募到五百多萬(約新臺幣十八萬五千元),有能力者就多捐,沒能力就少捐,大家都不計較。村民烏頂埃(U Thein Aye)捐獻校地,共零點六三英畝(約七百坪),就位在村子的中心,對大家都方便。
「我自己的孩子大了,不必再忍受這種奔波之苦;但對於別人的苦,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是過來人。」五十二歲的烏頂埃捐出的那塊地,價值七十八萬緬幣,大約種田兩年的收入;但為了村人好,他說:「甘願捨得!」
在建築方面,大家只蓋過屋子,沒建過學校,便花了三萬元請專人畫工程圖,村民們再按圖施工。在工地,男人們負責砌磚、剷土、釘木板等粗活,女人們則輪流採買和烹煮膳食,小孩也沒閒著,幫忙搬運磚塊。
二○一一年二月動工,在大家同心協力建造下,慢慢地,梁柱架起來了,磚頭也漸漸疊上去,一棟建築物在眾人注目下每天都有新進展。但沒想到蓋到屋頂時,經費卻出現短缺,村民們只好向慈濟求援了。
早先,克引色村七個區舉辦稻種回饋的活動,慈濟人受邀前來參與,即耳聞造臺甘要蓋小學,建築期間也曾來關懷。當得知他們出現困難,義不容辭協助,出資一百多萬緬幣購買覆頂的鋅片,開學前夕還送上新的課桌椅祝賀。
施工三個多月後,新學校落成——平房校舍八十呎長、二十四呎寬,分隔成五間課室,能容納一百多位學生。雖不算氣派,卻足堪使用,村民們相當滿意,畢竟這是大家出錢出力、流血流汗共同打造;更重要的是,孩子們上課不用再走遠路了!
教師家長雄心萬丈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開學日,包括教育部長、丹茵鎮長前來剪綵,慈濟志工一走近校門,就看到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們列隊迎接,場面熱鬧而溫馨。
十月十七日,三十五位志工又帶來七十四份禮物,每份裝有書包、練習本、文具、餅乾等,都是學生上課的必需品,也特別為校長及三位老師準備筆記本和文具。
當天,每位志工揹了兩人份的禮物上路,田埂路崎嶇難行,又要負重,更大的挑戰是還遇上了雨天,身著雨衣和雨鞋,在泥濘路上舉步維艱,年長的志工得以雨傘當柺杖,小心翼翼前行。
「看到他們踩著泥路,一行人浩蕩蕩走過來,真的很感動!」校長多丹丹特(Daw Than Than Htay)說,她初見到慈濟人,就有一分熟悉感,好像大家相識已久;但其實她那時剛到任,彼此也才見過兩次面,卻倍感親切;而慈濟人對孩子們又摟又抱,更讓她覺得他們是真心誠意在關心這個偏鄉。
家住仰光市郊的多丹丹特說,當知道要調來這所偏遠小學,她並無排斥,反而佩服村民們努力建校的精神,認為這是前所未聞的。年屆五十一歲的她,發願要認真辦學,讓這裏的孩子不要落後城市太多。
今年四月九日,我們由志工陪同到訪,雖然是暑假期間,校長卻把老師、家長和孩子們都召集來了,孩子盛裝打扮,女生更戴耳環、別鮮花。「我很高興,爸爸不用再揹我了。」沙妮乃說,有了新學校,她每天上學只要走二十分鐘,很方便;向來體弱多病的她還說,會用功讀書,希望以後當一名護士。
問她為何想當護士?沙妮乃說,因為大姊懷孕期間,不小心被牛車撞到,為了保護腹中胎兒,用右手支撐以免跌倒,右手臂因而受傷,到現在都還要敷藥呢。
「我曾經陪大姊去醫院治療,看到護士很細心幫她包紮,那種神情好美,我也希望能跟那位姊姊一樣。」沙妮乃用充滿稚氣的嗓音說。而一直默默看著女兒的多欽瑪埃,聽到她這番說詞,更是笑開了!
烏乃溫和多欽瑪埃這對夫妻育有四名子女,不僅小女兒讓他們滿意,二女兒蘇素茂(Su Su Maung)也很有愛心。她就讀仰光區大學經濟系,即將升上二年級,利用暑期義務幫村裏二十多位功課落後的孩子輔導功課,分文未取。
「我期望透過免費補習來提高這些孩子的學習意願,這樣開學後他們才跟得上進度。」二十歲的蘇素茂說,學生的學習能力好,老師教起來比較輕鬆,她也會很有成就感。
她的這番話,聽得坐在一旁的多丹丹特校長猛點頭;接著,她又說道:「身為農家子弟,就要靠讀書才能翻身!我是這個村子的一分子,為村人盡點力是應該的。」
蘇素茂畢業後,計畫到仰光市區謀職從商;而她的弟弟、十六歲的昂康佐(Aung Khant Kyaw),則嚮往翱翔天際,期望十年級時能考上軍校,以後有機會在軍隊當機師或維修工程師。
看著烏乃溫這一家的孩子,個個雄心萬丈,父母傾力支持,我們也感受到教育帶來的喜悅和希望!
●
轉往烏頂綏塢的家,見到的卻是不同景況,他和妻子的四名孩子,長女十九歲,最小六歲。因為家貧,長女很早輟學,結婚生子;身為兄長的索敏烏(Zaw Min Oo),為了讓兩位弟弟能繼續升學,只好犧牲自己的課業,幫忙父親農作養家。務農之外,他們還擺了一些零食在門前販售,貼補家用。
老三將升六年級、老么剛念完幼稚園,兩人都蒙受建校之利,在村子就近讀書。年紀最小的昂侖屯(Aung Lwin Tun)興奮地拿出書包、鉛筆、練習簿等,表示這是慈濟送的,「我也有拿到師姑給的餅乾喔,不過已經吃掉了!」他童言童語的模樣,把大家給逗樂了。
索敏烏在校成績優異,志工蘇金國很心疼他讀到八年級就輟學,頻頻問他:「如果慈濟願意幫忙付學雜費,你是否肯再回學校上課?」「我已經十七歲了,回去學校就會變成老學生,會被同學笑的!」索敏烏口頭推辭,卻可看出他的貼心。
 |
〔圖說〕烏乃溫和多欽瑪埃的兒女都很上進,除長女已婚生子外,其他三名子女都有自己的前景在勾勒,老二想從商、老三要當飛行員、老么想做護士,個個展現出雄心萬丈,是很有希望的一家。 |
烏頂綏塢則不發一言,像是在思考什麼;過後,他才開口說:「我太太身體不好,他必須幫忙種田。」現實擺在眼前,他家有七畝田,他一人耕不來,妻子又常生病,只好仰賴這個大兒子多幫忙了。
回程時,索敏烏駕著拖拉機載著我們出來,車子行駛在狹窄的田埂路上,有好幾次都快超出安全警戒線,但索敏烏總能機警地掌握好方向盤、迅速調整回來,足見他是個聰明又有擔當的好男孩。在仰光擔任華語教師的蘇金國,特別把隨身的太陽眼鏡送給了索敏烏,可以感受到他為人師心中的惋惜。
我腦海中不斷迴盪著烏頂綏塢說過的話,迫於家貧、又請不起幫手,他必須犧牲孩子的學業,作為一個父親,他也有百般的無奈啊!
烏頂綏塢說,慈濟給的稻種,讓他們前年大豐收;去年因天候關係,產量略為減少,但還是比以前好;今年他仍留有稻種,準備五月底就要播下。「慈濟的稻種是『福種』,我希望能代代耕種,帶來好收成。」聽到他這一席話,我彷彿已預見未來的索敏烏了,相信在廣大農村中,他也將發揮一己之力,為緬甸農業奉獻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