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憫貧農 粒粒皆辛苦

▪ 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舉債耕作,是緬甸農村常態,
稻種、肥料、耕牛……樣樣都要錢,
收成後償款償稻,甚至還入不敷出,
農人種稻卻沒米吃,
曾為全球最大稻米輸出國的緬甸,面臨什麼困境呢?

緬甸稻米產量,在英國殖民時代達到最高峰;一九三九年還曾締造三百多萬噸出口量的紀錄,占全世界第一名,被譽為「世界米倉」。
近年來,由於國家政策與惡劣氣候影響,稻米產量每下愈況,出口量已掉至第七名。納吉斯風災前一年,出口量是六十萬噸,較之鄰近的越南和泰國,動輒五百萬、九百萬噸的出口總額,實在難以匹比。災後,主要稻米產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受創深重,影響全球糧食供應,但受害最深的還是此地農民。
「那時候真的很悽慘,很多農民的家被水沖走,吃飯也有問題啊!」大力投入賑災的當地實業家林銘慶說,農民不僅沒得吃和住,還面臨借貸問題,有些人只好遠離家鄉避債。
林銘慶以帶著濃濃廈門腔的閩南語述說這番話,顯得有些激動,但卻是農民的真實寫照——風災前綠豆收成,產量有多有少,有些人收支就是無法打平,必須再向銀行或私人借款,以作五月底或六月初雨季來臨時的稻作耕種費用。然,二○○八年五月二日大水一來,什麼都沒有了!包括前一年存下的稻種也流失,重新購買又是一大筆開銷,還必須算入肥料、租牛耕種等必要開支。前債未清,又如何負擔後債呢?
發現農民以債養債的困境,為了不讓悲劇蔓延,慈濟於是從菲律賓進口快熟稻種IR50,送給重災區礁旦鎮和坤仰公(Kungyangon)兩地農民,期望這生長期僅需一百一十天的稻種,在八月以前播下、十一月收割,能幫助農夫脫離窘境。
「那次贈種,確實帶來豐收,紓解農民不少壓力,也讓他們下一季的播種有著落。」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說,基於搶救世界米倉,也為了讓災區盡速復原、農田不要荒廢,當時只要農民願意耕種,慈濟都免費提供協助;後來,果然盼得好收成,農民們還不吝惜捐出稻種回饋。其中,在礁旦鎮烏櫻村,全村農民就捐出了八百多籮。
「慈濟提供的稻穀,粒粒包含著眾人的愛心,我們也希望再把愛傳揚出去。」四十八歲的烏桑茂(U San Maung)猶記得,那年十一月要收割時,正好碰到下雨,全村人都聚在寺廟祈禱;結果雨下三天就停了,大家加快腳步採收,雖因雨損害了一些,但他每英畝田還收到七、八十籮,比往年多出三成,也才有辦法清償債款,並把被風災毀掉的房子再搭建起來。
烏桑茂說,因為有慈濟和其他團體幫忙,村民們也開始提振精神,努力耕種。這幾年在全村同心建設下,烏櫻村有了很大的發展——新的碼頭蓋起來了、馬路鋪上水泥、路燈也有了……很多改變都在風災後發生,村民們生活便利,也更加團結和有向心力了。
為了紀念慈濟的救助之恩,大家還把從碼頭到寺廟新修築的路,取名為「慈濟大道」,就是希望永遠記住這一分情。

風災後搶救世界米倉

二○○九年,風災急難救助告一段落,慈濟人仍持續下鄉關心農民,訪視過程中發現:「農人種稻,卻沒有米吃!」
距離緬甸最大城市仰光一小時車程的丹茵鎮,即有眾多農民預借資金來耕種,收成後立刻賣穀還債,以免欠款愈滾愈多。但賣得太早,價格往往被壓得很低,如市場行情一籮四、五千緬幣(約新臺幣一百八十五元),可能僅獲得兩千五百至三千多緬幣。
所得有限、存糧又少,距離下一次耕期很長,期間只好打零工或向人借錢買米吃。如住在帕亞公村(Hpa Ya Gon)的烏翁萊(U Ohn Hlaing)即是一例。
六十餘歲的烏翁萊,和孫輩們耕種十英畝田,預貸二十萬緬幣買稻種和肥料;但因氣候過熱,蟲害嚴重,收割時又下雨,加上人力不足,導致熟了的稻榖掉落不少,損失很大,平均一畝只收十籮,比起預期目標三十籮差很多。
收成百籮,以每籮三千五百元賣掉九十四籮,償還債款的本金加利息後,凈收十萬,一季耕種六個月,月平均收入才一萬六千緬幣(約新臺幣五百九十二元),還要支應外甥女一家的生活開銷,總所得僅夠買八十四公斤白米,根本難以為繼。
因此,兩個外孫常要曠課去幫其他農夫打工,以賺取一天一千緬幣(約新臺幣三十七元)的微薄工資;那天志工到訪,正好碰上十三歲的漢佐敏(Han Zaw Min)去幫人採收綠豆。過不久,又聽說成績優秀的他已經輟學。
烏翁萊保留六籮稻種,準備雨季時下種,但一英畝田就需用到一籮半,等於只夠種四英畝。他預計種六英畝,必須再借款買稻種,另四英畝只有任其荒廢。
「有田的農民,日子尚且如此難過,需靠老天爺賞飯吃,那沒田的佃農,處境不就更苦?」志工們這麼想著。
走訪鳥東賓村(Nyaung Thon Pin)的佃戶烏巴拉(U Pa La)時,志工就發覺,若他租田後卻無力耕種或還不出租金,還可能會被地主趕出農田,連個落腳處都沒有。
印度裔的烏巴拉租地五英畝,收割時要給地主五十籮;而借稻種一籮要還三籮,他借了五籮,就要還十五籮。當年總收入一百籮,還完債務後只剩下三十五籮,無法讓全家五口人吃一整年;更甚者,他還有前債七十萬元呢!
當志工提出疑問:「既然租田種稻,不夠一家人吃,有沒有考慮去找別的工作?」二十三歲的烏巴拉卻回答:「若不種稻,恐怕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目前至少還有稻田裏的小茅屋可以住。」這更讓志工們揪心不已,也因親睹許多農民的景況艱難,決定對丹茵鎮的農村施援。

愛的稻種循環在丹茵鎮

丹茵鎮共有二十九村,占地六萬一千八百四十九英畝︵約兩百五十平方公里︶,略小於臺北市,二○一○年慈濟先針對最窮的十三個村發放稻種,並視農業部提供的土質資料,贈予合適稻種,共達五、六種之多。
負責採購及統籌稻種發放的林銘慶記起,那年三月第一次舉辦說明會,登記並發放領據,以統計需求數量;發現人來得很少,且連著三次都如此,大家都覺得奇怪,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是訊息傳達有誤!」風災過後,從馬來西亞遠赴緬甸投入慈善和助學關懷的資深慈濟委員葉慈靖,最初也百思不解;後來經另一位馬來西亞志工點醒:「雖然我們說慈濟發放稻種『無所求』,但發放時又鼓勵他們收成後也可以『捐』一點幫助別人。」
這讓葉慈靖突然醒覺,在說明會時調整用語,不再讓農民誤解。但再下一次來領領據的人還是不多,「是否農民沒看到實際的稻種,不信任我們是免費贈送?」因此,林銘慶便緊急調來大量稻種,一包一包堆疊在現場,農民們才終於相信:這是真的!
那年五月,慈濟共發放兩千兩百多戶、兩萬三千多包;而當稻穀收成時,農民普遍傳來捷報,每一英畝都比前一年多收十至二十籮,不僅償了債,還仿效過去礁旦鎮的做法,主動捐贈一部分稻種援助其他村,著實令志工很感動、很欣慰。
就在去年,慈濟把十三村捐贈的五千多包稻種,致贈給丹茵鎮另外七村農民,不足部分再給予補足。但可惜的是,稻子開花時連下七天雨,影響排水;收成後,米價又下跌,收入都沒有前十三村好。

〔圖說〕年邁又中風過三次的老農烏翁萊,辛苦種稻,收成後卻因必須償債,以至於還要靠孫兒去打工買米吃。這也促成了慈濟對仰光省丹茵鎮二十九個村致贈稻種,展開一連串農村援助的起源。
「去年是種稻下雨,種豆不出!」本身擁有五十英畝田的林銘慶說,連他所種的稻田都淹水了,請三位臺灣農業專家幫忙處理,還是沒辦法,撐得過的沒被淹死才算成功;而豆子開花時,也碰到下雨使根部腐爛。稻子一籮本錢是兩千六百緬幣,他只賣得一千七百,少收了一倍,「連我都損失了,何況其他農民?」
儘管收成不好,七村農民仍有意回饋:「可以捐半包嗎?」「他們都吃不夠了,我們怎麼忍心再讓他們捐。」林銘慶說,但無論如何,這已發過稻種的二十村,前兩年因受慈濟資助,少掉很多開支,猶能喘口氣;可是今年四、五月發放的這九個村,農民欠債都很嚴重,難以翻身。「去年他們一樣收成不好,我們應該要幫忙,否則會更糟糕。」林銘慶憂心忡忡地說。
四月二十日,緬甸甫過完新年,志工們即刻前往最遠的東葩咕(East Phar Goo)、西葩咕(West Phar Goo)及溫格尼(Win Ka Nee)等村,分發領據及普查農民生活。
為了趕上漲潮時間,志工一大早就出門搭渡船,下船後還要在攝氏四十幾度高溫下步行前往各村;但他們不覺得辛苦,因整整四年、一千四百六十個日子都是這樣在走動,四處關心農村及照顧赤貧農民,希望讓他們有足夠糧食吃,有更多稻種收成及再撒播,更因此增加緬甸的糧食產量,紓緩全球糧食壓力。

農田荒廢勞動人口流失

然而,要讓農民翻身,無法單靠慈濟發放稻種解決。志工們明白,若緬甸的農業配套設施沒有改善、出口政策沒有調整,是不能改變現況的。
林銘慶直指問題核心,說道:「政府沒錢處理灌溉和排水等問題,農民都要靠天吃飯,一旦天候有異,收成就保不住;以致農村人力大量外流,農田也荒廢掉,總產量愈來愈少,出口量也就遠遜於其他國家。」
「緬甸的勞動人口約有六分之一流落到外國當勞工。」初聽到林銘慶說出這個數據,令人吃驚。經營碾米廠的志工賴星燦也附和,並提及過去緬甸農業的輝煌紀錄,是靠眾多人力堆砌起來;現在的耕種方法並沒改變太多,多數還是靠牛在耕種,少用機械化,加上水利系統不好,產量自然持續下滑。
本身是華人第二代移民、現年六十四歲的賴星燦,回想起父親說過,一九三五年從福建永定過來緬甸打拚,正是英國殖民時代,那時全球對米糧的仰賴很大,英國人於是從印度引進勞力來耕種;而他的父親也很努力開墾,同樣請很多外勞幫忙,因此後來才會變成擁有數百英畝田的大地主。
但一九六二年軍政府上臺後,所有土地國有化了;他僅十四歲,還在求學階段,等到接手家業時,家境早已今非昔比。
就因對這段歷史記憶深刻,他才有更多感嘆:「政府經常限制稻米出口,就怕出口量大增,米價跟著上揚,人民會吃不起,也會影響社會穩定,所以刻意貶抑米價。如今種綠豆收入一籮可賣到兩萬元,甚至比稻米高出很多,就因那是自由貿易,收購價自然高了。」
賴星燦認為,這樣的狀況苦了農民。不過,林銘慶卻提出反向思考:「公平一點來講,政府這麼做,也是為了照顧廣大民眾。」
林銘慶指稱,就他所知,若預知國內可能供量不足,政府就會減少或不讓稻米出口,如二○○八年納吉斯風災發生後;而且通常會有兩年的儲備存糧,有需要時就能拿出來填補。
他還舉例,對於教育經費,政府也花了很多錢補助。十一年國教免學費,上大學每位學生每學期僅需負擔一萬緬幣(約新臺幣三百七十元),較之東南亞其他國家少很多。
事實上,政府每年花在農貸支出相當可觀,農民也不用繳稅,不能說沒有照顧農民。「只是國庫的錢就這麼多,政府用在民生問題多了,當然就無多餘的錢來改善農業問題了。」林銘慶說。

農業實驗為貧農找出路

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跑船、進口汽車,後又開百貨公司致富的林銘慶,多年來默默行善,救濟貧病、捐助寺廟辦學、護持佛塔等,是人皆稱讚的大善人;二○○八年因納吉斯風災救助,與慈濟結緣,從此成為慈濟有力的護持者。翌年,他得知慈濟有意願作農業實驗,就在所屬的帕亞公村農場購買了十英畝田,並將自己的四十英畝也奉上,他稱它們是「慈濟稻田」,提供慈濟和慈善使用。
那年旱季,林銘慶先在﹁慈濟稻田﹂嘗試培育來自馬來西亞、臺灣、大陸及緬甸本地稻種,及推動插秧法降低雜草生長率。試種結果,第二代馬來西亞秈米稻種,一英畝收成高達一百籮,其他品種也有不錯成績。
這片農田並未緊鄰河邊,能在旱季種稻,是因有政府建設的雨季洩洪水道通過,所以可抽水灌溉;而前一年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也曾來教導如何製作有機肥,在收割稻穗、分離稻穀後,就把剩下的稻稈堆滿整個深坑,再經過發酵後變成有機肥料。
今年四月去到這片農場,林銘慶在這一旱季用三英畝田種本地巴勒大瓦(Paledwe)品種,是採人工插秧再移栽方式;另三英畝田則種大陸辛德拉(Sin Thwe Latt)稻種,是用臺灣進口機械插秧。
實驗結果,前者一英畝收九十籮,較一般撒播方式多了五、六十籮。林銘慶說,若不是有混到其他雜種,收成應該更多;而後者還未收成,照理應該會更多,但因雨水太多、排水不及,辛德拉品種又不耐風雨摧殘,稻穗失落很多,原預估一英畝可收一百二十籮,如今大概只能收到六十籮。
五月底雨季,他打算用四十英畝試種雅佐(Ya Kyaw)品種。他分析說,雅佐長成的稻株比較粗高,就能抵擋風雨侵襲,而此品種專用來做成緬甸人早餐常吃魚湯米粉(Mohinga),需求量很大;今年對丹茵鎮九村的發放,也是選用此品種,就是為了確保農民們能有好收成。
林銘慶的試種成功,吸引不少農民也願意跟進參加政府的「示範稻田」計畫。如住在四秉袞村(Sit Bin Khwin)路旁的印度裔烏麥克(U Michael),因有水源灌溉,二○一○年也開始試種,而他也是慈濟「福種」的受惠者,當年收穫就很不錯。
一般來說,要做示範稻田,就必須按照政府的指示耕種。首先要用純種的稻種,不能有混雜種;其次用插秧取代撒播;第三盡量使用天然的有機肥,少用化肥;第四耕種和收割費用要壓至最低;第五收成後,政府會用較高的合理價格做收購。
五十三歲的烏麥克談到,他原有八英畝田,只用其中三英畝參與示範,獲得政府補助六萬元和肥料,這筆錢他用來雇請七、八位工人利用六天完成插秧。
他認為,很多農民仍採傳統撒播,不願改用人工插秧方式,是因費用太高,雇工又麻煩;而他參與實驗後,每一株秧苗距離八吋,營養充分吸收,雜草也會減少,稻穀自然長得好。與以往相較,示範農田的產能確實更高,相差有十五籮左右。
烏麥克曾借債五十萬,加上利息,已累積成兩百萬元,他靠著兩處稻田收入,又加上賣掉兩英畝田,好不容易把債務償完。近兩年,他要養活八個孩子,還要修理受損的房子,負擔很重。就算稻穀和綠豆收成再好都難以維持;更何況今年綠豆產量下降,價錢也跌掉一半,若非有一個女兒到仰光批發市場去做汽車零件銷售員,還有長子遠赴馬來西亞打工貼補家用,如果單純投入農業,根本無法平衡。
 

擁有一千三百七十四年歷史的緬甸,被英國統治六十多年後,又被日本占領三年,好不容易脫離殖民身分,直至今日,軍政府的強勢領導,仍令各方爭議不斷。
四月當我們進入緬甸,正逢國會補選,當國際媒體紛紛把焦點對準,關注緬甸是否就此改革開放、實現真民主?又何時才能搶進投資、創造商機?但我們更希望大家能把關愛的眼神,分送一些給農民,他們是最沈默的一群,卻也是最腳踏實地的苦行僧。
當溽暑過去後,五、六月迎來甘霖,他們就要準備再下一季的播種了;而乾澀的大地,也會染上一身新綠。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祝福這片土地欣欣向榮吧!

〔圖說〕走訪緬甸鄉間傳統市場,盛產的大蒜、馬鈴薯、紅蔥頭等,一籮又一籮擺放在路邊叫賣;在納吉斯風災屆滿四周年前夕,感受到災區已復甦,肥沃的土地散發著生命力。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