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精進不空過
◆4‧23~24《農四月‧初三至初四》
【靜思小語】生活不要緊張,但要精進——把握時間,步步踏實,將分秒用於正向。
莫緊張,要精進
「生活不要緊張,但要精進——緊張來自於得失,患得患失才會有壓力;懂得把握時間,將分分秒秒應用於正向,步步踏實精進,則能輕安自在。」早會時間,上人教眾生活用物適度即可,要放寬心胸,盡量發揮生命良能。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傳達追求真理的熱切之心。上人勉眾珍惜分秒、聞法修行;一旦聞法受用、有所體會,就要運用法水增長慧命,化剎那為永恆。
「大家都知道環保很重要,但若只在口頭上呼籲,不自我反省,依舊大肆耗用地球資源,將永遠不懂得如何珍惜地球。」上人感嘆世界上有多少人受苦、受難,又有多少人生活奢侈浪費?人類心態需要教育,使人人覺知生命價值,儉樸、踏實過生活,而得身心調和、輕安自在。
駕慈航,度眾生
《金剛經》比喻佛法如船筏,《法華經》則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與志工談話時,上人指出,「乘」就如同車、船般,要運用這些「交通工具」運載眾生從此岸度到彼岸,需要「船師」掌舵。
「雖然船師也是煩惱未淨的凡夫,但懂得駕駛就能度眾;將大家度到目的地,自己同時也到達了。」上人表示,佛法固然深奧,但並非得等到覺悟成道後才能度眾,只要以單純心學習、體會,就能以正法度眾生。
「眾生煩惱打不開、放不下,才會覺得佛法很複雜,『難知難可了』。」上人表示,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然眾生生生世世受無明熏染,迷失本性、造作惡業,使業重如須彌。
「因緣果報皆由己造,自作亦要自受,無法祈求外力消己身之業;唯有修除煩惱習氣,『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才能脫離果報輪迴。」
菩薩梵行清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六度」。上人表示,志為人間菩薩,就要提升心靈,付出無所求,才能維持心靈的清淨,不受雜質污染,這才是真正具足梵行。「做好事,要做得心無負擔,無所求即無罣礙,才得以輕安自在。」
自己做,教人做
二十四日與豐原組隊及功能幹事溫馨座談,兩位慈濟人分享,投入志業為苦難眾生付出,自己獲益更大,故深思「是慈濟需要我,或是我需要慈濟?」皆認為是自己需要慈濟,也幸好有慈濟,讓此生尋得正向。
上人欣言:「幸好人間有慈濟,讓社會處處有愛,也讓慈濟人能運用有限生命,造福修慧、延續慧命。慈濟人就像須彌山下的螞蟻,雖然微小但不輕視自己,只要所有小螞蟻力量合齊,就能轉動須彌山。」
日前新聞報導,臺灣約有十分之一民眾認同素食有助環境且願身體力行;亦有報導指出,中國大陸現在以素食為時尚流行。上人鼓勵慈濟人在各社區持續推動素食。
「輕輕一句話,或是一個小小的活動,就能發揮影響力。做好事一定要有運動家的精神,不只在口頭上呼籲,而是邀大家一起來推動,形成一項長期運動。」
上人強調,只要有心,有機會就向人說慈濟,啟發善心、招募人間菩薩並非難事;唯有真正投入、有所體會,才能自我改變。
「過去資深慈濟人沒有經過見習、培訓,但是人人道心堅固,緊跟師父的腳步做慈濟。現代人學識程度高,心思卻較為浮動,須給予充分的精神理念,引法入心。所以新進者須經過見習、培訓,由資深志工陪伴他們一路走來。」
上人表示,慈濟是沒有退休的菩薩道,要生生世世精進,「盡形壽,獻生命」地付出。「到底是師父需要大家、慈濟需要大家,或者是大家需要慈濟?其實是彼此之間相互需要,慈濟不能少你一人,社會不能沒有慈濟,所以我們要重視因緣、用心帶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