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二十日 打開自性寶箱

 

◆4‧20《農三月‧三十》

【靜思小語】凡夫不明自性,煩惱無量;向內修心,真實法藏用之不竭。

明自性,得妙法

一位貧窮的人,一心祈求能得到人間至寶、大富大貴。某日,他在荒野中看到一只箱子,四處張望發現附近沒有其他人、也沒有住家;打開箱子後,發現裏面裝滿珠寶。

男子心中大喜,迫不及待將箱蓋完全掀起,此時,竟看到一個人出現在箱子裏;他驚嚇之餘,趕緊向箱中人道歉,落荒而逃……

「其實,箱子裏有一面明鏡,貧人看到的不過是鏡子裏的自己……」晨語時間,上人講述這則《百喻經》故事,譬喻凡夫不明自性,受無量煩惱所苦;即使有機緣聞法,打開自性的寶箱,卻因認不清自己的本來面貌,錯失修行成道的機會。

「人人心中都有一面智慧明鏡,真實法藏都在本性之中。只要向內修心,專心耕耘心田,去除雜思妄念,使心境達到『靜寂清澄』,自然智慧明朗,而能照見本來面目,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法寶。」

上人勉眾「秉心虔誠,敬信奉行,受持教法」,才能在佛陀所鋪設的大道上專注邁進;反之,若缺乏信心,即使再珍貴的真實妙法在面前,也難以攝心受用。

付出愛,得歡喜

大陸福鼎九十七歲的劉連弟奶奶,家在車水馬龍的國道旁,離市區只有十分鐘車程,卻孤單獨居在年久失修的木屋裏。二月初,慈濟人前去探訪,看見奶奶睡在破爛不堪的床上,雖有政府補助維持生活,幾位好心鄰居亦合資請看護照料奶奶的生活起居和三餐,但奶奶埋怨自己年老受苦卻又死不了;志工於是決定持續關懷,讓她晚年不孤單。

三月十一日,八位志工前往奶奶家打掃、修繕住屋,師姊們為奶奶洗頭、理髮,幫她抹上乳液,穿上新衣、鋪上新棉被。劉奶奶與慈濟人合影時,笑得合不攏嘴,直道:「阿彌陀佛!」眼神不再茫然無助。

同樣在福鼎,七十六歲的朱煥邦爺爺因親戚都已搬到市區居住,獨居的他乏人照顧,住家髒亂、身上有異味;三月初爺爺生病臥床,堂妹朱愛清至市醫院志工室提請慈濟志工幫忙關懷。志工到朱爺爺家協助打掃清理,並幫其洗頭擦澡、刮鬍子;爺爺眼見自己煥然一新的模樣,笑說「好像回到四十多歲的年輕面貌」……

上人感嘆老人長壽卻孤苦無依,生活苦、心境亦苦;幸而人間有溫情,得到慈濟人如子女般愛顧、呵護,晚年人生得以改善,心情也不再悽苦。

「人間苦樂無常,人生際遇不由自主。與其求神拜佛冀望賜福,不如向內修心、調整行為,自造福因福緣。」

慈濟人不畏懼老人家久未洗浴的髒污、惡臭,溫柔地為之清洗、整理,且在付出之後看到老人家舒服了、心情喜悅,也都開心、歡喜。上人表示,這就是「福從做中得歡喜」。

上人勉眾持續努力,朝正確方向精進,「讓慈濟菩薩踏過的土地,都能開出朵朵蓮花,美化大地人間。」

身有病,心莫病

刑事警察局偵一隊隊長廖訓誠博士等一行人前來拜會。聽聞一位警官身有疾恙,上人鼓勵提起意志力,心境放寬。「凡事既來之、則安之,身已罹病不適,莫再使心理沈鬱或緊張不安。好事要多做,好話要多說。」

近日媒體頻繁報導「護士荒」訊息,引發效應;有的父母擔心醫療工作壓力大、易受醫療糾紛困擾,阻止兒女從事相關工作。上人述說,慈院曾有一位護理同仁的父母,不捨女兒太過辛苦,不斷呼喚女兒辭職回家;後來在大愛臺看到女兒照護特殊病患的報導,深感與有榮焉,也感到慈院的環境充滿祥和與愛,故不再反對女兒遠離家鄉在慈院從事護理工作。

「可以從類似的正面角度,告知社會大眾醫療人員的使命與榮譽,以及醫療在社會人間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使社會大眾打從內心尊重醫護人員。」

上人表示,在慈濟醫療志業體中,常聞樂在工作、職志合一的心情分享,期待媒體用心呈現,向社會傳達醫護無畏辛苦、堅守志節的崇高精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