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十九日 善要承擔,惡要立斷

 

◆4‧19《農三月‧二十九》

【靜思小語】對的事,要勇於承擔,不怕困難;不對的事,要提起決心,立即斷除。

以智慧明斷是非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修行首要清除貪、瞋、癡、慢、疑這五種心靈污濁;但僅是要修除「貪」,就非常不容易。

「人們貪圖享受、好逸惡勞,故不願承擔責任。立志修行者,要向內自修,回歸清澈本性,並『擔如來家業』——入人群接引眾生。多承擔一分責任,就多增一分慧力。」

上人表示,人事圓滿,道理即圓滿。「欲使人圓、事圓、理圓,要下定決心行難行之道、斷難斷之事——對的事,不怕困難,勇於承擔;不對的事,要提起決心,立即斷除。」

學佛修行,是學其道而力行。上人指出,若學道而不行,與未曾聞法無異。「欲了徹佛之知見,就要修持戒、定、慧;戒行圓滿、品格清高,才能令眾敬服而受教。」

知道理更要力行

七十七歲的桃園環保志工簡月英,十多年來每天清晨五點就到市場拖回紙箱和水果網套,再到靜思堂做分類,即使颳風下雨也不休息。師姊沒有上過學、不識字,說自己「現在終於有一項會做的事,當然要做到最好。」同修徐石金師兄已是八十一歲高齡,也和師姊一起做環保,老夫妻發願做到不能做為止。

「老人家一生為家庭、為社會而付出,現在仍然守護大地、造福人間,令人敬愛。不識字沒關係,懂道理最重要;知道理而能力行,條條道路都能通;否則徒具高學識,人間道路卻難行。」

「能夠付出才是人生之福。」上人讚歎環保志工純樸、精進,抓緊時間「搶」做回收,每天以實際行動展現愛惜物命、疼惜大地的心,菜市場、環保站都是累積慧命的道場。

自利利人的幸福事業

近來媒體頻繁報導護理工作繁忙沈重、護理人力流失等問題。上人認為,一再強調醫療工作的沈重勞累與人力吃緊等訊息,無助改善現況,應讓社會大眾體認醫療的重要性,使民眾提起尊重心,感恩醫療人員的再造之恩。

「雖然醫療人員在現今社會中負擔沈重,但仍有默默堅守崗位、用心救護傷病的醫療人員。社會不能缺少醫療、醫療人員養成不易,媒體報導應呈現志為人醫、志為護理的人品典範,提醒大眾明辨是非對錯,導正社會病態。」

慈濟人長年投入志業,付出心力、體力,克服重重困難,不說「辛苦」而常道「幸福」,上人表示這並非矯情,而是出自內心最深切的體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是幸福而非辛苦;找到生命的道路,而且能夠造福人群,是自利利人的幸福事業。」

上人期盼大愛臺負起傳播清流使命,帶動醫療工作者省思、立志,無論遭遇何等境界,都甘之如飴、堅定前行,讓救人的道路愈走愈寬廣。

以「互愛」對治「缺愛」

「人生至苦莫過於病苦,生命受疾病威脅、行動因生病受限制,無法用金錢、權力、名位等物質挽救,唯有靠醫療人員救治。」醫療志策會中,上人指出,人間最重要是「生命」,欲求人生平安健康,應珍惜與重視醫療。

上人言,人生在世,須感念父母的生養之恩,以及天地眾生提供糧食與生活物資,還要感恩「再造父母」——醫療人員搶救傷病垂危的生命,使其重獲生機。

「慈濟醫療志業是為了徹底拔除人生苦難而創立;教育志業則是為了培育優良的醫療人才而設立。」上人強調,慈濟醫學教育是雙軌平行,不只教育醫療學識、傳授醫療技術,亦重視生活、品德教育。

「現在社會生病了,人心價值觀偏差——人心缺乏愛可以給人,也缺乏別人給予愛。」上人指出,對治社會「缺愛症」的方法,就是「互愛」;關愛他人也得到關愛,才能相互尊重與感恩。

「禮就是『理』,無禮則『無理』,在醫療環境中更需要由禮儀表達尊重。在校學習時,應教導孩子尊師重道,日後到醫院工作,才懂得如何尊重病患與同事。有道德、應對有禮的醫療人員,才能以尊重生命的心,運用所學專業救治每一位病患。」

上人表示,醫療人員以純潔、無私的愛守護生命,是非常偉大的志業;期待透過教育鞏固醫療人員的志向,再加上人文志業用心弘揚醫療典範,幫助提升醫療使命與價值,始能堅定志向,為社會人群付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