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十八日 由「凡」入「聖」

 

4‧18《農三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覺悟世間苦難,提升自我心靈,以智慧超越煩惱。

真如本性,眾生本具

今日晨語,上人續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與昨日所說之「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稱為「十如」;十法界中的有情與無情,生物與非生物,都具此「十如」。

上人說明,天地萬物各有不同性質、形相,但真如本性皆同。以人類而言,各人習性不同,皆經長時間薰習、造作、累積而成。「個性單純善良之人,心寬念純、樂於行善,造作未來善因緣;個性暴躁頑劣者,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皆在造作未來的惡因緣。所以『善人習善而益善,惡人習惡而益惡』,天堂、地獄等境界,都取決於心。」

人隨著心念起於行動,所造作的一切,皆收納於心識。上人表示,就像在心田裏播下種子,謂「如是因」;種子深埋土中,當陽光、空氣、水等助緣成熟之時,就會萌發成長,直至開花結果,所以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因緣成熟而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合善因善緣生善果、惡因惡緣生惡果,由過去善惡造作所招感的善惡業報,即「如是報」。

「以上九種『如是』,從『相』至『報』,最後的歸向即為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

改過向善,信受善法

一百八十位慈濟志工受邀於三月八日到臺中監獄呈現「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希望引導受刑人解心結、誠懺悔;除了經藏演繹,並安排蔡天勝師兄等五位慈誠更生人分享。座中受刑人多有類似的過往歲月,活動圓滿後,引起極大迴響,幾乎人人寫信回家,向父母懺悔過去,並藉機會問候父母,開啟良善循環。

早會時間,上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性相近,習相遠」,習氣不斷地累積,就會與清淨本性距離愈遠。「一念之差,步步皆錯,要再回頭實為不易。不過,只要心起覺悟、下定決心,周圍有善知識牽引、拉拔,終會改變。」

蔡師兄曾因吸毒、販毒入監服刑,期間接觸善書、慈濟刊物,啟發微小的善心、隨著時日累積善念;出獄之後走入慈濟,現在開素食餐廳,提供更生人工作機會,並輔導他們徹底遠離惡友與毒品。

上人肯定臺中慈濟人運用智慧,讓受刑人反思自己過去的行為,了解人間苦難都是自心造成,從而深刻反省。「種種因緣果報,都由人的性、相、體、力、作而引發。若是癡迷不悟,就會不斷循環、無法脫離;若能覺悟、發心修行,才有脫離六道的可能。」

凡夫心無明造罪,即使此生犯罪受法律制裁,因緣果報還是會帶到來生。上人因此教眾,此生有緣接觸佛法,要珍惜把握,藉以改變人生,才能了脫因果輪迴。

「此生既得人身、聞佛法,能夠信受奉行,發大心、立大願,行走佛陀指引的康莊大道——菩薩道的盡頭,就是覺行圓滿的究竟佛果。」上人祝福受刑人能永存一念虔誠懺悔之心,重獲自由之後徹底改過,且加入人間菩薩行列,隨處撒播愛的能量。

把握生命,超越煩惱

與屏東多位資深委員以及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為眾釐清:「『普天三無』中『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是相信天下人都有善念、都能經由修行回歸清淨自性;並非不分是非地相信人,任憑事態惡化。」

上人教導,要以開闊心胸平等視眾生;在眾生群中處理人間事,則要提起智慧分別是非。「善良本性人人皆有,但各個習氣不同。對於言行不一、趨利背義者,要能辨明,也要等待因緣,引導他改過向善。」

娑婆世界本有種種苦難,對於凡夫而言,面對種種苦相卻無力改變,心理上充滿無力感,容易導致憂鬱症等心理病症。上人勉眾透過佛法,了解人世間苦難,提升自我心靈,以修行之心超越。

「修行的目標就是要由『凡』入『聖』,超越人間煩惱,朝聖人的方向行走。」上人表示,佛教不能只存在叢林,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才能對社會有益,也有助佛法傳續。期待人人以無私大愛為眾生付出,帶領人人朝正知、正見、正念前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