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十四至十六日 邁向慈濟四十七年

 

◆4‧14~16《農三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內修誠正信實,明心見性;外行慈悲喜捨,拔苦予樂。

慈濟道場,以法會心

今天是慈濟四十六周年慶,早會時間,上人開示,靜思精舍在西元一九六九年落成,室內三十八點三坪,常住眾居住、辦公、課誦都在其中,慈濟的會務也在這個小空間運作。

當年空間小而人員少,而今已有寬敞的空間,可以容納大眾共同精進,上人期待人人日日虔誠,持續引法入心,洗滌雜念。

「人心有強大的力量,若心欲偏邪,將引發可怕的禍患;欲調和人心,須倚靠宗教精神力量,加強正信、正念。」

上人表示,「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要具有正確的人生宗旨,且在生活上不斷地學習。

「人人本具佛性,不論信仰哪一種宗教,只要具正知、正見,就能引導人心開闊無私大愛,向內自修、自造功德。」上人期許人人反觀自性,明心見性;還要以佛心為己心,力行慈、悲、喜、捨,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此即是「內修」、「外行」的方法。

「自我導正向,還要引導他人同行;人人具有正念,人心就能相合。」

克難起步,步步踏實

慈濟四十六周年慶的藥師法會,精舍主堂、大殿、感恩堂、新講堂、數位會議室等場地坐滿會眾,跟隨常住師父虔誠課誦;還有全球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在各社區道場透過網路視訊同步精進。上人感恩菩薩雲來集。

「四十六年前的今天,是借用普明寺的空間作精進道場,在克難中成立慈濟功德會,參與者不超過十二人,後來有三十位會員領竹筒存善款;在每個月農曆二十四日這一天,照顧戶前來領物資,也有會員來參加藥師法會,為了讓人人有中餐可吃,還要向普明寺借米、借油煮鹹粥。」

三年後,精舍大殿完工,也是在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啟用。上人回憶,啟用前一天,大家用心清洗、打掃大殿,簡單做好擺設;隔天一早,約二十人就在大殿的小空間裏打佛七。「當年在裏面繞佛,還覺得寬敞;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慈濟菩薩愈多,大殿已容納不下,繞佛就要到外面的小花圃……」

四十多年一路走過來,人間菩薩隊伍愈漸浩蕩;從慈善志業而逐漸成就醫療志業、教育志業,以及人文志業,「因緣殊勝,慈濟在眾人用心努力之下,隨著時間拓展空間、接引眾多人間菩薩;從今天開始,慈濟就要邁入第四十七年,期待人人能堅定道心,分秒步步踏實前進。」

精進求知,究竟諸法

「佛陀覺悟之後,期待眾生皆能了知真理、跳脫迷茫輪迴,一再來到娑婆世界教導眾生;然而眾生剛強、習氣深重,即使聞法而發心精進,不久卻又墮落、懈怠,所以諸佛菩薩以悲憫眾生的大忍之心,鍥而不捨地教化、接引。」

上人於十六日晨語開示,兩千多年前,佛陀經過四十二年廣設方便引導大眾,直到靈山會上,其將要說的法已是「第一希有難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真實大乘法。

既然此「一乘實相之法」,佛佛道同、一脈相傳,只有諸佛才能體會,凡夫眾生難以理解,為何佛陀還是對眾宣說?上人指出:「『佛與佛』不只是指釋迦牟尼佛與過去諸佛,也包含未來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清淨佛性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經典提到舍利弗尊者三請佛陀說法,佛才宣講此一真實大法。上人指出,這是提醒聞法者提起求知心、精進心,即使過去聞法修行有成,還要進一步深入佛陀本懷,找出自己原有的清淨佛性,才能「究竟諸法實相」。

上人說明,諸法實相亦稱「寂照」;「寂」謂寂靜,「照」謂照明∣∣以靜寂清澄之心朗照天地萬物,明徹宇宙真理,即為「大覺」;以清淨智慧觀察萬物,即知萬事、萬物、萬法皆為「真空妙有」。

「心清智明的真實智,就是人人的『本覺』。能放下執著,去除貪、瞋、癡、慢、疑,發心精進勤修,就能自我解脫也度化他人,共同走入菩提道。」

無始以來,眾生造作諸業,生生世世受業緣牽引而不由自主。上人勉眾,斷離凡夫心、捨除煩惱妄念,以清淨智慧朗照一切,就能了徹一切智,入一乘實相之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