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十三日 無所求,無煩惱

 

◆4‧13《農三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助人不難,但要「付出無所求」,實在不容易。

納善法,結善緣

《法華經》中,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晨語時間,上人說明,「如來」是佛十號之一,能施善巧方便之法,使人人皆得法益而受用歡喜。

覺者「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上人表示,「真如」是真實微妙的佛性。「佛陀乘著真理之道而來人間,現相成佛而對眾生說法;佛陀以大慈、大悲廣度眾生,再如何剛強頑劣的眾生,只要聽到佛陀說法,也能起歡喜心。佛陀說法『言辭柔軟』,亦因過去與眾生廣結善緣,所以人人樂於聽聞接受。」

上人教眾要學習佛陀修行的過程,虛心吸收、廣納善法,並且與眾廣結善緣。

精進心,清涼地

慈濟在一九六六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創立,明天即將邁入第四十七年,從昨日下午開始一連三天,來自各地的志工參與精舍朝山,以最虔誠的心感恩過去、自我期許肩負使命、擔挑天下重任。

浩蕩的朝山隊伍無懼炎熱,近兩個小時虔誠禮拜、步步前進,直至黃昏日落,晚風送清涼。早會時間,上人以朝山過程譬喻慈濟菩薩道。「雖然起步艱辛,但人人朝著目標勇猛精進,一步一步接近目標,也愈走愈清涼,回歸心靈道場的『清涼地』。」

上人表示,清晨主堂的早課即將結束、大眾靜坐之時,清晰聽到山門外朝山念佛的聲音,輕柔而莊嚴——室內大眾靜心內觀自照,室外大眾步步整齊行進,此時可謂「內修外行」,皆是虔誠專注。

「只要人人心志專一,心合齊,無雜念、無妄想,念念不離法,步步向前進,永恆維持虔誠;要將正法傳到人與人之間,淨化人心並不困難。」

惜水電,護大地

教育志業體各校校長會議中,上人肯定師生將節能減碳的理念付諸行動,能夠珍惜資源而「節流」,將現有的軟硬體資源運用得淋漓盡致,實是美德。

「生活在天地之間,每一個時刻都在耗用天地資源,要以感恩心善加珍惜。節約地球資源是一種精神理念,也是道德理念。」

上人表示,教孩子節約水電,不只是為了節省水電費用,重點在於建立珍惜資源的道德觀;孩子回家也能影響家人,帶動更多人珍惜資源、保護大地。

做好事,無量心

二○一二年大陸華東見習志工尋根暨人文社教研習圓緣,上人開示,做好事就像朝山,只要認定方向、摒除雜念、步步精進,就能與眾合和互協,發揮淨化人心的大力量。

「行善並非有錢人的專利,只要願意在生活中節省一點點,任何人都有能力行善。」上人強調,做慈善並不困難,但是要「付出無所求」,以感恩、尊重的態度布施,並不容易。「慈濟人在助人的過程中見苦知福、有所體悟,所以能由衷感恩受助者讓自己有付出、學習的機會。」

上人教導,要用「慈悲等觀」的智慧,培養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

「『大慈無悔』——發心造福人群,希望人人都能得到愛、快樂、幸福,所以即使與對方無親無故,或遭遇何等困難阻礙,都甘願付出無後悔;『大悲無怨』——發自內心付出不求回報,即使遭受毀謗也無怨懟。『大喜無憂』——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脫離苦境,且進一步付出助人,讓更多苦難人得救,內心歡喜無憂;『大捨無求』——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尊重,給予真誠的愛。」

上人強調,莫輕視自己微小的力量,也不要浪費一點一滴的資源,生活節儉即得富而有餘,期待人人恆持發心,做個「富中之富」的好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