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有心,無事不成
◆4‧11《農三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只要有心、能付出愛,無事不成。
聞法力行,四無量心
「聞、思、修」是學佛修行之次第,晨語時間,上人教導「道法入心」,不只是殷勤聞法,還要用心思考,此法是否與生活相關?能否解開心靈的懵懂與困擾?能否受用?
「若以上答案皆為肯定,就是值得追求的正法,要把握當下、身體力行。『聞、思、修』三合一,必得『智慧如海』。」
上人表示,力行佛法要具備「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還要運用「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學會這十種方法,就能「體解大道」,了解佛陀的心靈風光。
「菩薩愛念一切眾生,『隨彼所求而饒益之』,利益人群,唯望人人幸福、快樂與平安,此即『慈無量心』。菩薩不捨眾生受苦,以救拔眾生苦難為志,『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眾生身心皆安,此為『悲無量心』。」
「眾生能接受佛法,開解心靈的困惑、矛盾,而能自在喜悅,菩薩最為歡喜,此為『喜無量心』。菩薩平等普施眾生,沒有喜愛、厭憎的分別心,也希望眾生能無憎恨愛欲、捨瞋怨之心,如此心無執著就無苦,此為『捨無量心』。」
上人表示,具足上述「四無量心」,自然能在人群中自在通達而無所障礙,「期望人人聞法、學法,還要身體力行,與天地共生息、視眾生親如一家,才能獲得法益、增長慧命。」
帶動好事,用心付出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環境問題,似乎是難以治癒的大地沈痾;早會時間,上人勉勵「有心就不難」,只要人人多關心大地一點、生活簡化一點,就可以節約大量資源,減輕大地負擔。
上人例舉,馬來西亞亞庇慈濟人去年帶動加雅島居民做環保,讓垃圾問題嚴重的小島開始注重環境,此舉引起亞庇市政廳關注,特地組團來臺參訪慈濟,用心學習。
「觀光雖然帶來商機,卻也帶來大量垃圾、破壞自然環境。美好的自然景觀、清新的空氣與飲水,是再多金錢也難以換回的無價資源;不只要用心推廣資源回收與環保理念,也要呼籲人人覺知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節制欲念,保護大地環境不再惡化。」
上人強調,好事、好觀念需要有人宣導與帶動,「雖然起步艱難,只要有心,就能漸漸走出寬廣路;人人付出無私大愛,則無事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