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6期
2012-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三節合一‧全球浴佛
  聞思修
  主題報導‧緬甸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四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6期
  四日 心清智明,行善行孝

 

◆4‧4《農三月‧十四》

【靜思小語】保護身體、培養品德,身心健全、利益人群,才是真正大孝。

行正道,心輕安

《法華經‧方便品》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晨語時間,上人教眾,所謂「無量道法」,是指諸佛之道、諸佛之法,因為過去親近無量諸佛,所以能受持無量道法,銘記在心且一一實行。

「凡夫聞法,要用『三十七助道品』打穩修行的基礎;其中,修持『八正道』有助身心安定、精進勇猛力行正法,成就道業。」

「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上人解說,有「正見」,即能見真理,無邪思、無偏見;「正思惟」則心無邪、無雜念;「正語」則言無虛妄,建立人格典範;「正業」即平日所行之事,對人群、社會皆有益;「正命」即遵循正道,以正確的方法謀生;「正精進」則是精進於道業;「正念」是要維持所發善念,且要讓善心念接連不斷,不讓雜念趁隙而入;「正定」即「一心住於正道諦」,心不散亂。

上人以「菩提覺分揀擇法,智慧明理曉真偽,力行正法生歡喜,心念一境得輕安」總結。「以智慧選擇道法,則能明辨是非,力行善道;聞法、行法而得法益,即起歡喜心;法入心、法入行,待人處事皆合於正法,就能輕安自在。」

心清明,合於孝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政府明定每年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人們藉由祭掃先人的墳塋,表達追思之意,也讓子孫知道祖先過往的德行。

早會時間,上人表示,此身是父母所生,父母又各有其親源,如此代代傳衍而來。「所以要對父母與祖先懷有孝心、感恩心,保護自己身體不受毀傷,更要照顧好自己的品德,身心健全而能利益社會人群,才合於孝道。」

社會上有些人身強體健,卻因心念偏差而做出傷天害理之事,不只傷害他人,亦於己有損。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上人慨嘆,孩子殺害他人,或是自戕自害,都是對父母最大的傷害,實為不孝。

許多人認為,祭祖時焚燒愈多紙錢才能得到祖先庇佑。上人舉述慈濟志工李宗吉爺爺在世時,每天都到母親的墓地打掃、懷念母親,這分至誠的孝思才是最為重要的。

臺中環保志工林進益三年前開始響應上人不燒紙錢的呼籲,誠心向祖先祝禱,表示往後祭拜改「拜現金」——將購買紙錢的費用放進專用撲滿中,再以祖先的名義捐出做善事。上人讚歎這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是真正清明的心境。

「不只在清明節,日日都要保持心清、智明,潔身自愛、行孝、行善,培養好品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