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謹慎身口意

◆8‧16《農七月‧初十》
【靜思小語】莫傷眾生命,亦不要傷人心、增加他人煩惱。
耕心,直行不偏
《法華經》記述——
舍利弗尊者聞佛說,人人皆能受菩薩法、受記成佛,因而斷除心中疑悔,歡喜自信「真是佛子」。佛陀告訴尊者,過去久遠以來,歷經生生世世的修行過程中,就經常教化尊者「志願佛道」,只是尊者已經忘記,所以現在佛陀再為尊者等聲聞眾說此大乘經、教菩薩法,以此真實法引領大家護念本懷、堅定行菩薩道的志願。
佛陀並且當眾宣布,舍利弗尊者在未來經無量劫的修行,「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晨語時間,上人指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佛之十號,也是佛之十種德行;佛陀宣布舍利弗尊者未來亦是十號具足的大覺者,同時也勉勵大眾朝此方向精進修行。
「只要堅持初發心,對準方向鋪平人間路,接上菩提大道,直行不偏,人人皆能具足佛德,自覺覺他而覺行圓滿。」
上人以「自耕福田結福緣,自淨心地增智慧,福慧正遍明行足」示勉大眾,接受佛法教育,納受了粒粒法的種子,要向內自修,往內心播種、耕耘,並且無私付出、廣結福緣,種下福的種子。
「自心耕耘有成,還要向外播種,讓別人的心田也有法的種子、福的種子。」上人教導,要耕福田、結福緣,就要在人群中結善緣。
「走入人群,付出清淨無私的大愛;自心付出無所求,自然能在紛擾複雜的人間安住心念,不受人我是非擾動,而能增長智慧、福慧雙修,達至『正遍知、明行足』的覺悟圓滿境地。」
氣象報導,近日太平洋海面上有一低氣壓可能形成颱風、影響臺灣。上人囑眾提高警覺、戒慎虔誠,「莫傷殺眾生命,亦不要傷人心、增加他人煩惱;謹慎身、口、意,人生就能平安吉祥。」
扎根,深植開展
與蘇州慈濟健康促進中心團隊談話,上人強調,做慈濟沒有訣竅,就是「感恩、尊重、愛」五字而已;若能以「感恩、尊重、愛」誠懇對待、接引他人,人人皆能甘願投入,力量就會源源不絕湧現。
「雖然想做的事很多,還是要量力而為、踏穩腳步;若基礎不穩就衝得太快,如同移植大樹,根部沒有往下伸展,但是地面上的樹幹、枝葉蓬勃發展,實是一大危機。」
慈濟雖是佛教團體,卻不自我局限,上人一向強調慈濟的宗教觀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有許多慈濟人並非佛教徒,慈濟所幫助的對象也不分宗教信仰,皆平等待之。
上人舉述,印尼奴魯亞‧伊曼習經院與慈濟結緣已久,已故的哈比長老欽慕慈濟人文,在課堂上教導《靜思語》,院生行儀整齊有規矩;南非本土志工亦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但是人人身心皈依慈濟,運用佛法開闊心胸、普及大愛,不只幫助在南非境內的貧病同胞,還能跨國帶動。
「唯有走入人群、接觸人群,才能淨化人心、度化眾生,帶動善的循環。」上人教眾,「信」根無法深植,慈濟的根就難以伸展,「靜思法脈和慈濟宗門的方向要清楚傳達,只要彼此精神理念相合,即使並非佛教徒,也能往同一方向前進,就地樹立典範。」
佛陀來人間說法,教眾生行菩薩道,發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上人解說,「慈」就是大愛,且是付出無所求的大愛,如同父母疼子女,願為子女當馬牛,只盼子女能成功。「悲」則是不忍心眾生受苦難的「同體大悲」之心。
有大慈、大悲的心境,就能提起大「喜」之心,不論受到多少考驗、遇到何等逆境,都能歡喜、甘願,不因任何困難而退轉道心。「捨」就是付出,能捨棄煩惱,即能輕安自在,不因任何音聲動搖己心。
「信仰佛教,若只是供佛、供僧、到寺院做法會,實非佛陀本意。」上人教導,「慈、悲、喜、捨」是學佛的根本,期待大眾扎穩信根、勤耕善種,讓菩提林立同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