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無我,就無執著

◆8‧9《農七月‧初三》
【靜思小語】放寬心量、放下執著;與人合心,圓滿諸事。
啟發心靈財富
伊斯蘭曆法九月是齋戒月,穆斯林白天禁食,齊聚清真寺祈禱、反省、克制貪欲及行善。今年齋戒月為國曆七月九日至八月七日,昨天為開齋節,穆斯林們如過新年般,全家團聚,穿新衣、品嘗開齋節糕點。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今年物價高漲,貧民難以過節。棉蘭、泗水慈濟人於齋戒月期間,發放白米、愛心物品給四千多位清潔工人;雅加達慈濟人也為大愛一村居民和照顧戶舉辦開齋活動,發放食物和禮品;八月六日並與印尼海軍合作,致贈開齋食物給六百位巴德曼干區居民,當地居民大多是慈濟扶困對象,也藉此機會捐出竹筒回饋。
「欲消弭世間的飢餓貧苦,就要增加心靈財富;心存正念、富有無私大愛,即使生活貧窮匱乏,猶有力量付出助人。」早會時間,上人說明,穆斯林以日間禁食的方法虔誠修行,除了自我警惕,也提升清淨、虔誠心;若人與人之間能調和心態、依循人倫道德生活、互愛互助,就不會為了貪欲而傷害大地、污染環境。
「行善不在於金額多寡,每天啟發一個善念,並將善種子撒播心田,粒粒種子將來都能成就一片菩提林。」上人感恩慈濟人在各地發揮大愛良能,不只付出有形物資,紓解貧困生活,也給予心靈資糧,讓人人心靈富有,而能利益社會人間。
轉動「福慧」法輪
「發願救度眾生,除了讓生活苦難者得救,更要讓心靈無明的人能夠解脫;要凝聚力量、運用方法輔導,將紊亂人心拉回正向,使之家庭和樂。」
與宜蘭四合一幹部溫馨座談,上人以《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經文勉眾,既已受證,將委員制服「柔和忍辱衣」穿在身上,就要去除執著、開闊心靈,「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上人表示,入人群傳法,要深刻體會「靜思法脈勤行道」,運用佛法定心、淨心;具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心境,才能包容一切,不分別你、我,真正達到「諸法空為座」。
「一個人、一雙手的力量有限,唯有人人伸手付出,才能會合大力量、承擔大志業。」上人勉眾打開心門,包容、愛護同行菩薩道的慈濟法親,且用清淨無染的心行走「慈濟宗門人間路」,應眾生所需而救助,在人間廣結福緣。
「放寬心量包容人、放下執著投入人群做事;不只與法親合心,還要合於佛心——以佛心為己心,彼此相牽,沒有你我、地域之別,人間路才走得穩。」
「大家付出愛的力量,讓『福輪』轉,現在師父更希望人人『慧輪』轉——提起智慧、修除習氣、發揮良能度化他人;『法輪』轉——拉長情、擴大愛,法在人間循環運轉,才能與人結好緣。」
佛陀於兩千五百多年前入滅,上人表示,學佛者都是「從佛口生」的佛子,只要心存佛法、親身力行,佛陀法身將永存世間。「行走菩薩道,永無退休之時,希望人人發大心、立大願,做到最後一口氣。」
「平常心」得自在
暑假接近尾聲,十一歲的「小牛」楊凱丞小朋友即將返回美國迎接新學年。上人與凱丞及媽媽蘇美娟師姊談心。
「學佛是為了增長智慧,然而真正的智慧存在於世間一切人與事之中。」上人叮嚀凱丞「功課第一」,課堂上要用心學習,隨著所吸收的世間知識愈多,愈能見證佛法與科學相應不悖,而能融會貫通佛法與世間法。
上人也鼓勵凱丞要常接觸大自然,且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處、互動。「發願承擔,也要『同事度』——要運用智慧讓同學、同年齡層的朋友了解你的想法、分享佛法,這樣既能交到朋友,又可以度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將來可以為天下人共同承擔。」
上人提醒凱丞:「要自我警惕,不可以隨著別人的讚歎、誇獎,就自大、貢高,因為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要尊重每一個人、與人合群。」凱丞回答:「好!」
離別在即,上人安慰凱丞:「雖然是捨不得,但要維持輕安自在的心境,不要有得失心;沒有得失心,才能叫做平常心。」
轉惡念為善念
「人與人間為何無法合和互協?主因就是我們忽視了別人的優點,甚至放大其缺點,因而容易與人對立。」與清修士談話,上人提及,慈濟人平時承擔志業,大家有共同的目標,故能合和互協,專心致志而「忘了我自己」;無我,就無執著,能夠緊密合心,圓滿諸事。
「有『我執』,就難以與人相合,因而造就現世的種種亂象。」上人勉眾自我要求,缺點立即改進、習氣時時修除;對於別人,則無論對方改得快或慢,都要發揮耐心、給予時間,看見對方的良善本性。
「行為就是業,做出好的行為,就造作福業;做不好的行為,就造作惡業。」上人言,凝聚善業,人心祥和;若心行有所偏差,造作惡業,集合人人的惡業,社會將受負面影響。
《梁皇寶懺》:「天子一怒,伏屍萬里。」上人說明,莫以為個人行為對大環境沒有影響,無數的個人行為,將會造成左右世界趨勢的影響力。
「科技發達,只要點下一個按鍵,搧動人心的文字就會傳遍全世界,引發暴亂;若能善用科技弘法,即能『轉心輪、轉法輪』——把惡的心念轉為善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