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2期
2013-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非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
  生命的禮物
  疾風勁草
  見證人生真善美
  天涯共此情‧宏都拉斯
  天涯共此情‧馬來西亞
  慈善臺灣‧康芮風災關懷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八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小牛看世界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2期
  四日 心定如鏡

◆8‧4《農六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疑心生怪,安心自在。

安住正法

「三無漏學——戒、定、慧,是安住心念的法。有戒,心就定;定心如鏡,一切境界明朗現前,就不會走錯方向;行正、道正,心能安穩自在,沒有惶恐擔憂,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晨語時間,上人感嘆,眾生無明、不斷造業,業境現前時痛苦不堪,卻又在苦境中繼續生惡念、造惡業,複製業因、衍生業緣;「人生苦樂禍福,端視一念心;心能安住正法,就能依循明朗大道安穩前進,回歸清淨的如來本性。」

「凡夫以為錢多、名高、權大就是幸福人生,總是為了追求而患得患失、深受折磨,卻迷茫不悟。人生道路方向不同,歸屬結果就不同。能發心修行、斷除種種利欲煩惱,自覺覺他者,世間能有幾人?」

上人引述一則佛典故事——

一對同胞兄弟,哥哥志在追求佛法真理、看淡名利,弟弟則汲汲營營於開拓事業,對於哥哥學佛求道的行為不以為意。哥哥出家為比丘後,持戒、定、慧而修行有成,想要度化弟弟,但是弟弟利欲熏心、聽不進道理,只得黯然離去。

幾年後,比丘行腳時看到一群商人用牛車載鹽到市集,拖車的牛委頓不前,實在拖不動。他心生憐憫,以清淨心觀察、感知這頭牛的前世,竟然就是弟弟,於是對牠說:「你以前汲汲營營追求,而今卻受報投生牛身,財富名利究竟有何用呢?」牛聽了淚流不止,雖有悔意卻有口難言。

比丘向商人請求相贈這頭牛,並且對眾述說這頭牛過去的因緣;商人聞言感慨,就讓他帶走牛。比丘天天對牛說法,直到老牛安然往生;這群商人也因為聽了比丘說牛的前世因果,決心不再執著財利,共同前來聞法求道。

「佛陀啟示大眾,人人都是佛。無量恆河沙數的眾生本具佛性,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真如佛性不生不滅;然而眾生迷失已久、各有見解與習氣,以致歸途曲折迂迴,因此佛陀以蘊含真實道理的種種方便法,引導眾生回歸覺悟佛性。」

上人表示,修行就是要經過種種鍛鍊,心安住無漏法,「心境清澄明朗、安穩自在,就能深入人群,悲智雙運、福慧雙修。」


普度護生

農曆七月將至,早會時間,上人感嘆,華人的「普度」風俗原是富有教育意義的佛教典故,卻在幾經流變後衍生種種迷信、禁忌作法。「信仰要正信;心迷,就容易誤入歧途。」

上人述說《雜譬喻經》裏一則故事——

一位長者家庭富裕,修行學法精進。他因病往生後,妻子痛苦哭號,家人們天天烹殺生靈到長者的墳塚前祭拜;幾天後,一個小牧童牽著一頭牛來墳地吃草,這頭牛突然倒地暴斃,牧童就在牛屍旁哭號,且屢屢起身割草餵牛,希望牠吃了草能再活過來。

牧童的哭號聲引人圍觀,長者的妻兒子孫也來勸慰:「牛已經死了,怎麼可能再活過來呢?你一直割草餵牛,牛哪還有知覺?你太傻了。」

牧童聞言抬起頭來說:「你們在父親往生後,不也是天天殺生、烹煮很多食物來拜拜?既然牛死了沒有知覺,為何人死了還有知覺?」大家聽了頓有所悟。

牧童站起身來,回歸天人的莊嚴相,向大家表明自己就是他們的父親,因為生時持五戒、多布施,得以往生天堂;隨後天人與牛屍皆消失,家人從此不再悲號、殺生祭拜,而是精進修德行善……

「以佛教說法,往生者早已捨此投彼,眷屬子孫殺生祭拜、焚燒紙錢等作為,對先人毫無用處,徒然多造殺業、污染空氣。真正要救拔祖先,就要造福德。」

上人言,普度又稱「救倒懸」,意謂人生之苦,如同市場中待宰的雞鴨豬羊等牲畜,被繩子綁著倒吊起來,身心備受煎熬。「有智慧的信仰,就懂得尊重生命、愛護生靈,以護生的虔誠心念祈求平安。」

正向的信仰重視法而專注修行,上人教導,心安自在,自然能夠平安;假如心有懷疑,而入邪思邪見,則「心疑生怪」,難免會做出不適當的舉動,以致不平安。

上人教眾,心淨如明鏡,就能明辨人我是非,恆持戒、定、慧,謹慎言行不犯錯。﹁以虔誠清淨心走入人群、幫助苦難;對的事,做就對了,才是『救倒懸』。」


覺行圓滿

楊凱丞小朋友將上人開示以「自覺」、「覺他」為主軸,透過自製圖表呈現。上人聆聽後慈示凱丞多多與眾分享,吸取建議。

「自己想的就是『自覺』,向大家分享就是『覺他』,如果別人也有不錯的方法,就要用心接納、吸收,做得更圓滿。」上人教導,自己了解法理,還要與人交流,自他皆受用,就是「覺行圓滿」。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