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8期
2015-01-26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人世間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哪裏開始 就從哪裏做起 賴美吟
撰文、攝影‧何姿儀

 

▎小檔案  ▎

年齡:四十四歲
職業:茶農
受證心得:
曾經苦到谷底,醫療之愛讓我品嘗到回甘人生味。從哪裏開始,就從哪裏做起,我要用生命回報,用行動回饋,成為帶給別人溫暖的慈濟志工。

 

氤氳山嵐隨著涼風從低海拔往高處漫上來,綠意盎然的茶園蒙上了白茫茫的雲霧。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高山冬茶的甘潤清香,孕育自這緯度、海拔、日照和雲霧恰到好處的自然交會,與守園人的殷勤汗水。陡坡上,老茶樹新吐的一心二葉,向天空伸展柔韌的生命力,在茶園女主人賴美吟的輕撫與感恩中,回饋以清新幽雅的韻味。

斗笠、罩巾、花布衫,在藍天與綠地中襯托得亮麗顯眼,採茶人忙碌的雙手分秒不得閒。謹記著長輩「種茶是良心事業」的教示,賴美吟和先生的茶園裏沒有毒害土地的化學藥劑,他們用更加殷勤的勞動除去雜草,換取和土地之間的和諧。

美麗的茶園,長養著一家老小的生活,也乘載著人生的苦樂憂歡。踩著輕鬆的步履走進茶園,賴美吟總是喃喃有詞,對著茶樹說感恩。解脫病痛四年以來,她一步一腳印實踐著當年在病床上許下的心願,成為一名慈濟志工;以為那些年的愁雲慘霧早已雲淡風輕,但當回首來時路,竟還是忍不住心頭一陣糾結,瞬間紅了眼眶,那些說不出口的痛,像這山霧一樣說來就來,轉瞬迷濛了整片山林,也朦朧了她的視線。

二○一○年十二月賴美吟來到大林慈院簡瑞騰副院長門診,當時已歷經三年劇痛纏身。簡副院長為她講解病情,以人形圖說明全身各處的抽、麻、痠、痛及無力症狀,也讓賴美吟感覺自己的苦痛終於被理解。

 

在大林慈院手術住院期間,醫護團隊與志工的溫柔關懷,照顧賴美吟長期疲累的身心,種下成為志工的善因。(相片提供/簡瑞騰)

 

無名痛楚,誤解椎心

不知什麼緣由,六、七年前,一向耐力極好的賴美吟,常工作到一半就喪失全身氣力,劇烈的痠痛鋪天蓋地而來,從肩胛、頸部,往頭頂蔓延;儘管農務勞動常有痠痛相伴,但她深知這不同於尋常。

身為長媳,她對自己有高度的期許,嚴謹教育三個女兒,承擔茶園和家務,處處求好心切。「也許是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一開始,賴美吟想著。每次疼痛發作,整個人如同要爆裂一般,頭暈、眼花、嘔吐、耳鳴、發麻、眼乾、喉嚨腫脹、胸悶呼吸困難等接踵襲來。個性堅毅不服輸,她不願輕易被身苦打倒,只是她百般忍耐,病痛卻持續加劇、消磨心志。有口卻無法形容的痛,讓她脾氣愈來愈暴躁。

「你不要一天到晚沒事就跑急診好嗎?」從山上奔赴急診,醫師的不解卻比嚴冬的山霧更椎心刺人。看似正常的外表下,幾乎令人窒息的痛,讓她與先生不辭山路迢遙,奔走雲嘉各醫院,遍訪人們口中的名醫、做盡所有可能的檢查,醫師們一個個都提醒她,需要身心醫學科的診治。

不能吃,不能睡,也幾乎無法工作,被不明原因的病痛纏縛了三年,原本積極活潑、熱衷公眾事務的美吟,變得封閉沈默,因為再多的解釋,都無法杜攸攸之口──「為了逃避工作而裝病」、「想當少奶奶被人服侍」……

種種誤解批評,尖銳地刺傷已經痛苦不堪的她。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她無法躺下睡覺,只能倚著枕頭與疊高的被子而臥,「怕天亮,覺得自己好像快瘋了,只能等死……」

一次,她癱在先生的車上,充滿挫折地從醫院返家。在蜿蜒的山路上,一向寡言、堅強、冷靜、默默守護著她的先生,突然把車子停靠在路邊,哭了起來。

「我到底要怎麼做,你才會好?」先生無助地問著自己,問著蒼天。「我也不知道……」賴美吟無力地回應。除了這句話,她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些什麼。

趁著沒有人注意,她獨自躲進茶園裏哭泣,彷彿全世界只剩下自己的憂愁,而生命的苦難,如同一眼望不盡的峰巒,一山疊過一山,永遠沒有盡頭……

賴美吟穿針引線,牽起慈濟人醫會進入她的家園瑞峰村義診的因緣;她熱心招呼鄉親,盼望鄉親的身心也能有所依靠。

病中植福,善緣牽引

輾轉求診,賴美吟漂泊到了大林慈濟醫院。二○一○年在中醫科候診區,醫療志工賴李秋見到一臉晦暗苦悶的她,溫暖地趨前問候,然而她極度不適,並未做出任何禮貌性的回應,因為這對減輕痛苦一點幫助也沒有。賴李秋理解她愁容背後必定藏著什麼樣的苦,未因她的冷淡而退縮,鍥而不捨地關心著。

美吟幽幽吐露:「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你說……」賴李秋的誠懇關懷,讓美吟說出自己多年來被病痛纏身的苦,也讓她成為一位在苦中也要造善植福的慈濟會員。

一天晚上,美吟與家人一如往常收看大愛電視節目,看到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成功挽救因僵直性脊椎炎導致頸椎脫位、脊髓嚴重壓迫而生命垂危的「阿吉伯」故事,心中燃起一線希望。

「阿吉伯這麼嚴重都能治好,我難道不能嗎?」只是,簡瑞騰副院長的預約掛號總是額滿,美吟心中默默牽掛著,「如果能讓簡副院長看診,不知該有多好?」這樣的念頭,不敢冀望有一天會成真。

「美吟,快一點!快一點!把車子停在路邊,我現在去載你,我們趕快下山。」送孩子上學的途中,美吟接到先生急促的電話。原來向她收善款的志工賴李秋,真的在寒冬清晨五點多,摸黑搭火車來到大林慈濟醫院掛號機前排隊,成功地幫賴美吟掛到了現場號。

早上六點,美吟的先生接到這個天大的好消息,激動得跳起來,開車載著美吟下山往大林慈濟醫院。這些年,為了尋找病因與治療的希望,他們幾乎耗盡積蓄,在車上她告訴先生,「這是我最後一次看醫師了。」

「賴美吟,你哪裏不舒服?」簡副院長輕聲細語地詢問。

「我也不知道!我快死了……」承受了多年的痛,已不知從哪裏形容起,美吟面無表情、口氣冷淡地回應。然而生病三年多來,奔走過多少醫院、看過多少醫師,眼前這位醫師,卻以她不曾見過的認真神情,仔細檢視著自己的頸椎核磁共振影像。

「很痛喔!」仔細端詳片子許久,簡副院長轉頭面向美吟。

「你看我是假的嗎?大家都說我是假病!」

「沒有喔,是真的有病。」

面對簡副院長的理解,賴美吟心裏喊著:「終於有人相信我是真的生病了……」

三年來不畏路遙下山擔任志工、參與培訓課程,賴美吟提醒自己莫忘心願的起點,學習成為一個懂得傾聽、付出關懷的人。

妙手人醫,醫病療心

長年以來,賴美吟全身上下種種症狀,原來是因為第三到第六節頸椎的椎間盤退化、突出而壓迫到交感神經所引發。在診間,簡副院長仔細地畫圖說明,軟化了美吟武裝的心;在為美吟打針施行神經阻斷術的過程中,更細細引導她去感覺藥劑的作用,美吟感到前所未有的舒坦,多年堆積的煎熬、燥熱、疼痛、緊繃,一點一滴地緩和下來。

「我餓了!」三年多來食不下嚥的美吟,在回程的山路上突然說出這三字,嚇了先生一大跳。生病以來,美吟第一次吃得這麼香,先生驚奇地看著她戲劇性的改變,「這是真的嗎?」

半個月後,聽到簡副院長建議開刀,美吟感到頭暈目眩。這是她夢寐以求的期待,然而為了求醫幾乎快拖垮整個家計,美吟擔心這一刀劃下去,一家人的經濟也要到達窮途末路。

回到山上,夫妻倆坐在屋外仰望星空,憂愁著下一步的選擇。讀出夫妻倆背影上的沈重,公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美吟真的病得這麼重。在公婆支持鼓勵之下,美吟選擇勇敢面對手術。

頸椎開刀是大手術,但等待的日子,美吟的心情不曾如此平靜,她知道,「我有救了,我的孩子有媽媽了,我會好起來,不用再遭受閒言閒語。」

手術進行順利,簡副院長將美吟三節退化的椎間盤徹底切除,並置換融合支架。隔天,簡副院長笑容可掬地來到病床旁,拉起美吟的雙手:「感覺有比較好嗎?」美吟露出久違的笑容:「好很多了!」醫師雙手有力的一握,讓美吟的淚水再也止不住潰堤,「怎麼能有醫師這樣慈悲,這樣放下身段關心病人……」濃濃的感恩,她哭得不能自己。

她也未曾忘記,住院期間相對於自己的淡漠,是專科護理師黃瓊慧與醫療志工的溫言陪伴,感動了自己,「成為一名慈濟志工」的心念種子,從此在她的心中落地、扎根。

修除習氣,苦化甘甜

賴美吟住院期間,受到醫護人員與志工的溫情圍繞,不僅身體得到了療癒,心靈也獲得了重生。省思自己一路走來,為了承擔家業求好心切、為了生意而養成霸氣、因病苦而煩躁難耐,壞脾氣的她成為大家口中的「辣椒」,仍覺得理所當然。

她向公婆懺悔前非,得來的是婆婆的諒解,「你很乖,一心為這個家,只是口氣比較不好而已。」何其有幸,有這麼多親人與貴人的幫助,她發願修正自己的習氣,要做到讓人相信、讓人感動。

二○一一年一月,手術後她第一次回到海拔一千兩百公尺的山上。打開房門,迎來的是婆婆新添的溫暖床單,和女兒用心鋪了滿床的暖暖包。寒流的夜裏濃霧包圍著山頭,美吟的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感恩與溫暖,「過去的苦,回想起來都很甘甜。生病讓我得到了很多,感恩病痛讓我的家人更凝聚。」

在茶園裏,她的態度嚴謹如一,但身體恢復後更多了不離口的感恩與讚歎,和採茶工人有說有笑,大家都說,美吟這顆「辣椒」變成「甜椒」了。

她用心進修學習,考取茶藝師證照,「簡醫師啊,你一定要來看我整個人的轉變。」二○一二年盛夏,她將所感受到的慈濟人文融入茶席中,邀請簡副院長來到茶藝班發表會做她的貴賓。「將這個茶命名為『佛心佛手茶』,想讓同席的其他客人知道,大醫王是如何慈悲用心地為病人解除痛苦,醫病醫人更醫心。」

生命中的貴人賴李秋師姊(右一)、簡瑞騰醫師(右二)與一路扶持的先生陳國仁(左一),歡喜見證賴美吟受證慈濟委員,法號「慮淇」。

深信願行,不負眾愛

「謝謝您把媽媽的笑容找回來了……」見證著母親的改變,女兒在給簡副院長的感恩卡裏這樣寫著。

「這輩子,你們一定要記得媽媽的救命恩人,無論十年、二十年後……」賴美吟殷殷叮囑著女兒。就在人生病痛與家庭經濟的谷底,能因為在診間初識的慈濟志工、簡副院長的伸手相救、醫護人員的親切耐心、再加上醫療志工的溫言輔導,讓她絕處逢生。她深知如果沒有慈濟、沒有簡副院長、沒有家人無怨無悔的守護,她無法走到今天。

三年來,從見習志工、醫療志工到培訓委員,每一次下山,賴美吟來回總要比別人多上三個小時的曲折山路,即使凌晨三點即起,深夜才能返歸,她也甘之如飴。遇到山上的工作撞期難以取捨時,先生總是提醒:「你的願從哪裏開始,方向就在哪裏。」讓她走慈濟路的心更篤定。

「每次活動,許彩月師姊總是疼惜的問我要不要先住她家,還一再叮嚀開車要慢一點……有大家親切的加油鼓勵,心裏總是覺得路程不遠。」

在雲霧濃罩的夜色中,翻過梅山著名的三十六彎,還有連綿不絕的髮夾彎道,過去這條路就像她焦急、無望、苦難糾結的肝腸;如今心念轉,蜿蜒的山路延展了愛與希望,一點也不遙遠。她對鄉親的一念關懷,也牽引起慈濟人醫會從二○一四年起走入瑞峰村義診的因緣,幫助山上鄉親能與她一樣,病痛有所寄託。

在病苦中因貴人扶持而入慈濟,她願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穿上志工背心回到大林慈濟醫院,那些插著管子、包著紗布、戴著護具、坐著輪椅的病苦百態呈現在眼前,如今的她能夠成為一位醫療志工,是多麼大的福報。

每當夜深人靜,一股莫名的感動常環繞在賴美吟的心頭。「我不知道能如何回饋醫護人員,只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做好志工,不要讓簡副失望。」

二○一四年十二月,她穿上柔和忍辱衣,在大林接受上人的祝福與期許,成為一位受證的慈濟委員、嘉義瑞峰山村第一顆慈濟種子。「我告訴自己,要用生命回報,用生命承擔,不負一路走來這麼多人付出心血,讓自己重新活過來的人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