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8期
2015-01-26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人世間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立願承擔 恆持受證這一刻
撰文‧邱如蓮 攝影‧黃筱哲

受證那一刻只有短暫幾秒,
卻蘊含過往數年的投入付出
與生生世世的發心立願;
慈濟委員與慈誠隊員領受證嚴上人祝福:
「受證不是畢業,
是挑起責任的開始。
從此刻開始,
每個人的名字都是『慈濟人』,
要時時發菩提心『為佛教、為眾生』。」

 

天際微微泛著光,已有幾位慈濟志工,套上反光背心、拿著指揮棒,站在十字路口,引導車輛停放;臺北市大度路旁的慈濟關渡志業園區,人聲鼎沸,有志工拉起基準線排列著椅子,還有志工扛來地毯,鋪成灰色大道,以便讓學員脫去鞋子,穿上襪套。

有志工正燒煮茶水,廚房裏還傳來洗菜、切菜的聲響,穿著圍裙、戴著頭巾,含著笑顏的香積志工,一邊備著菜餚,心裏一邊祝福著今天來上培訓課的「新人」們,吃下這個便當,能有滿滿的力量,持續往志工之路邁進。

整個園區熱鬧滾滾,為的就是迎接培訓志工們的到來。這群人當中,有初接觸慈濟的,有繳交善款多年的,有在慈濟志業體裏服務,還有觀察慈濟很久的,也有接受慈濟長期照顧的清貧人家;無論從哪一種因緣接觸慈濟,帶著助人之心來到慈濟投入志工服務,心有所願:「哪裏有需要,就往哪裏去」,正如聞聲救苦的「菩薩」。

上好的木頭也需要經過刀刻石磨,才能成為一尊菩薩;而有心成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在接受一到兩年的見習課程後,正式進入為期一年的「培訓課」,便是一場精雕細琢。

身穿柔和忍辱衣,證件別在胸花的花梗環上,手心捧著福慧紅包──此刻正是承擔「佛心師志」的開始,右肩擔起佛陀精神、左肩挑起慈濟形象,胸前呈現個人氣質,發揮種子良能,招募人間菩薩。

菩薩道,傳與承

天色逐漸轉亮,來自北區各社區的培訓學員們制服整齊、背包同側,步伐一致地進到慈濟關渡志業園區佛堂。承擔北區培訓幹事的慈濟志工呂慈讓,每年見到雲湧而來的「新發意菩薩」,總是不免回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加入慈濟的情況。

當年,大多數人對於慈濟的認識,是聽聞有位出家師父在花蓮蓋醫院;一天,妹妹呂慈悅相約午餐時告訴她,前一天在朋友家裏聽了一場慈濟志工的分享,非常感動,希望姊姊也一起來了解慈濟。

在資深志工的帶領下,兩人一同回到花蓮,參與每月一次的委會員聯誼會;臺上志工的分享讓她們感動連連,也希望自己成為其中一分子。

呂慈讓開始跟著資深志工學習如何助人。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去貧困個案家打掃,她掀開被子,一隻老鼠就這麼竄了出來,讓愛乾淨的她大大嚇了一跳!但是看見同行的志工,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繼續手上的清掃工作,讓她十分震撼:「原來那樣的髒不是髒,真正的髒是自己內心的污穢。」

「透過跟著資深志工實作,在付出中培養愛與慈悲。」呂慈讓說,法在行中得,假使聽了很多沒有去力行,就像水流過水管,依舊空心,不會有所獲得;以資深志工為榜樣,也能讓後進了解,慈濟邁入第四十九年,這條康莊大道是前人彎腰鋪路而來,更懂珍惜感恩。

因為有這樣的感受,她在加入培訓團隊課務組時,便將課程更加系統化,邀請資深志工分享慈濟的精神理念、四大志業,讓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培訓學員都能理解;更規畫實作課程,由社區裏的資深志工傳承經驗,帶著培訓志工學習慈善訪視、環保、醫院志工服務等,切身體會何謂「信願行」。

已受證志工陪伴培訓志工身旁,引導方向、一起改正習氣;受證前,也為新發意菩薩整理衣冠,寄予祝福,使命相傳。

慈善事,本分事

傍晚,一群穿著藍天白雲的志工,借用臺北市北投區的某間幼兒園集合,他們是剛剛開始參與培訓課程的志工,將由社區裏的訪視志工帶領一起關懷個案。

資深志工先分享與個案相處的心得,接著幾人一組拜訪個案。徐靖雯、王麗雪隨著資深志工的步伐,輕輕地按了燕燕家的電鈴,她們是相依為命的姊妹,三個妹妹陸續確診罹患小腦萎縮症,只有身體健康的大姊,為了妹妹們的醫療費用而日夜奔波賺錢。

最晚發病的燕燕,還能緩緩地走路,緩緩地說著不太清楚的話語,曾經有過的夢想,都成了永遠無法實現的夢。看著姊姊們臥病在床,燕燕也擔心著自己逐漸失去行動自主的能力,有時她會拚命復健,有時又心情低落鬧起脾氣;慈濟志工來到家裏,總是耐著性子,聽燕燕一字一句緩緩訴說,然後再緩緩開導。

今天,固定來訪的志工之中多了新面孔,燕燕開心得分享心情,雖然發音不清,王麗雪半聽半猜,也逗得燕燕笑開懷;另一邊,徐靖雯跟著志工,關心著臥床的兩姊妹,還有照顧她們多年的外籍看護;得知前陣子看護外出倒垃圾被蛇咬傷,頻頻叮嚀她要顧好傷口。

離開燕燕家,志工們又回到幼兒園,大家就著小椅子,聽著彼此訪視心得。有人分享,來到獨居長者家,資深志工用心關懷長者的生活起居,甚至帶著修繕工具,馬上替老伯伯修理浴廁水管;王麗雪則分享:「看到燕燕,心靈被禁錮在逐漸無法自主的身體裏,覺得我們能有健康的身體,要好好珍惜把握,勤做志工。」

二○一四年全球戒備伊波拉疫情,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暨受證營隊取消;一群馬來西亞志工帶著「想師之情」返臺融入受證場次,完成心願欣喜合影。

善氛圍,善知識

資深志工帶著培訓志工一起走修行路,在慈濟人口中暱稱為「母雞帶小雞」,而身為合心培訓幹事,呂慈讓要陪伴的不僅僅是小雞,還有負責精進培訓課程的團隊。

她分享,剛接棒合心培訓幹事的任務時,上人提醒,人的習性累生累世而來,因此要「柔軟淨如水」的陪伴;此生不給機會更待何時,人人都是被愛、被感動吸引進到慈濟家庭,因此更要用愛、用情來陪伴每一個家人。

呂慈讓提到,上人常常說:「入人群磨練。」在團隊中,人人的習慣不同,才能去淬鍊,淬鍊自己如何配合、如何轉念,歷經磨鍊修行才能成為「菩薩」。因此,當境界考驗,培訓志工受挫時,資深志工便要自許為重要的「善知識」。

有一次,呂慈讓陪伴培訓志工參與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在街頭邀約行人參與建檔。人們來來去去,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培訓志工感到受挫,抱怨了起來:「根本沒有人願意理我們。」呂慈讓告訴培訓的小雞,其實這就是修行,在家中也許人人都聽我們的,但到了街上,發現要勸人做好事也不容易;我們不僅要布施時間,當被人拒絕,更要趕緊收拾失落,笑笑邀約下一位。培訓的志工聽了,心有所感,不再覺得挫折,帶著笑容繼續邀約行人加入造血幹細胞資料庫,讓等待配對的血液疾病患者多一分希望。

呂慈讓說:「母雞對小雞,是一分生生世世的承諾。」在慈濟大家庭裏,志工之間彼此互為法親,資深志工就像是媽媽,當培訓志工遇到路障,資深的志工要以法開導,有法相伴,就像拿把椅子墊在他們腳下,換個角度看,路障就只是小石頭而已。

新委及慈誠隊員演繹「三十七助道品」偈誦段落,舞臺上與臺下「法海」呼應,藉由入經藏,身口意合齊,鍛鍊自我與眾合和互協。

初發心,尋根路

週五下班時間,臺北火車站交通繁忙打結,只容錯身的月臺上,充斥著通勤族,還有興奮出遊的旅客。慈濟志工穿上藍天白雲制服,提著行李,列隊等待,等待一起踏上「返鄉」的火車。

夜色中,火車在鐵軌上緩緩滑行,一路蜿蜒,太平洋拍岸的浪濤聲,像是故鄉的呼喚,被慈濟人稱作心靈故鄉的精舍,就在清水斷崖的盡頭,此刻回想一年來的培訓課所學,終於找回了心的依歸,回到善念的最初。

這是培訓課程的最終,受證前最重要的花蓮靜思精舍尋根之旅。培訓志工和資深志工日夜相處,從走路、吃飯到著衣、疊被等等,行住坐臥都是最貼身的學習。

從前散漫而隨意的生活習慣,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的用餐威儀;又或是在家裏床被一掀就下床的習慣,改而要拉齊被角,以口訣「先付出,再收回,感恩,感恩,再感恩」將棉被摺疊整齊,更要注意開口朝內;整齊畫一地排列床被,讓人心生恭敬。呂慈讓說:「從生活習慣來收攝大家的心,心不散亂,就是定。」

呂慈讓分享:「慈濟人有共同的默契,經常在賑災時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志工,卻是同樣的整齊。」無論是培訓時或者授證後的制服,象徵著團隊精神,這分美的形象,不只呈現在外在,更包括內在的修為,她進一步說明:「培訓就是菩薩訓練的道場,讓大家守好戒律、戒除習氣,擁有菩薩行儀,進而為眾生『拔苦予樂』。」

從深夜抵達花蓮車站開始,資深志工們一路迎接;直到走在連鎖磚鋪設的小徑,三五步就站立一人,持著手電筒為培訓志工們照路,是那「提燈照路人」,引導這條向善的修行之路;來年,接棒提燈的人,也已經走進菩提大道,點亮了心頭的燭光。

每年歲末年終之時,弟子們喜迎上人點燈祝福,而「歲末祝福」的送舊迎新,除了是送走去年、迎向新年外,也是迎來慈濟家庭的新生。

男眾志工穿上筆挺西裝,繫上領帶,女眾志工挽起長髮,身著柔和忍辱衣;胸前都掛上了「佛心師志」的誓願,在佛心師志下,繫著兩顆「想師豆」;小小的紅豆,有著赤色的真心,提醒慈濟志工要時時謹記上人叮嚀。

「小小紅豆光彩無比,象徵熱誠象徵堅毅,激發我心,向佛行善,救助貧病出錢出力……」隨著「想師豆」的樂音飄起,一一由上人別上證件,這是深深的祝福,也是深深的責任,那分師徒之間,悲心相契,往往引來熱淚盈眶。

每一年,看著新發意的志工,從穿著培訓制服到讓上人授證,呂慈讓深刻體會:「走來不容易,走過更堅定,而受證才是培訓的開始。」

培訓時是備受呵護的小苗,受證後,要做「粗勇」的大樹,承擔如來家業,更要開枝散葉,養護下一屆的菩提道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