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8期
2015-01-26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人世間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謝素卿 圓人生的緣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人生歷程:1954年出生,1992年受證慈濟委員

訪視資歷:24年

訪視祕訣:走過逆境的經驗,讓我能跟案主做切身的分享,但心態要保持中立,不適宜替對方做決定,而是分享、陪伴與支持。

志工心得:投入訪視「見苦知福」,感恩案家就像是我的老師,教會我重新看待及擁有人生,珍惜家人,用心圓這分緣。

 

國共內戰期間,聯勤四十四兵工廠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後來兵工廠遷移、眷村改建,整個區域神速變裝,建設發展一日千里──包括臺北市政府、世貿中心、國際會議中心、一○一大樓、百貨影城,也就是如今全臺最繁華的的信義計畫區。

謝素卿的老家就在這個區域,幼時進出吳興街,記憶裏經常是沿著山路行走,路旁都是田地;一九七六年結婚後,兩次遷移均落腳在信義區內,而她生活的全部就是顧家、帶孩子,彷彿就在不知覺間,她眼前的家鄉忽然改頭換面,樓房林立,交通暢達。「我的思想與成長,好像趕不上信義區的腳步,因為當它在急遽變化時,我卻只是守著一個家。」對於熟悉的環境突變,她說來只覺得不好意思。

這二十多年來,她以慈濟訪視志工的身分頻繁走動在住家附近,穿越每坪房價動輒百萬新臺幣的精華地段,而在這熱鬧的中心外圍,其實仍有許多老舊社區,有著不為人知的社會暗角、貧病孤寡弱勢家庭。

在這裏租屋,條件再差的小套房,月租也少不了七、八千元起跳;「我們看的個案,很多就住在老舊公寓的頂樓加蓋處,或是一個屋內用木板隔了許多間小房。」有人獨居,有的則是小家庭,多半是因家庭變故而暫時陷入困境。

位於信義區六張犁的大我山莊住著許多退休老榮民,其中不乏信義區志工長期關注的對象;而政府安置低收入戶、獨居長輩的信義區福德平宅,謝素卿從一九九四年起便入內關懷,每逢佳節便會偕同社區志工為住戶們剪髮、量血壓,並帶來應景的中秋月餅、粽子等禮品;這分情誼一直延續到二○一○年平宅拆遷為止。

 

連生四個女兒,謝素卿曾感覺自己在夫家完全沒有地位。歷經歲月淬鍊,她的心念跟著反轉,體悟到四位女兒個個都是寶。(相片提供/謝素卿)

長媳難以過關

身為長女的謝素卿,有四位弟弟妹妹;幼時她見爸爸在兵工廠工作十分辛苦,於是小學畢業後就當起童工,幫忙雙親分攤經濟重擔。從緞帶花手工到電子工廠作業員,青春年華就是工作賺錢,直到弟妹漸長,她才到補校進修;二十三歲那年,她嫁給了先生張維綽。

婚後八年內,謝素卿接連生了四個女兒,身為長媳的她,在那重男輕女的年代,所有未能得子的不快與壓力,都只能往自己心上扛。她曾嘗試各種民俗祕方想生出兒子,但怎麼做都未能如願。

一九八二年,她清楚記得,就在懷第四胎期間,懷疑先生有了外遇,並在之後得到證實;她瀕臨崩潰,生活脫序,甚至無法照顧孩子。如何挽回先生的心?如何安自己的心?婚姻難題就像是解不開的謎題,她至少花了十餘年苦苦尋思解脫之道。

她勤跑寺廟,即便颳風下雨也不願錯過朝山祈福;鄰居潘廖葉是慈濟志工,便帶著她一起做慈濟。太太往外跑不在家,先生當然樂得支持她去當志工。一九九二年,她受證為慈濟委員,更勤快地投入貧病關懷的訪視工作,從市區遠赴金山、石門、萬里、淡水、八里、三芝等地訪視,一出門往往就一整天;中午餓了就在路邊用餐,有人自製壽司,有人煮稀飯配醬瓜,又或是帶著麵包水果;若是在寒冬外出訪貧,大家就會找家麵店避寒裹腹。

一路上有志工陪著說話,外出做善事又可轉移內心鬱悶,她感覺也是挺不錯的一件事,沒想到這也漸漸地轉動了她的人生。

在金山的一條海邊老街上,阿嬤因遭先生家暴而離家,患有氣喘的她跟一位老榮民同住於此。阿公因心臟病臥床,阿嬤走路時總咻咻地喘著,卻還是慢慢走上街買東西給阿公吃。志工看得出來,阿公安心享受著阿嬤對他的關心,阿嬤則是心甘情願這麼做。

阿公往生後,志工前往關懷,黯淡的房內只有一盞昏黃小燈,阿嬤頹然坐在床緣,完全失去了平日生氣……謝素卿內心一陣感慨,阿嬤再苦,但感覺有個老伴,哪怕是體衰臥床,她也樂意照顧。

她勸慰自己,先生至少逢年過節時,還會回家來陪陪孩子。「哪天他若往生或不在了,我再怎麼叫也喚不回了。」對先生外遇的羞憤,她心態上開始有了鬆動。

 

謝素卿積極陪伴慈濟青年學子,亦師亦母亦友地分享自己人生經驗。(相片提供/謝素卿)

觀念害了自己

同樣住在金山的朱先生,因車禍癱瘓而成了植物人,太太不離不棄,一天二十四小時如影隨形在旁照顧。這次的訪視經驗,再次衝擊了謝素卿,因為再痛恨先生,她也寧可他健健康康的。

當然,她也曾相當怨嘆,「先生竟然這樣對我,我倒要留著兩個眼睛,好好看看他未來會有什麼報應!」憤恨的心,一直醞釀發酵著;甚至找來娘家父母、弟弟及警察,前往第三者家裏抓人,只是愈抓兩人距離愈遠,甚至成了先生不願回家的理由,徒留母女五人獨守一個沒有男主人的家。

她不願離婚,因為四個孩子都是身上的一塊肉。「我要拿哪一塊?或不留哪一塊?」儘管很痛苦,但她始終保持現況,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女兒。

但對於四個女兒來說,媽媽卻是動輒施以打罵教育,彷彿藉此紓發壓抑的情緒;其中一個女兒受不了這樣的對待,叛逆離家出走,甚至刷爆信用卡,直到兩、三年才回到父母身邊。

讓謝素卿改變觀念的,是一次訪貧的經驗。志工們前往淡水、三芝探訪兩位阿嬤;前者的四個孩子都有智能障礙,後者則不知為何有房子卻不住,寧可搭棚住在樹下,而且在四周堆放許多回收物。

那是個下雨天,訪視結束返家後,謝素卿想:「我有個可遮風避雨的家,其實很幸福。」她想到阿嬤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女兒們,乖巧、懂事又很健康,剎那間只覺感恩。

在花蓮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時,謝素卿在門診區服務,一位先生帶著太太來做產前檢查,閒聊間得知這胎懷的是女兒,夫婦倆顯得特別開心;她很感慨,怎麼人家生女兒那麼高興,而我生女兒卻將自己綁得那麼辛苦?甚至還曾覺得是四個女兒害了我……

她感到好懺悔,終究她驚覺,就像證嚴上人所說:「錯在哪?怨在哪?一切都只是觀念而已。」在釐清想法後,謝素卿當先生「只是暫時迷失而已」,看待他為需要人幫忙的「個案」或朋友,當先生不願回家時,就當成他出差了。心念一轉,決定放下,所有的怨恨也得到釋放了。

每次訪視貧病案家回來後,她也會將見聞感受與先生分享;對他多一點包容,用心引導、耐心溝通。久而久之,先生從原先的半信半疑,到對佛法的因緣果報觀有了觸動;他也將聽聞來的貧病故事跟那位女士分享……或許對方擔心自己有妨礙家庭之嫌,於是兩人竟漸漸疏遠了。拖磨了十六年的外遇問題,就像是雷聲大雨點小似的,悄悄結束了。

 

二○○五年三月,在信義區中坡南路發生了一場車禍,傷者分別送往四家醫院救治,謝素卿(右)與志工們趕往關懷與慰問。(攝影/陳明賢)

錯過的愛回來

先生張維綽一九九九年培訓受證為慈誠隊員,和謝素卿同行慈善志工之路;二○一三年底,曾讓謝素卿最掛心的女兒,也隨著眾姊妹步入婚姻。謝素卿說:「我的人生,就像倒吃甘蔗,先苦後甜啊。」

平心靜氣回想過往,夫家雖然期待她能生育男丁,她反而把這種壓力如影隨形背負在身上,對先生抱怨、對孩子出氣;先生對她的體貼,她視而不見,久而久之難再溝通。她總感覺長輩說話有弦外之音,在她第三胎生產時緊急送醫,得知公公向神明祈求只要她們母女平安就好,也才知道過往誤會了公公。

夫妻關係疏離怨恨,親子關係長年緊繃,謝素卿知道自己不是沒有責任;「當初因為生女兒,自己辜負了前半生;其實,無論孩子的性別,都要愛護他們。要做個有智慧的女人,救了自己,也能救整個家庭。」

以往,謝素卿的世界就在這個家,少有遠遊;加入慈濟志工二十多年,她先後踏上大陸安徽賑災、前往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與志工交流、赴泰國勘察水災、到四川震災地區付出一分心力……開了眼界也開啟心量,包容更多。

謝素卿真心覺得,她其實很感恩先生;「因為婚姻難題,反而讓我走進慈濟。」在這條路她找到人生的方向,「否則,我現在就算生活好過的話,頂多也只是逛街、玩樂而已,恐怕沒能對社會多做些有意義的事。」

如今六十一歲已當外婆的謝素卿,平日忙於貧病訪視任務,每年參與五梯次的醫院志工,每月排班做諮詢志工;儘管只有初中肄業,但做志工讓她不斷地進修,也學習操作電腦,她笑著說:「我以前連開機都不敢,怕會弄壞機器。」

透過志工成長學習,藉由訪視看盡人生百態,過去對女兒、對先生所錯過的,如今她要加倍用愛彌補回來!

驀然回首,曾經痛徹心扉的往事煙塵已隨時光飄散無蹤;人生各階段或苦或喜無不都是選擇,謝素卿與先生以倒吃甘蔗的心境品味生命。

 

Q&A顧小家庭,也顧天下

 

關懷老人家上洗手間時是否安全?關懷孩子有書桌可以寫功課嗎?
所謂訪視個案,就是設身處地的陪伴、引導與協助。

問:訪視志工常說「看」個案,要怎麼看到重點?

答:所謂的「看」個案,不是隨意看看,而是對於那些被人提報給慈濟的生活困難案家,設身處地的陪伴、引導與支持,以求能改善他們當前的困境,並做出最尊重、最理想的關懷與協助。

到案家訪視,不只了解經濟問題,也和老人、孩子們噓寒問暖,盡力了解他們的居家安全,以及生活環境還有哪裏需要改善,例如家具的擺設、室內光線是否充足,地板是否會滑?長輩上洗手間的動線順暢嗎?小孩子有書桌可讀書、寫功課嗎?

談話時,若感覺案家的親子或手足之間有些問題,也會設法做「潤滑劑」,改善彼此的心結與關係;畢竟,家人合心,這個家才有力量與希望,所有補助都是暫時的,只有家人才是永遠的。

問:慈濟訪視任務沒有所謂下班時間,志工之間如何彼此支援?

答:做訪視沒有分晚上、白天,幾乎二十四小時待命,甚至平日在住家附近,若聽到有消防車緊急呼嘯而過時,也會特別留意車是往哪個方向走。

曾經在看電視新聞時,得知信義區的虎林街發生氣爆,我趕緊致電請教當地志工,了解一下災情程度以及現場是否封鎖等狀況,然後回報給基金會社工及相關志工幹部,以評估是否提供受災住戶與救災人員飲水熱食。

多年來的訪視經驗,志工一般都有這種警覺心;每當颱風快來了,我也會將雨衣、雨鞋和通訊錄準備好,以便需要隨時外出或下聯絡網。

身為訪視志工,無論在活動或開會,只要遇到緊急的個案,一定會先放下手邊事,一切以協助案家為優先。有次從花蓮參加活動返北的火車途中,便接到社工電話通知緊急個案,案主的兩個孩子陸續住院;我先聯絡住在案家附近的志工,在抵達臺北後立即與之會合,直奔案家拜訪,了解他們目前遇到的狀況。

還有一年農曆除夕,本來計畫要去公婆家團圓,但個案家裏發生急事,我雖然忙於家務,但很為案家著急;基於做志工的責任與使命,我仍請先生開車先載我過去看看,幫忙將案家眼前問題安頓後,我才能暫時放下心。

一般人在下班後或許可以關機,但我們的手機是隨時開著的。我有遠行時,也會找好志工代理人,並通知同組志工及社工們我將去哪裏、去幾天等等,好方便團隊成員彼此支援。

每月一次的新案研討,謝素卿與志工交流如何客觀評估案家處境,以便後續能提供務實、有效的經濟補助或心靈關懷。

問:訪視志工幾乎隨時待命,家庭主婦如果有心也能投入嗎?

答:過去傳統的觀念,女人婚後就是「顧尪、顧子、顧那口鼎」,平日所關心的就是自己家庭;我也是在做志工後,才開始走出家門。

投入訪視「見苦知福」,開始透過案家故事去反思自己,我發覺,這些案家反而成為我的老師,教會我重新去看待及擁有人生;更從中深深體會因果循環,無論是不順遂的婚姻或親子關係,我都希望能圓這分緣。

世界很大,做志工正是讓人生視野開闊的機會;不但有助於自己調整心態,也可以進一步去勸慰並利益他人。

訪視工作也確實辛苦,很需要默默地承擔;但是付出後那分內心的安定、踏實,卻是歡喜的。

做志工與顧家庭是可以並行的。外出前我會將家務事先打理好,如果預計訪視那天會比較晚回家,甚至在前一天就把家事做好,去哪也會提早告知家人;正因為如此,先生和孩子們也都很支持我。

 

 

Q&A惜緣惜情

 

家人能平安健康生活在一起,要好好珍惜這分情緣;
有時一句貼心的好話,比任何物質都還珍貴。

問:訪視的個案中不乏為婚姻難題所困擾的女性,您會給她們什麼建議?

答:做訪視後,我感覺走過的痛苦經歷並沒有白費,曾面臨的逆境與解脫之道,如今都能回饋在助人經驗上,跟案主做切身的分享。雖然我自己走過這條路,但我的心態仍是保持中立,給案家建議必須客觀,不能為情緒所左右,不能直接教她怎麼做,更不適宜替對方做決定,只能從旁分享、分析;當然,孩子總是無辜的,結果若能圓滿是最好。

我個性比較保守,總是能忍就忍,但確實也有忍不下去的時刻;因為當年先生不是消失無蹤,就是一見面就吵架,我感覺人生很苦,也會想是否一了百了就不用再受苦了呢?但我放不下孩子,怎忍心留下她們去面對未來呢?後來我用調適來取代抱怨,轉移生活重心,漸漸比較能釋懷。

跟過去不同,現代人經常勸離不勸合;面對婚姻難關,我覺得就像是一個「門檻」,一隻腳在內、另一隻腳在外;離婚與否,要自己想清楚,畢竟跨出門外後就要設法自立,在做這個決定前,想好能如何處理與面對了嗎?如果決定維持現狀,代表所遭受的痛苦仍會持續,要評估還能夠承受的程度,才能繼續往下走。

問:四十多年的婚姻路,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答:淡水有對阿公阿嬤,兩人各自離家後認識而同居在一起;每次我們去拜訪,兩老都會站在馬路口等候我們。

阿嬤比阿公年長二十一歲,均領有低收入戶補助,平日也會拾荒補貼家用;兩人分攤平日的房租生活費,但有時誰若多付了些錢,也會因此吵架;所以我們去訪視時,若見到他們又為此事鬥嘴,就得分成兩組人力來分別安撫與緩頰。

阿嬤過世後,阿公整個人幾乎垮下去,不斷跟我們說,阿嬤以前對他多好;若是衣服破了或扣子掉了,阿嬤會幫他縫補處理,現在身邊沒人可時時陪伴著他了。不久後,阿公也跟著生病住院了……

無論是用來自我提醒或者與照顧戶分享,我都覺得,家人健康平安,還能生活在一起,要好好珍惜這分情緣,珍惜眼前這一刻的真真實實。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失去後再懊悔也來不及;所以我跟先生說,給我一句關懷、貼心的好話,比送我什麼昂貴的東西都還要好。

 

謝素卿的老鄰居潘廖葉(右),是她志工之路的啟蒙者,也是指點她訪視之道及轉圜夫妻心結的貴人;二十多年來的慈濟路,兩人也是默契好伙伴。

問:如何在親子關係中不留遺憾?

答:有次去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遇到一位七歲小志工;早熟懂事的他說,媽媽因為癌症往生,生前最大心願就是做志工,所以他要來圓滿媽媽的遺願。我聽了很感慨,這位媽媽好有智慧,給了他那麼好的身教典範,而我年輕時因為心煩,請媽媽代勞照顧女兒,或者是對女兒們打罵教育,其中小女兒在兩年前結婚時,還提到我以前總是抓著她的頭髮……我聽了難過又懊悔,趕緊跟她真誠道歉。

現在如果遇到個案或會員朋友煩惱孩子性別的問題,我都會勸說生男生女一樣好,能健健康康才是最重要的。有緣來做我們的孩子,要歡喜接受,能夠自己親自照顧最好,即使上班時托給保母,也要多找時間陪伴,否則孩子的菁華成長階段裏,就沒有對你的記憶了;我想父母辛苦點,自然會有它的代價與回饋。

當然,如果太全神貫注在孩子身上,也會產生焦慮;有時候我們多關心需要幫助的人家,多了解案家孩子的需求,也是擴大我們的教育視野。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