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8期
2015-01-26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人世間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彭亨河畔 無處不是愛
◎撰文‧顏倩妮

 

 

彭亨河畔的淡馬魯,地標字樣「TEMERLOH」被大水沖毀,殘破字樣昭示水位及水勢的兇猛。(攝影/林振東)

 彭亨河沿岸居民,依賴著這條河流生活,
也成為水災最直接的受害者;
以馬來人為多數的他們,
在慈濟尊重與務實的誠懇態度下,
接納了這群以華人為多數的佛教團體進入賑災,
一場天災,開啟彼此心門……

 

彭亨州(Pahang),是馬來半島最大的一個州,總面積是三萬五千九百六十平方公里,將近臺灣本島,人口超過一百五十萬;面向東海岸的海岸線,綿延兩百零八公里,州內橫亙著彭亨河(Sungai Pahang),長度四百三十四公里,為馬來西亞半島最長的一條河流;這條海岸線及這條河加速了該州漁業和旅遊業的發展,繼而成為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彭亨河幾乎每年都會泛濫成災,河水淹沒低窪地區時有耳聞;雖然沿岸居民習以為常,但是誰都沒想到二○一四年十二月底,連日季風豪雨,再加上滿月漲潮,造成積水難退甚而持續高漲;山洪暴發,上游河水水位驚人,沿河岸住戶受影響超過十二萬人。原定二○一五年元月四日為學校開學日,因水災區域持續擴大,教育部長宣布全國中小學延遲一週開學。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鎖定災情嚴重的彭亨及吉蘭丹兩大州,十二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分別由北部的檳城、南部的吉隆坡出發勘災。

鋪天蓋地的雨量讓市區成了澤國,原本的平原成了水鄉;風雨交加中,走進每個泡在水中的鄉鎮,分不清哪裏是陸地還是溝渠?勘災志工不敢冒險涉水步行,僅能靠幾艘船運送到受困的災區去查訪;由於水位很高,擔心急流導致翻船,所以步步謹慎評估。此後,他們無心迎接即將來臨的新年元月,而是把愛從西岸源源不斷輸送到東岸。

 

災區淡馬魯多日積水未退,難以通行,村民等待船隻靠岸,運載他們出去採購物品。(攝影/王瑞釧)

以工代賑,一舉多得

彭亨河畔的淡馬魯,馬來人居住的社區密集分布,沿河有無數魚籠,這裏是著名的巴丁魚及非洲魚養殖場;居民依賴這一條河為生,也成為這次東海岸大水災的受害者。

淡馬魯縣幾乎淹水一整週,高達一萬五千三百多人受災,十二月二十七日,慈濟雪隆分會志工結合彭亨州文德甲慈濟人一起進入淡馬魯勘災。市區和民宅區都被水包圍,必須倚賴船隻交通。幸得四輪驅動車公會人員開出六輛四輪驅動車及四艘船,隨第二批十八位志工前往勘災和發放。基於安全考量,避免船隻超載,只能將一袋袋物資搬上小船來回多趟,送到收容中心給民眾。

在災情最高峰時,全馬來西亞受到影響的人數高達二十六萬;志工勘災並緊急發放物資、義診,也同時發現,唯有趕緊啟動「以工代賑」清掃家園,才能將滿目瘡痍的災區復原,讓居民早日回到常軌。

但這件工作最初並不容易。馬來西亞尊伊斯蘭教為國教,占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馬來人從出生之日就自然成為穆斯林。以在彭亨州淡馬魯多個馬來村莊推動以工代賑為例,慈濟有著佛教背景、志工以華人為多數,必須奔波與村長、議員等多方溝通,才能取得馬來鄉親的信任及配合。

志工在淡馬魯賑災時,聽聞四十五分鐘車程外的瓜拉吉撓(Kuala Krau)也有慈濟人受災,前往後才發現這個以馬來人為主的區域,竟有五、六百戶居民災情深重,若非慈濟人走進村莊,他們還得不到援助。

受災區域廣闊,加上宗教、種族之間的隔膜,原本預估瓜拉吉撓元月四日第一天「以工代賑」有一千名居民投入,實際來登記的只有兩百多人;不過,志工不氣餒,「我們進到居民家中,先協助他們把毀壞的家具搬出來,然後動用怪手及卡車將這些大型垃圾清理出去。只要把家中與路面的廢棄物清完後,這個村莊就會恢復生機。」以工代賑總協調劉濟雨也叮嚀志工,藉這個機會與居民互動,鼓勵他們出來清掃家園。

志工以十人為一組,只要看到有人在清理屋子,就向前協助並宣導;居民第一次聽到清理自己的家園還有「工資」可以拿,都半信半疑,但也有人把握機會,即刻到定點登記上工,等到這天工作結束後,每人果真拿一百令吉馬幣(約新臺幣八百八十元)!

第二天,留守當地帶動的慈濟志工不到五十位,卻有高達八百多位居民參加。因為水災影響,造成許多人暫時無法工作,幸好能夠參與慈濟連續三天舉辦的以工代賑,暫時解決經濟上的窘困。

深厚的淤泥布滿街道、房舍與校園,幾乎讓人無從打掃起;但大水終究退去,連日陰雨總算放晴,居民苦中作樂。(攝影/李文傑)

恢復生氣,整理心情

元月十日,志工重返瓜拉吉撓進行以工代賑,翌日在瓜拉吉撓中學舉辦大型的物資發放,提供生活包、福慧床和毛毯。

歷經四天,超過兩千六百人參與「以工代賑」的瓜拉吉撓,周遭的環境已經大不同──堆積如山的垃圾及大件毀壞的家具已搬空,泥濘滿布的街道漸漸恢復往昔面貌,不再寸步難行;災後大門緊鎖的商店,大開門戶,不少店主及夥計搬出店裏浸過水的貨物出來清理,在路旁有馬來小販開始販賣小食,家家戶戶更是總動員清洗屋裏屋外。

瓜拉吉撓當地唯一的慈濟委員楊金蓮目睹「以工代賑」的效應,不但能在短時間內清理垃圾和泥濘,更為整個村鎮帶來蓬勃生機,連孩子們也在清洗過的校園打起籃球來。「大家以為會很難清理那些泥濘和垃圾,沒想到,四天的以工代賑,人人都很甘願來做,真的人多力量大……」

六十二歲的馬來婦女然拉(Ramlah bt Mamat),看見志工來訪,歡喜地上前迎接、相擁。災難後,她的家當全部浸水,由於住所的位置處於村裏不顯眼的角落,她有感自己比其他的鄰居更容易被忽略;在最難過的時候,慈濟人走進她的村莊勘災、清掃,她也得以傾訴心情。她不斷告訴志工,等她的家整理好了,再邀請慈濟人來作客。

除了以工代賑帶動鄉親清掃災區,慈濟志工亦逐戶訪視,緊接著籌備致贈祝福金,讓鄉親可以購買家具及生活物資,早日重建家園。

 

 

慈濟志工在彭亨州瓜拉吉撓帶動「以工代賑」家園清掃,與居民並肩工作、清運垃圾。(攝影/黃寶發)

宗教師羅斯蘭(左一)帶領鄉親出發到學校清掃,讓師生能盡早開學。(攝影/鄭錦輝)

 搶救校園,師長安心

這場三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讓馬來西亞許多學校受創嚴重,有些學校來不及添購新桌椅、新課本,還有部分師生受災,趕不上在教育局所定下的日期開課,必須再延後一週才能復學。

災區普遍受災,清掃人力吃緊,正當校長和老師憂愁之際,慈濟志工也趕緊幫忙,希望儘早讓孩子返回校園求學。

彭亨州瓜拉吉撓的SM (A) Darul Naim 宗教學校,位於低窪地區,成立五十二年來,就算發生水災,水位最高也只是到腰部,這次竟然高漲到二樓。宗教師羅斯蘭(Roslan Awang Mohamad)說,水災發生在放假期間,雖然他住得最靠近學校,但一片汪洋難以通行;直到水退後,他第一個趕返校園,發現整座校舍都淪陷淤泥中。

他邀約三十位親友來幫忙,工作一整天,清理了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公尺的空間,卻已經累得無法再繼續打掃。就在這時,他接獲有人告知:隔天會有一組名叫「Tzu Chi」的非營利團體前來幫忙。那一刻,他覺得拯救學校有希望了!

在校服務了十一年的莎麗法(Sharifah Fazura bt Syed Omar)老師心有餘悸地說:「看到學校水退後的慘狀,我以為校務已經不能再操作了;即使我們號召人手幫忙,但實在無從下手。」得知以工代賑將展開,她趕緊號召校友和親友快去報名。

羅斯蘭宗教師說:「就如有人跌進河裏,伸手求救時,捉到慈濟人伸出的援手,就那麼及時拉他一把,讓受助的人鬆一口氣。」這段時間,羅斯蘭最感動的是,感受到志工真誠願意捨出時間來付出、助人,「哪裏有災難,在那就有慈濟。」

被清洗後的學校依舊留下被洪水侵襲過的痕跡,但滿地厚厚的泥濘已被剷除,每走一步已能腳踏實地,不再難行。

元月十一日慈濟致贈瓜拉吉撓中小學兩百四十三位受災學生「開學前應急金」,購買校服等開學用品。(攝影/林振東)

「我要代表吉蘭丹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家鄉有這樣大的災難,我真的很無助,很謝謝大家給我們這麼大的援助。」慈濟志工何濟淵自水患發生後就馬不停蹄投入各項救災工作。他曾經在菲律賓海燕風災後前往賑災,經驗過「以工代賑」的作法,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推動,仍有許多感動。

「商家出借打掃用具,服務業的企業家借出機車讓我們在災區交通方便,還有兩家飯店提供場地讓慈濟作為協調中心;尤其宗教的互助讓人感動,清真寺同意我們在那邊煮熱食,在清掃後還帶動居民一起祈禱。有些居民在參加以工代賑後,不再領取代賑金,自動自發清理學校。無處不是愛。」

天災雖然不幸,但以工代賑卻激起愛的漣漪,不分種族與宗教,只有相助的溫暖,能讓人與人的心更貼近。

元月十一日九十五位來自吉隆坡和巴生的慈濟人醫會成員在瓜拉吉撓舉行大型義診,四十一歲的威維干達(Viveganda Ponnan)清理屋子時腳趾被石頭擊中而受傷,傷口已化膿;林連水醫師為他清創敷藥,避免惡化。(攝影/文偉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