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8期
2015-01-26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阿板薰法香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人世間
  特別報導
  寰宇慈濟
  發現歡喜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十九至二十日 專心,用心



12‧19~20《農十月‧二十八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要專心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家庭,清淨的源頭

「世界各國雖知節能減碳才能緩和環境惡化,卻無法承諾減少開發,只願在災害發生時補償受災地區;實於事無補。」與屏東市府團隊、鄰里長與屏東慈濟人溫馨座談,上人表示,慈濟環保能做出成效,在於啟發人疼惜大地、愛護資源之心,故能甘願付出心力。

「慈濟推動環保,是出於『疼惜大地資源』之心——希望提升回收再製率,莫再消耗地球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

玻璃瓶價錢低,少有人願意回收;在雲林一個小村莊,慈濟環保志工每天回收的空酒瓶高達一千五百多公斤。上人以此說明,慈濟回收資源,不是為了變賣賺錢。「考量到酒瓶任意丟棄,不只破壞環境,空瓶淋雨積水也會滋生蚊蟲、造成衛生問題;於是志工不辭辛勞,日日回收這些沈重的瓶瓶罐罐。」

慈濟推行環保將近二十五年,總是「你丟我撿」;而許多環保志工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上人看到他們在充滿異味、蚊蠅的垃圾堆中回收資源,內心不捨,也擔心志工健康受影響,故進一步提倡「清淨在源頭」。

「『清淨在源頭』的環保『源頭』,就是每一個家庭。」上人強調,家家戶戶落實環保、人人做好資源分類,環保才能做得徹底、做得成功。

今年三月起,屏東市政府與慈濟合作夜間環保。一位里長談到,里內不少靠資源回收度日的人,原本擔心自己生計會受影響,卻發現回收物因此變多,他們的收入反而增加。

「可見環保做得徹底,對清寒家庭也有幫助。」上人籲請里長,若發現里內有經濟弱勢者,可提報慈濟評估補助;若有年老獨居或身有殘疾需要陪伴者,亦可請志工定期前往關懷。

有法,條條路能通

回溯屏東慈濟因緣,起於一九六四年——上人於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時結識惟勵法師;八年後上人路過屏東,前往東山寺拜訪惟勵法師,得識圓通寺的見慧法師、見淨法師,該寺信徒陳榮慶了解慈濟慈善濟貧宗旨,慨然應允承擔屏東慈濟志業,成為當地第一顆種子。

一九七七年,「賽洛瑪」颱風在南部造成重災,上人帶著幾位花蓮、臺北委員前往賑災,與當地深結法緣,慈濟屏東分會因此成立。屏東慈濟人跟隨上人做慈濟,一路走來已四十年。

與屏東慈濟人談話,上人感恩大家秉持佛心師志,「為佛教,為眾生」付出;期待更能精進聞法,體悟道理,造福同時增長慧命。

「在付出過程中,要培養誠懇之愛,以及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的『覺有情』;從外在的付出,內化為自心的修養,自我度化。」

歲末祝福中,見多位資深志工雖是白髮蒼蒼,但道心不退,上人肯定大家福慧雙修,菩薩道上堅定前行,人生沒有空過。

一位八十多歲的師姊分享,在花蓮慈濟醫院「輕安居」服務年紀比自己小的病患,自我警惕要把握因緣,用心做事。上人欣慰於師姊在付出時,大腦、肢體不斷運作,愈做愈健康。

「要專心用心,不能煩惱和操心。不聞法、也沒有付出,不只空過時間且滿心煩惱,身心功能衰退。」

上人教眾殷勤精進付出,更要延續聞法、行菩薩道的善因緣。「法入心,才能撥除煩惱、看開人我是非。道理通徹,則條條道路都走得通,心不受人、事、物困擾,常保歡喜。」

菩薩,先人而後己

一九九六年賀伯風災後,慈濟人冒險進入高雄縣三民鄉(今「那瑪夏」)賑災,在當時拍下的相片中,只見山壁受大雨沖刷、道路崩坍,志工背著物資,冒險通過竹子搭起的簡陋便橋。

看到弟子不捨鄉親受苦,奮不顧身、勇猛精進賑災的身影,上人內心既「甜」又「疼」。「慈悲付出也要運用智慧,照顧好自身平安。感恩大家從克難時期一路走來,用心投入,初心不變;也希望不斷接引人間菩薩,會合更大的愛心力量救助苦難。」

高雄氣爆過後,全臺慈濟人輪梯前往災區關懷,天天送熱食、家訪,用愛膚慰受災鄉親;一個多月後關懷行動圓滿,高雄慈濟人仍持續陪伴受傷、受驚嚇的個人及家庭。

上人肯定大家日日做利益人群之事,哪裏有苦難,就到那裏去付出;即使自家也受災,卻先救助他人,「先人後己,就是菩薩心。」

慈濟是愛的團體,也是以菩薩精神付出的團體。上人勉眾,將每一次的慈濟活動視為「法會」,人人虔誠,相互尊重,遇到不如意,先自我反省與懺悔。「過去固執己見,常與人爭辯計較;聽法之後放下我執,真誠懺悔,改進缺失。人我相安,就是『功德』。」

上人強調,學佛要學得身體健康、心無煩惱。「盡此生為利益大眾而付出,從而感受人間大愛的祝福,自然能得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