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四日 佛心師志

12‧13~14《農十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聞法、付出,即是佛心師志。
入法,走出無明迷霧
臺南新化環保站許銘權師兄,今年八月車禍瀕臨死亡,母親許林靜師姊強忍悲傷,對前來關懷的慈濟法親表示:「能救得回來,當然要盡量救;假如救不回來,就要捨。我們能捨,他才有得,能快快再來人間。」隨即為兒子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
「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突遭變故,這分親子之情的確很難割捨。但是母親心中有法,了解生死是自然法則,放下情執,轉悲傷為智慧,將愛心擴及眾生,讓孩子在人生最後還能發揮救人良能。」連續兩日在臺南靜思堂舉行三場歲末祝福,上人教眾體念人生無常,把握時間修行,走入人群利益眾生。
「時間就像沙漏,分秒不停流逝,總有『來不及』之無奈。要把握分秒,莫讓人生徒留遺憾。」
上人指出,佛陀來人間,是為了啟發眾生迷茫的心,接引走出無明迷霧。「心中有法,即使面對逆境,也能及時轉念,以智慧面對因緣果報,心靈輕安自在。」
見苦,開啟富裕心靈
慈濟人分布在全球五十個國家地區,已走上九十個國家施以直接、重點的人道援助;即使有些國家沒有慈濟人,鄰近國家的慈濟人也會跨國馳援。上人肯定大家「視天下人為己親」,盡心力付出。
南非慈濟人「取於當地、用於當地」,克服萬難就地耕耘慈善志業;不只對窮苦人發放物資,還講述慈濟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精神,鼓勵居民把握機會做好事。當地人跟隨慈濟人訪視而「見苦知福」,了解自己並非最窮最苦的人,決定善用健康的身體,承擔起照顧愛滋病患、孤兒的重任。
上人讚歎粒粒黑珍珠,如今都是飽滿的慈濟種子。「他們加入慈濟後,雖然窮困生活沒有太大改變,但是心靈全然轉變——變得富有愛心、樂於助人;看到苦難人受助後展露笑容,同感快樂,愈做愈歡喜。」
慈濟種子在南非落地生根,成長茁壯而結出纍纍果實;種子又從「一」生無量,於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史瓦濟蘭漸次開展菩提林。上人欣言:「這群黑皮膚的弟子,雖然距離我遙遠,但是粒粒黑珍珠都在我心中發光發亮!」
上人以此勉勵座中新發意菩薩,受證之後,要轉煩惱無明的「凡夫心」為覺悟的「佛心」,以大慈悲心行菩薩道,「為佛教,為眾生」而付出。
「用心聞法、走入人群付出,這是佛心也是師志。期待人人恆持初心、身體力行,自度度人。」
志工,力行慈悲喜捨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陳德銘會長,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林中森董事長一行,十四日來到臺南靜思堂會見上人。陳會長提到,人人都有「志願」,但法師強調要去「做」,他認為這分實踐力,就是慈濟能拓展志業的關鍵。
「臺灣社會充滿愛與善,可說是『人人皆志工』的志工社會。」上人說明,慈濟志工來自社會各階層,無分學歷、職業、社會地位,人人平等,也秉持相同的菩薩心,合和互協投入助人工作。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以誠正信實自我要求,對外力行慈悲喜捨。慈悲心不只對於身邊所見的苦難人,還普及天下眾生,力求大地與萬物都平安。」
上人表示,只要提起「無緣大慈」之心,就能視天下人為一家人;只要發揮「同體大悲」之念,就能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救助苦難。
陳會長並讚歎「大體捐贈」對醫療教育的奉獻——對於醫學生而言,不僅提升醫療技術,更提升思想境界,有助於他們將來以愛對待每一位病人。
「『慈悲』是慈善志業與醫療志業的精神;『喜捨』則是人文志業精神與教育志業內涵。」上人指出,傳播人間真善美的人文志業,要讓社會大眾接收正向的訊息而安心、歡喜;教育則是社會未來希望所繫,要以全然奉獻的愛心投入。
感於慈濟教育志業對於培育下一代用心良苦,陳會長表示,大陸近年來也鼓勵青年學子在海內外做志工;期待將來或可在國際賑災方面合作。
與臺南市顏純左副市長等人談話,上人表示,淨化人心、啟發道德良能,有助社會祥和安定。
「期待人人將誠正信實、慈悲喜捨融入生命,共同付出力量救助苦難人;不分種族、國籍、語言、文化,普施大愛。心中有愛,再遠的距離都能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