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 造福得福,行法得慧

12‧7《農十月‧十六》
【靜思小語】要得福,就要造福;要得慧,心靈要富有法。
超越宗教,膚慰苦難
菲律賓前外交部長羅慕洛先生(Alberto Romulo)等十多位政府官員,來臺會見上人,感恩海燕風災過後,慈濟率先進入災區,迄今仍在當地幫助居民。羅慕洛先生說:「想起海燕風災,就想起慈濟人的無私奉獻。慈濟所做,是超越宗教與國界的善行。」
上人對來賓述說慈濟救災原則——親自走入災區靠近受災民眾,以尊重的態度親手奉上物資。「同理受災民眾惶恐不安的心情,以肢體動作傳達愛與關懷,安定他們的心,這就是『膚慰』。」
菲律賓慈濟志業屆滿二十年,長年照料貧病居民;菲國屢傳災難,志工動員救災、人醫會救治傷患,一路走來,感動、帶動出許多受助者投入志工行列,使善的種子落地生根,匯合成更大愛的力量。
平等心,是佛教之愛沒有分別的原因。上人說明:「慈濟人視天下人為一家人,只要得知哪一個國家發生災難,皆會合心力付出。即使在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度,也都以平等的慈悲大愛付出,且與不同宗教合力救助受災民眾。」
上人表示,全球宗教信仰者若能開闊心胸、和合力量、付出大愛,共同為受災難人付出,讓社會祥和平安,如此才是人類之福。
不只修福,更要修德
中區慈誠委員聯誼會中,上人期勉大家要珍惜同在慈濟,會遇在同一個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不只自我精進,也要關心、帶動他人共同精進;莫使道心夭折。」
猶如《法華經‧信解品》提到的貧窮子,原本出身富裕,一時糊塗離家在外流浪,迷失五十餘年,找不到回家的路;或已經知道方向,但路途坎坷難行。上人指出,人人本具清淨佛性,卻因心起無明造業,隨業沈淪。
「修行,不能只修福,最重要是『修德』。有福而無德,即使生活富裕,也會常起瞋怒心;心懷瞋怨的人,即使富貴有福如處天道,心境也是苦!」
上人勉眾,菩薩道上自我鍛鍊,心靈寬闊、清淨,才能多造福、少造業。「貪念旺盛,永遠欠缺而不滿足、不斷向外追求,心靈常在貧窮中。隨著貪欲起惡念,會衍生無量煩惱、無明而造業,帶來無量苦。」
一般人見到不好的臉色、聽到不好的言語、遇到不如意事,往往容易起煩惱。上人教導:「心中有法,想得通、看得開、不計較,心境自然富足,不易隨欲念起伏而造惡業。」
生命過一天就少一天;上人教眾,日日聞法入心,才能日日增長慧命。「要得福,就要造福;要得慧,就要讓心靈富有佛法。期待人人善用佛法、把握人生付出造福,成長自我永恆的慧命。」
在現今真假難辨、互不信任的社會風氣中,上人強調,要以「誠」重建人間情誼。「人人心靈富足、懂得造福,人間才有祥瑞之兆。」
菩薩精神,柔軟堅忍
眾生迷茫,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總是不由自主地帶業往生。與臺中慈院醫療志工談話,上人表示,生、老、病、死是人間實相,也是佛法的基礎,而醫院就是讓人體會生、老、病、死的道場。
「在慈濟,四大志業都是菩薩道場,深入其中都有法。走入醫院,可以從他人的生命歷程見證佛法;要用心走入醫療道場,將一個個人生故事收入自心大藏經、見法悟道。」
上人強調,醫院是很完整的修行道場,也是志工合心道場,期許大家將慈院當作自己的醫院、自己的家,用照顧自家人的心來服務鄉親。
「要有觀世音菩薩的柔軟,也要有地藏王菩薩的堅忍願力。法親之間以寬闊的胸襟、柔和的聲色互動,讓人人做得歡喜、做出心得,自然能夠帶動更多人一同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