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 拉長情,擴大愛

2/28《農二月‧初三》
【靜思小語】誠心付出,就有帶動人心的力量。
愛,清淨無染
臺中三十七歲江先生,二十歲時因工作從高處跌落,導致胸椎以下癱瘓,臥床十多年來靠父母照顧,心靈逐漸自我封閉。因父母年邁還要外出工作,照顧難以周全,以致下肢潰爛。
社區志工得知江家處境,著手展開關懷。江先生起初拒絕,志工仍持續探望,並邀臺中慈院醫護人員居家往診。簡守信院長為他處理潰爛傷口,教導家屬正確照護方式,並與團隊研議醫療計畫,期望幫助他走出家門、接觸人群,終於打動他勇於面對治療。持續復健下,已能自行坐上電動輪椅,並從事網購生意,自食其力。
早會時間,上人欣言慈濟醫療與慈善志業互為後盾,讓苦難人有機會擺脫被病痛纏縛的人生。「人助自助,醫療團隊以真誠的愛心鼓勵病患,讓患者也能自我勉勵;每位關心他、幫助他自立的人,都是生命的貴人。」
人生多苦無常,上人藉此提醒眾人,看見世間相要自我警惕,轉迷情為「覺有情」。「人間苦難起於人心,一念心動,情絲纏縛,不斷造作業力,因緣牽絆難解,需要清淨無求的愛膚慰陪伴,解開苦難、看見希望。慈濟人無所求的清淨之愛,就是覺有情。」
誠,力量湧現
與加拿大慈濟人談話,上人勉眾用心接引與傳承,合和互協成就志業,讓「量質兼優」的慈濟志業就地擴展與傳續。「人生在世,私我財富再多,往生後終究帶不走,唯有把握當下,為眾生開拓福田,留下大愛精神理念,讓利益人間的志業延續於未來。」
上人談到,禪宗五祖弘忍親傳衣缽予六祖惠能,囑咐廣度有情,流傳心法,但衣缽是引起世間爭奪的禍端,不可再傳。惠能不再傳衣缽,然而禪宗的精神與法仍傳於世間。「有形有相之物終會壞滅,要在世間傳善法,讓無私付出的愛傳續。看見世間天災人禍、貧病苦難,要感恩平安有福,還要和合心志,為未來造福。」
慈濟自臺灣起步而擴展國際,上人指出,慈善代表愛,做慈善是在廣施、凝聚愛心。「愛不會匱乏,只是需要重新凝聚。只要做出典範,就能讓人生起信心,帶動愈多人投入,愈做愈好。」
二○一三年菲律賓保和島強震後不久,發生海燕風災,慈濟人忙於風災救助,仍持續關懷保和島居民,令居民相當感動。居民生活貧苦,但愛心受到啟發,響應「竹筒歲月」,日存點滴行善,至今全島約有兩萬五千位「竹筒會員」。
上人指出,菲律賓慈濟人援助保和島的資源,就是來自平時的募心募愛。「只要誠心為眾生付出,無須擔心力量不足。提起『說慈濟』的熱忱,就地帶動人間菩薩,合和互協,就有耕耘廣大福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