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筆記】 柯芬貧民區日常
撰文、攝影‧蕭耀華
滂沱大雨中,夾雜在人群裏的三位小朋友,淋著雨靜靜地等候,等候慈濟基金會為他們準備的,剛煮好、熱騰騰的午餐。
我不確定他們三人的關係,也許是兄弟姊妹,或是鄰居、同學。我的疑問,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雨中等待也不是什麼問題,重要的是能否輪候到食物。
慈濟基金會在這個名為柯芬(Culvert)、位於自由城克林敦海邊的貧民窟內,兵分三路發放午間熱食,卻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發放點外是個露天的空間,沒有遮雨的地方,輪候中的民眾沒有雨具,也不願意離去,唯恐再來時食物已發放完畢,於是發放活動只好在雨中繼續進行。
說起雨,其實每年七、八月是獅子山共和國的雨季,這時候大雨來得急,去得也快,當地人在雨中作息、幹活,習以為常,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奇怪的是今年雨水特別多,八月更是破紀錄,連續大雨,清洗首都,把談不上有下水道系統設施的自由城淹沒。
更嚴重的是,離自由城十多公里的雷鎮,一處屬於丘陵地形的區域,因為連續三天大雨,於八月十四日清晨爆發土石流。位在區域內的山體,表層如被剝了皮似的,土石順勢往下流,延綿六公里,如同舞臺落幕,瞬間把沿途約三百五十戶民居淹沒,也帶走五百多人的生命;逾八百人不知所蹤,生死不明。六千餘人頓時失去家園,需要臨時安置居所及生活所需。
災難發生後,國際慈善團體動起來,包括臺灣慈濟基金會、國際紅十字會、聯合國相關救援單位如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畫署,還有希利國際援助基金會、自由城明愛會、蘭頤基金會等都紛紛投入服務,提供臨時安置帳棚、盥洗設備、廁所、食物、飲用水等民生基本需求,給予受災民眾應急。
不曾設身處地的人也許會疑惑:為何明曉得山坡地基不穩,居住安全堪慮,仍然有民眾住在山體脆弱的山坡上?為什麼自由城逢雨必淹?
第一個是無解題,但不難理解。就如同民眾會以柯芬地區為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不是其他居住條件好一點的區域,實則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啊!
第二個問題,是因為自由城基本上並沒有所謂下水道或排水設施,加上城區位於山與海之間,山上雨水流經市區出海,市區形同行水道,遇雨必淹,也就成了宿命。
柯芬是這次洪患的受災區域之一,受大水蹂躪的同時,區內一千多位居民中,有孕婦二十九位,生產後需要照顧嬰兒的產婦四十位,還有十二位行動不良者和兩位慢性病患。
大水把此區居民原本就生存不易的條件,推到水深火熱中,這也是慈濟人在此時此地出現的原因。
大雨終於停了,熱食發放活動也結束了,民眾得其所哉,滿足了今日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明天呢?明天會怎樣,好像還沒有肯定的答案;比較肯定的是,獅子山,慈濟人一定會再來。
 |
拿著盛滿剛取得的熱食,小女孩心滿意足地在雨中雀躍地奔跑回家。
|
有山有水
自由城克林敦海邊的柯芬貧民窟一瞥。
這個面積約兩、 三個足球場大小的貧民窟, 是上千在地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
平日生活不易, 遇到大水釀災, 更是水深火熱。

屋前屋後
自由城下水道設施不足, 污水處理闕如, 每遇大雨, 市區內的積水經地面流入海;靠海的柯芬, 必須承受入海前的雨水沖擊。 經濟條件關係, 貧民窟內沒水沒電, 人畜共生 (左圖) ;小朋友在污水流域排泄 (右圖), 衛生堪虞。
聲息相聞
柯芬地區民眾, 多為低收入者或無業, 日常生活就串串門子, 聊聊天, 打發時間;區內民居, 櫛比鱗次, 雜亂無章, 小巷迂迴, 走動不易, 卻也造就出鄰里間的親密關係 (左圖)。 區內的超小型個體戶, 年輕的裁縫師, 替左鄰右舍縫縫補補衣服, 賺取生活費。 (右圖)
童年
頂著在天臺曬乾的衣服, 女孩徐徐走下。
柯芬區內小孩特多, 教育資源不足;是區內, 甚至是全國性的一大隱憂。
營生
小孩叫賣零食,
大人出賣勞力, 都為生活;
這是柯芬區內橫街小巷,
無時無刻出現的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