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捨心念改變人生
撰文‧葛濟捨
他曾是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口吃小孩、
赴美求學的臺灣窮醫學生,
回顧半生,葛濟捨一生扮演過四種角色──
醫師、實業家、理財規畫師、全職的慈濟志工,
「就像經歷四段不同的生命,
每一樣挑戰都是興致勃勃的面對,
每一階段都是寶貴的生命體驗。」
 |
作者‧鄭茹菁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出版
定價250元
劃撥帳號/19924552
戶名/經典雜誌
客服專線/02-28989991
請至慈濟人文喜閱書苑訂購

|
感恩妻子慈喜師姊的堅持,否則這本書不可能完成;感恩作者茹菁師姊的努力和用心,花了上百小時的訪談,加上她的生花妙筆,這本書才能呈現在大家面前。
我是一個極平凡的人,沒有做什麼大事,只在適當的時機,盡己所能完成一些本分事,能給予讀者的啟示,實在不多。不過,這本書倒是幫助我回顧自己的一生,檢視了我的生命態度和思想。
我做過醫師、創業做過實業家,也做過理財規畫師,更重要的是做了二十幾年的慈濟志工,每個生涯規畫的轉變都很自然,沒有任何痛苦抉擇,也遇到許多貴人和好時機,結果都非常圓滿。
歸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每次改變,我都義無反顧,設定目標後,全力以赴。
四十歲那年,出現中年危機,人生失去目標,不是因為設立目標的方法錯了,而是設立的目標都是為了自己和家人。後來才發現,如果能夠將目標放大,包括一切苦難眾生,人生就會充滿意義;只要發揮良能,生活就會變得充實,生命也會更有價值。
一九九八年,第一次參加慈濟國際賑災,因為大陸貴州霜害,要提供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給受災居民。第一次看到有人生活得這麼苦,這才知道自己的幸福,也才知道要惜福。
我一改自以為是的人生態度。本來認為周遭的人都是我的苦惱根源,賑災之後才知道,周遭的人全是成就我的貴人,要深深地感恩他們。
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和願意付出,這種「知褔、惜福、再造褔」的人生體驗,是用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人生覺悟,這分深厚的感恩心,是我在慈濟學到的無上至寶。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常想一、二」,我們面對人事,除了努力付出之外,無法掌握事情的結局,最好是用歡喜心去面對。
歡喜心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如果大家都能以「甘願做、歡喜受」的精神互動,這個社會能更祥和,我們的生命也能夠更圓滿。
有一位律師好友,在我決定投入慈濟做全職志工時問我:「你是不是頭殼壞了,才決定這麼做。真正的理由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已經獲得太多,我是去付出的!」
一年之後,他又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回答他:「原本以為我是去付出的,後來才發現我是去學習的;在付出的當下,我學習到許多人生的道理。」付出的同時,我們貼近苦難,更加懂得謙卑。因為付出無所求,去除了一切染著之心,也得到清淨的歡喜。
回首來時路,深深感受心念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希望每個人都能了解這個道理,顧好自己的心念,祝福大家!
(摘自《捨得歡喜—— 葛濟捨和孫慈喜的喜捨人生》序)
 |
二○一三年五月,葛濟捨與孫慈喜參訪海地太子港大愛辣木農場。 (攝影/朱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