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至二十七日 愈付出,愈有力量

9/26~27《農八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苦難眾生為道場,加緊腳步,用心精進,增強生命能量。
強化倫理教育
二十六日,《天下雜誌》殷允芃女士、蕭錦綿女士等人來訪,談及老年長照議題,上人表示,將長輩集中在同一個空間關心、照料,並非慈濟的方向,因為在機構裏還是孤單寂寥,沒有家庭的溫暖;「最好的安養院,就是每個人的家。」
上人表示,農業社會家庭結構,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孩子從小受到長輩的身教與言教影響,倫理觀念根深柢固,認為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現代社會結構改變,家庭多由兩代組成,年輕人沒有與父母同住;缺乏親屬照顧的失能與失智長輩愈多,要由社會福利制度或民間團體支援老年安養,成為國家沈重的負擔。
上人認為,解決問題不能只注重枝末,要從根本著手,強化倫理教育、人心觀念;就像照顧大樹,要讓根部健全,自然能讓樹體健康,枝繁葉茂。
上人也提到,若說「長照」,慈濟已經默默做了五十多年;志工在社區裏關懷、照顧的對象,就有許多獨居長者。此外,分布在臺灣各社區的慈濟環保站中,有許多年長的志工,對大地、對人群有所奉獻,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有價值,並非老而無用,也沒有失落感,許多人因此愈做愈健康、愈來愈快樂。
上人表示,臺灣民眾六十五歲以上身心功能還很健康的人不少,不應該「認老」,如果不願意與人群接觸,身體、大腦功能很快就退化了;要找到生活重心、持續付出,為社會承擔責任,就是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增長慈悲智慧
美國慈濟人救助哈維風災,投入休士頓災區將近一個月,分組勘災與發放,體力、心力負荷甚重。二十七日志工早會,上人肯定志工悲智雙運:「菩薩以苦難眾生為道場,加緊腳步,用心精進,雖然疲累,卻更加強了生命能量。」
「勘災時,悲心濃厚,發放時,用智慧與相關單位溝通,也輔導受災居民的心靈。」上人表示,志工講述「竹筒歲月」的緣起故事,讓受災的居民知道手中的物資與現值卡,來自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志工也鼓勵大家領取竹筒撲滿,天天起一念虔誠助人的愛心,有許多人感動響應。「這即是淨化人心的智慧輔導!」
上人說,慈濟人在國際間救助苦難,「有慈濟人的國家,有充分的力量可以付出;即使當地慈濟人力稀少,他們的精神能量也不會因此減弱;到了完全沒有慈濟種子、從未聽聞慈濟之處,也是用心聯繫、牽引因緣,發揮菩薩良能。」
在忙碌的賑災工作中,志工發揮了生命的價值觀,「人間菩薩,人人可成。」上人說,不是信佛就能得到佛的賜予,而是朝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去開道,「道,要寸寸開;愛,要寸寸鋪,在人間鋪出一條平坦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