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至十四日 惜時精進

9/13~14《農七月‧二十三至二十四》
【靜思小語】每盡一分力量,就是增長慧命的時刻。
生命之道,菩提大道
「生命隨著時間不斷減少,要自我檢視慧命是否增長;這一生壽命長短無人能知,只知道既來之,就要把生命開拓廣闊,不要開小小的田埂路,而是真正的康莊大道。」
十三日志工早會,上人提醒,人生要有信仰,而且是「智信」──智慧的信仰,此生具有明確的宗旨與目標,帶著深入意識的「因」到下一生,因緣會合之時,就能再依此宗旨,朝著目標續行大道。
上人提到自己未出家前,在豐原慈雲寺隨著常住生活,下田耕作。剛開始挑著沈重的堆肥,搖搖晃晃走在田埂上,一不小心就跌落田中。「狹窄的田埂路,稍微失去平衡就會跌倒;同樣的一世生命,與其開出只容一人、難以穩步前進的小路,不如開闢出讓大家同行的大道。」
「生命之道,就是人間菩提道;如理而開,絕無旁貸,堅定不移,專精付出。」上人期許眾人為人世間盡心力,「每盡一分力量,就是增長慧命的時刻,開拓生命的廣度與深度。」
扶困濟貧,切合人心
「把『餅』畫得很大,規畫出可觀的方向,慈善要做得多麼大都不困難;但是要切合人性,把慈善做得很徹底,而且讓人發自內心接受,世世代代都受益,就不容易了。」
聽取志工及同仁報告大陸志業會務,上人開示,要接引人就要讓人有感受,要讓人有感受、有體會,就要讓人真正接觸,知道慈濟是如何做慈善,讓心靈真正受到啟發。
慈濟從一九九一年開始,為了華中、華東水患賑災踏上中國大陸,不只救濟貧苦居民的當下生活,而是為他們的身、心與世代的生活貼心設想。去年江蘇孔蕩村遭受劇烈氣候受災,慈濟援建大愛村,誠心不變,並希望孔子後裔能在此保存儒家的倫理道德精神。
「佛陀的教育是『出世法』,引導人人回歸人性真如;孔子的教育則是『人間法』,規範人人潔身自愛,具有『禮義廉恥』的道德觀念;希望在一心追求經濟發展的現代,能發揚、傳續優良傳統,不要讓人心本具的善性迷失。」
不畏力小,庇蔭眾生
荷屬聖馬丁九月六日受到艾瑪颶風破壞,慈濟人朱細芳師姊斷訊多日,十日回報平安。
師姊為貧戶申請的二十噸臺灣農委會援外白米,八月二十四日運抵入庫;颶風來襲,師姊心心念念保護白米,即使住家屋頂受損,仍以助人為先。
師姊開設超級市場與烘焙坊,同修張傑榮師兄與大兒子張振業師兄都是慈誠隊員,境內只有四位慈濟志工;災後第三天,師姊全家不斷做麵包發放,並供應熱食。師姊的大哥在當地開麵包店,也與同業緊急供食。
政府出動救援隊,協助運送白米到各災區供食站;志工耐心與受災民眾溝通,集結眾人之力搬米、順利完成發放。到當地時間九月十一日為止,共贈出一千四百六十三包大米、七千兩百四十五條麵包及一百份熱食。
十四日早會,上人說及,雖然聖馬丁志工人數少,但是細芳師姊平時廣結善緣,匯聚起點點滴滴的力量,讓有需要的人及時得到幫助。
「得知他們一家平安,還能付出,我鬆了一口氣,少了一分煩惱,多了一分感動。他們不忍眾生受苦難,不計自己力量有多少,趕緊發心,值得讚歎與鼓勵!」
上人勉眾,不要輕視每個人的力量,即使個人力量微弱,會合起來就能助人,「愛的能量不要吝嗇,點滴付出功德無量。」
浙江義烏慈濟人推動夜間環保,每週一天下班後到人潮聚集的夜市,撿拾小吃攤顧客隨地丟棄的垃圾,也藉機宣導資源回收;為了要吸引更多人了解,還安排小朋友唱歌、比手語。經過志工的宣導帶動,現在夜市的街道乾淨許多。
「慈濟人愛護大地,能夠放下身段撿起回收物,並且用淺白方式解說,教大家節約、珍惜資源。觀念並非短短幾天就能改變,他們很用心、有耐心也有勇氣,認定是對的事,做就對了,讓人看了受感動,願意共同維護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