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沒有真愛
撰文‧李秋月(慈濟教師聯誼會) 插畫‧葉晉宏

問:我是慈濟志工,也想讓孩子一起來參加,
但他表現得意興闌珊,該怎麼引導他呢?
答:由於知道慈濟的美善,以及「慈悲濟世」的意涵,所以慈濟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同行薰陶品行、去除習氣,因而想方設法鼓勵孩子進入慈濟世界。
但或許因方法不對、時機不對,弄得孩子不但意興闌珊,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真是傷透了父母的心。
身邊許多慈濟家庭,都有這個現象,孩子從小在親子成長班長大,到了國中就不參加慈少;起初以為國高中功課壓力大,大學就會參加了;但事實不然,大學連慈青都不願參加。
追究原因如下:一、和父母的價值觀不同、對慈濟的認同感也不同;二、父母忙慈濟忙到沒空陪他們,所以對慈濟的刻板印象是「好忙」;三、引導的時間、空間、方法不對;四、父母干涉太多,造成孩子反彈。
如何化解這些問題?
一、要將證嚴上人對慈濟人的期許:「家業、事業、志業」的順序做好,好好地陪伴、關心孩子,讓孩子不會有「慈濟搶走我的父母」的感受。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慈濟人文不只用在他人身上,對待家人更是要慈濟人文具足,不要讓孩子有「父母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感覺,這樣他們不會以當慈濟人為榮。
三、父母要深思,孩子需要的是什麼?並且找到足夠吸引孩子的素材及時間點,將自己在慈濟的收穫、喜悅常分享給孩子聽,但千萬不要勉強孩子。
四、要耐心等待。想想自己是幾歲進入慈濟?四十歲?五十歲?甚至更年長時。上人都願意等我們,為什麼我們不能等孩子?一顆善種子播入孩子心田,需要時間讓它發芽、長大,也需要陽光、空氣、水的澆灌,才會長得好。父母只要成為好的陽光、空氣、水,孩子自然會被吸引。
大兒子上大學後,觀察慈青一年半才願意加入,加入後就非常投入。當初只告訴他:「慈濟真的是一個助人的慈善團體,很值得一輩子投入,你好好觀察再說!」
這期間一直沒問他去慈青社了嗎?對慈濟的印象如何?只有默默地跟著上人的腳步,努力地做,並趕快去除習氣;對公婆更孝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四年後,二兒子也上大學,仍只告訴他好好觀察,是否值得投入心血與時間給慈濟,一點兒也不干涉,更不會強迫。不久就聽到他去慈青社幫忙、跟學長姊去當課輔老師……諸多分享讓我們知道他已認同慈濟的理念,這之間我和師兄只當一個順水推舟、拍手鼓掌、讚美的人。
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先當什麼樣的人;我們希望孩子朝什麼方向走,自己要先朝那個方向走;愛與榜樣是引導孩子進入慈濟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