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六日 付出無所求

4/5~6《農二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發心付出卻斤斤計較所獲,不但無福,反而增加煩惱。
心不離法
「求法心入道,契悟真諦理,志求佛知見,至真等正覺。深信佛心本懷,持弘願恆不退。」五日晨語,上人開示,誠心求法、用心入道,是學佛必備的心志;要發無上心,才能體解大道,恆持這一念心,即能「契悟真諦理」。
「《法華經》的這條大道,沿途境界很美、很豐富,要時時深入這個境界,心不離法。」上人提及〈化城喻品〉經文描述,大眾跟著導師,走過一段接著一段的長遠道路,漸漸接近真實的境界;大家走累了,導師變化一座城讓大家休息,接著又滅去化城,循循善誘,「寶處在近」,真正的目的地就快到了,再次勉勵眾人往前進。
上人鼓勵大家,不要覺得目標太過長遠,還要經過很久才能體悟佛心本懷而放棄;已經走入這條大道,經歷高山險嶺、乾旱沙漠,看過種種風光,學習佛陀所說法,知道如何走入人群、解救人間疾苦,現在正是「跡門」過、要開「本門」的緊要關頭,不可以中途放棄。
「學佛心,就要和佛一樣關懷天下事、愛護眾生,說起來沒有什麼困難,困難的是恆持這念心。或許剛開始歡喜踴躍,久來也疲倦了;要自我警惕,提醒『持弘誓願不退』。」
至誠無染
六日晨語,上人講述一則佛典故事 ──
波斯匿王聞佛說法後心生歡喜,就向佛陀請求,接下來三個月由他與大臣們供養佛僧,備辦種種飲食、用具,莊嚴道場。
圓滿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說:「曾經聽佛陀說,施食予畜生道眾生,獲福百倍;施食給犯戒人者,獲福千倍;施食給持戒人者,獲福萬倍;施食給斷欲仙人者,獲福億倍;施食給修行得道者,更是獲福不可計量。何況我如今供養佛僧,想必獲福與功德不可計量,可說是所作已辦。」
佛陀告誡波斯匿王,既發心付出,就不要計量功德,因為眾生隨著因緣輪迴,來來去去,時間長遠,不斷地累積無明業力,在一生中發心的功德、福報,實在微不足道。
佛陀說了過去久遠劫前,自己身為一國之王,也發心邀集臣民,長期供養當時的佛與僧眾,祈求福祐,不求解脫。但是現在觀察當時的福德,「無有毫釐如毛髮許」,因為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施食之福早已消盡。
若總是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起計量之心,就已經有貪著功德的無明意念,會讓真誠的心打折扣、有雜染。要把行善造福當成本分事,加強對佛法的信心,把握當下的因緣,為未來再鋪展聞法修行的因緣。
座中有一位比丘尼名迦旃延,也起身見證在過去久遠劫,是一個做粗工的人,見當時的佛持缽入城乞食,便盡其所有供養,並發願來世也能遇到覺者對自己說法。他用此至誠之心信解佛法、生生世世保持這個善心意識,於此世得以隨佛修行。
上人舉此例教導大家,發心學佛、行菩薩道,就像爬須彌山,雖然山頂很高,也需要邁開初步;而且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要用心專注,一心向前,才有到達的一天。
發心要長久恆持,學法要深心信解,不要自大、自滿,以為已經懂很多了,也做得很多了,斤斤計較應該獲得多少,愈計較則煩惱愈多,不但無福,反而增業;要認定這是自己的使命,以一念純真的心,做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