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1期
2018-08-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醫妙手‧臺北慈濟醫院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1期
  向父母學習 如何變老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賴其萬年輕時決定從醫,是為了照顧家人;

父母年邁時,他反而在照護過程中學習如何變老,

學會接受自我能力的衰退,學會以愛成全。

Profile

1969年 臺大醫學院畢業
1990-1998年 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
1998-2001年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慈濟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
2001年迄今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2006年 以《經典》雜誌「杏林筆記」專欄榮獲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

 

賴其萬行醫空檔,記錄下許多醫病故事及生命領悟。動腦執筆的寫作習慣,強化了他的人文關懷及醫療省思,也成了他的另類養生之道。

若從住院醫師開始算起,賴其萬穿上白袍已有四十八載;近半世紀來接觸年長病患無數,七十四歲的他也是一般人眼中的老人了。聊起老年與老化,他很少著墨自己,卻不斷談及老父親與老病人教會他的事。

二十年前,賴其萬決定放棄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醫學院神經科教授之銜,返臺接任花蓮慈濟醫學院與醫院副院長的職位,除了期盼將人文理念注入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病關係外,也為了就近陪伴高齡九十一的老父親。

父親告訴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要他審慎思考這個對人生影響重大的決定;「電話裏,父子倆講到哭;但他愈這麼說,我就愈想回來。」

父親最終一百零一歲高壽過世,賴其萬坦言:「陪伴老人家那十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十年。」父親非常念舊、凡事感恩,不管處境如何,總是用正向態度去接受;他觀察父親之所以高齡長壽,除了上述特質外,他認為主要是懂得苦中作樂,這些都是人生智慧。

賴其萬猶記,他在幫老父親洗澡後穿上衣褲,由於睡褲內的寬鬆衛生褲常會被擠塞成團,心細的他總記得將手伸進褲管裏,將凌亂的衛生褲頭拉開弄齊;拉扯的那一瞬間,父子兩人總會相視而笑。父親告訴他,那是他最舒服、最快樂的一刻,「當然,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剎那。」賴其萬揚起了嘴角。

一生自尊的父親,年邁到不得不接受兒女幫他沐浴;而平生的美食習慣,老來也不得不隨順兒女孝心、在健康每況愈下後勉強插上鼻胃管。父親最後一段時光,生活品質真的不好,但他努力配合孩子們,相互成全。

賴其萬向父親學習老化,也從照護父親的心疼與無奈中體悟到:「若想老得快樂,就得學習接受你可能不情願的事。」他認為,走在老化的路上,沿途有許多風景與挑戰,就是看你能不能接受,以及你怎麼樣接受?這就是一般人常說的「心態」。

每個人在出生後,就開始走上老化之途,這是必經之道;差別只是,用什麼心態走下去。

 

心態決定你幾歲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說:老,是一瞬間發生的;當然,他所謂的那一瞬間,並非指華髮或皺紋,而是指當一個人「心裏放棄了自己」時,就開始變老了──因為自覺沒有功能、老來沒用了,那就是老化的心態。

賴其萬戲說,人們通常都說身心,「但其實,心只是個器官,最珍貴的記憶與愛,其實都在腦。」也就是說,所謂的心態(mindset),是一種腦的綜合運作與表現,本質上跟心完全無關。

於是有人會問,到底是因為心態變了,所以才老化了?還是人本來就會老化,所以心態跟著變了?賴其萬認為,正因為「心態」關鍵而微妙,於是醫護人員在臨床上的「病情告知」,才會那麼地艱難而藝術。

賴其萬以為,若為了鼓勵病人,醫師講得天花亂墜,結果根本無法改善,那其實是不道德的事;若講得太絕對,強調病情程度「最多只剩半年」,「但你又如何能確定,病人不可能活得更久些?」

賴其萬說,心態兩字,聽起來很抽象,「但影響你老年生活品質的,主要就是這東西。」

賴其萬鮮明地記得,二十年前從美國回到花蓮不久,他隨著證嚴上人走進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探望一位病危的志工,「記得萬緣放下,快去快回,換個健康身體再回來繼續做慈濟喔。」上人在弟子耳畔,語氣輕柔地這麼說。

那原本自怨自艾的病容,在聽到師父這麼簡單一句話後,彷彿得到了莫大安慰,即刻顯露出感激及笑意,賴其萬看得出他真是「萬緣放下了」;不到一個鐘頭,那志工就安然離世了。

他坦言,自己雖沒有特定信仰,但一直很羨慕宗教信徒,因為他曾親睹過不少癌末病患,就靠著信仰,完全改變了原本慌亂不安的心態,身為醫師的他也感到很神奇。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what you are.」在醫療臨床上見證過太多的心態奇蹟,賴其萬若感覺到病人對他很信任,也會試著提醒病人自我負責心態的重要性。「你跟病人這麼說,反而可給他們很大鼓舞。」只要調整心態,也許就有機會。

身為神經內科醫師的賴其萬,接觸過許多失智老人,他坦言與其擔憂自己是否會失智,還不如調整心態,保養好身體與心理,讓老年時能過得健康快樂。


夠堅強承受分離

 

「在我的職業中,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人,從病人身上我學習到該怎麼活比較好。」有一位病患讓賴其萬印象深刻。那人同時罹患兩種癌症,當他得知狀況不佳時,竟還能樂觀地回應說:「It could be worse, right?」(本來情況還可能更糟的,不是嗎?)隨後還伸出手,跟被這回應驚嚇到的賴醫師握手,坦然地理解並接受現實。

要活得老、活得好,不能只在乎年齡的數字,更不能一直惦著「我明天一定會比今天差」,否則愈老只是愈不愉快。

賴其萬形容,人生是不斷give and take,也就是加與減、得與失的過程,若得到長壽,相對也得忍受老化過程的代價。

每個人在老化路上,不論是智力或體力,可能都會感覺到「不如過往」;一個人若想停滯不前,他永遠可以選擇自艾自怨,但若活得夠久也願意在生命旅程裏繼續探索,同樣得承受許多挑戰。

一九九二年底,母親因為肝癌辭世,賴其萬回臺奔喪;沈痛返美、心情低沮,門診時,一位八十多歲的先生,是賴其萬十來年的老病人,中風多年的他在診間誠摯地跟賴其萬說:「只要活得夠老,一定會有摯愛的親友先離你而去;所以你要夠堅強(tough)到足以承受、忍受得住摯愛者先你而去:否則,你根本無法享受老年生活。」

賴其萬說,父母已經先走過自己將走過的路,是他學習的對象;回憶起雙親老化、凋零乃至離世的過程,「我發現到,他們即便到了最後一刻,還是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父母接受老化、接受自我,這分態度反過來也鼓勵、激勵了身旁陪伴的兒女。

二○一八年上半年,賴其萬生了一場病,雖然感覺體力變差了,但他仍樂觀於今天比昨天好、這週也比上週好;他清楚知道,心態可以比體力更年輕。

賴其萬說,不必去談死,但可以有準備之心,前年他到美國與兩個兒子正式談好遺囑,現場還有律師見證,重點不是財產,而是考量生命最後如何期望被對待,「談完後覺得很自在。所以這次住院,我也請他們不必趕回來,I am ok!」

自 我 照 顧

賴教授這樣做

口述‧賴其萬  整理‧李委煌

雖然已七十四歲,我健康狀況還不錯;我喜歡游泳,除了在水中對老年人身體負擔較小外,它也適合一個人進行,而且不必勉強自己,感覺喘了就可停下來。

另外,寫作不輟以及教學看病,也是我的養生之道;學生和病人的回饋,讓我得到了成就與滿足。我認為,「覺得自己還很有用」的心態,是克服老化恐懼的最佳藥方。

 

 

接受當下的自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三秒就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人們對於老化及失去記憶這件事,似乎是愈來愈難以樂觀;更無奈的是,若是愈害怕就愈退縮,愈退縮就愈退化。

身為神經內科專家的賴其萬坦言,「若說自己都不擔憂,那肯定是假的。」尤其診治過那麼多失智長輩,他對大腦的變化老化比多數人都更清楚。

賴其萬最崇拜的老師,是美國神經學會創始人之一,他本身晚年也失智了。在老師退休前的一場演講,某一張幻燈片打上螢幕時,老師彷彿思路接不上來似的,竟凝視了約有一分鐘之久,「那一分鐘感覺好久,大家都不敢講話……」而那天老師的講題,就是在談老人失智。

老師一向驕傲而自尊,逐漸失去記憶,對他而言真是太殘酷;無奈病情愈來愈惡化,在安養院療養兩年後病逝。不只如此,即使是身邊的老同學,曾是優秀的醫師,老年也飽受失智之苦。

賴其萬體悟到,人若要活得老又活得快樂,除了要能忍受失去摯愛親友外,也要能接受自我能力的逐漸喪失;他舉例,若是設定到了百歲還要跑十公里,「那到時你一定會很痛苦。」因為這樣的心態缺乏現實感,與其去執著我沒有、我不能,不如去看我還擁有什麼、還能做什麼。

 

抗老態不抗老化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在一篇文章中表述,「不需抗老化,而是抗老態。」也就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減少慢性病的發生,而不是錙銖必較的抗老化。

與其擔心老化相關的各種可能隱憂,賴其萬坦言,「倒不如用心想想如何保養身體與心理,讓自己過得健康快樂。」他在數十年行醫路上,看過不少年紀輕輕就逝去者,「因此,能夠榮登『老人』之列,不只不應該有絲毫的怨尤,更應該能以感恩的心情與優雅的態度來接受『我變老了』的事實。」

他強調:「同時,更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做一些事,才對得起這社會給老人的禮讓與優待。」

賴其萬對於現代人凡事講求即時、即刻滿足的習慣,其實感到很憂心。例如,走進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便可迅速解決一餐所需;人們習慣只要看到想要之物品,就會設法將這些東西快速拿到手。

「可是,若沒能立即滿足,往往就會伴隨立即的失望與挫折。」賴其萬觀察,現代人抗壓力差,若常感覺挫敗、沮喪,待年老時自然不可能性情開朗。所以他認為人在年輕時就要調整好心態,「那麼,隨著年齡增長與體力衰退,自然就能以優雅的態度來接受。」

總結賴其萬對待老化的觀點,或許就像十年前他在父親離世後,引用了《佛說無常經》所寫下的片段感悟:「雖然父親的老、病、死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了生命的真諦,而能把人生無法避免的考驗,化為有意義的生命經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