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1期
2018-08-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醫妙手‧臺北慈濟醫院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1期
  長壽時代 你想怎麼變老? ── 儲存壽量寶藏
企畫‧葉又華 攝影‧黃筱哲

在嘉義鄉間一處社區長照據點,一位長者悠閒地坐在門邊。


長壽在當代已成常態,

在醫療、經濟等長照議題備受關注的同時,

已經、正要、未來將成為長者的每個人,

內在如何自我安頓而能圓滿此生,

必然是無可迴避的課題。

 

人老了,就要有老的樣子!」採訪今年邁入一百歲的蔡寬,聊及染髮話題,黑白髮絲交雜顯出的老態總是惱人,免不了要定期將髮色染黑,才顯得朝氣;但是她在五十歲時就決定放棄這項定期「回春」的行為,她說,自然法則既然不可抗拒,何必再費力用各種打扮掩飾,在自己身上製造出年輕與老年的衝突樣貌?老年,有自己的容顏、自己的氛圍和自己的樂與哀。

依據內政部統計,臺灣在今年四月正式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即每七個人就有一位是老人;民眾平均壽命也逐年延長,推估到二○六一年,將比目前再多四到五歲,女性壽命更上升為八十七點五五歲。

長壽變得日益普遍,然而「老」卻總是以令人驚恐的姿態現身。談到「老」,疾病的發生首先被憂懼,失去生理自主能力的景象首先浮現。生理功能以及社會關係退位之下,年長者也是憂鬱症等心理疾患的高危險群,適應生活變遷的障礙,也導致自殺比例相對於其他年齡層較高。

「從中年開始,只有準備好與生同死,才算是真正的活著。」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在一九三○年代即已主張,執戀青春年華的美好、內心受無常迫近的恐懼籠罩,無法安住於當下,就抑制了人在晚年的心理成長。

年老退休,家庭責任告一段落、退出勞動市場,人生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好做嗎?身在長壽的年代,你想成為怎樣的老人?步入漫長的老年又將為何而活?

 

老了,就要出來給人看

 

對百歲老人蔡寬而言,老年生活的意義是在「邊走邊尋覓」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自職場退休之初,她對於老年該過怎樣的生活,並沒有規畫藍圖,只是呼應著社會氛圍對「老」的想像,認為年紀大了就該享福度日。

身為大時代之下獨扛家計的職業婦女,對於宗教,她隱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直至因緣巧合認識慈濟,靜思精舍師父們在自力更生之下,開展慈善濟貧的行動,喚起了她在助產士職涯時渴望助人卻礙於生活困苦而未能達成的心願,「做志工」於是成為老年的生活日常。「年老等於沒用」的社會價值觀曾令她自我懷疑,終而受到鼓勵而奮勇前行。

「老了,就要出來給人家看!」蔡寬依循著證嚴上人的期勉,積極參與志工活動,投入程度令年輕的慈濟人也自嘆弗如。

隨訪視團隊進入案家拍攝訪貧現場,凝望蔡寬和案家互動的舉手投足,家常的對話本身並沒有特別之處,只見她目光專注、面容和煦,每說一句關心的話語,就彷若推開了對方心裏的一扇門;案家持續不斷地傾訴生活近況,臉上原本皺著的線條逐漸柔和。當她應著請求,前去探視案主行動不便的兒子,一家人起了莫大的歡喜,深感能夠獲得百歲長者的鼓勵是無上的祝福。

原來,「老了出來給人家看」並不僅只是人生經驗的分享,而是歷經人生歷練、智慧熟成之下,她的在場帶來了渾然天成的涵容氛圍,彷若可讓年幼的孩子蜷在阿嬤的臂彎裏,卸下對外在世界的憂懷懼怕而沈沈入睡,終而嘴角浮現一抹微笑。

 

老了,正是經驗充沛時

 

證嚴上人於今年初提出「壽量寶藏」概念,鼓勵年長者將五十歲的年齡存起,不再受限歲數,提起年輕的心態積極發揮生命良能,持續增長慧命。

本期主題報導中,記者訪談也證實心念的力量。長年關注醫療人文的賴其萬醫師,在病人身上及陪伴父親十年的歲月中領悟,「心態」之於老年的重要。

面對各方面「不如過往」的退化現象,若因種種「失去」而起了「放棄」的消極心理,這種陰暗與萎靡會讓人的身心狀態在一夕之間「老」了,更甚者,則失去了持續活下去的意志。因此,年齡並不足以定義老化的狀態,而是取決於面對老年的心態。

長期投入社區失智症照護的大林慈濟醫院曹汶龍醫師說,老年儘管沒有青壯年的體力,卻有人生累積的智慧,必須找尋適切投入的事物,藉相對積極的青壯年心態為自我推動的力量,就不易遭老年所遇的挫折打敗。

靜思精舍德澡法師筆下,今年九十歲的林阿蝦,則展現了堅毅的心理韌力。她先是遭逢大兒子的離世,次子不久後中風,身為母親難免擔憂,卻未曾令周遭的人感受到她的憂悲苦惱;乃至自己罹病,長達一年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她依然堅持著日常勞動。儘管不識字,心裏依恃著上人所闡述的佛法道理凝聚心神,形成了宗教修行的自我修煉。

也正是這精神上的強大內聚力,令她未曾遭受老年病痛的恐懼襲奪,在積極復健下離開輪椅,度過晚年所遭遇的難關。

人最終是要面對死亡的,在醫療、經濟等等外在物質與長照議題的討論之外,回歸已經、正要、未來即將成為長壽長者的每個人自身,內在如何自我安頓,而能圓滿的終了此生,必然是無可迴避的生命課題。       (撰文/葉又華)

 

邁入高齡社會

 

臺灣每7個人有1位是老人 

平均壽命為80.0歲男性76.8歲、女性83.4歲

平均每人一生長期照護時間約為7.3年

家戶人口下降至2.77人,家庭照顧人力愈來愈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