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幸中找出希望 童林金英
撰文‧劉軒宇 攝影‧黃筱哲
都市暗角,貧病人家伴隨情緒困擾,
複雜狀況令常人卻步,她卻像媽媽一樣守護,
「只有真正把他們當成家人,才有耐心解決問題;
如果連我們都失去信心,那他們怎麼辦?」
救護車在夜色中疾駛而過,正準備回家的童林金英,看到前方不遠的街區聚集了消防車、警車、救護車,心下頓時起了疑惑,那地方似乎離新接的個案阿德(化名)家很近。
滿腹憂心的童林金英,回到家馬上聯絡阿德,但家裏電話與手機都沒人接;她改撥阿德妻子的手機,終於接通了,傳來的卻是陌生男子的聲音,詢問對方是否為手機的主人,「我是派出所警察,你是?」「我是慈濟志工,怎麼了嗎?」
聽到是警察,童林金英緊張起來。經過一番了解,才得知阿德因為交不出房貸,跟妻子吵架而鬧自殺。
罹患小兒麻痺、水腦症的阿德,單側手臂無力,導致他謀職困難;貧病交加,病況也不可能好轉,阿德的情緒因此常常失控。不久前,童林金英第一次去關懷訪視,沒想到才一個多星期,就發生了這樣的事。
童林金英趕到現場,像媽媽一樣先訓了阿德一頓:「你怎麼又這個樣子,上次不是才說好的嗎?」
跟先前情緒失控的樣子不同,阿德已經平復下來,一臉羞愧,一邊說:「歹勢啦,下次不會了……」
你現在在哪裏?
長期關懷貧困人家,其中不乏受苦於精神病症的個案,七十歲的童林金英,對於應對類似突發狀況已經駕輕就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啦。」她簡單說道。
耐心,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能夠實際做到,卻是不容易。身著藍天白雲志工服,多數志工總是耐心去關懷個案,在訪視當下發揮善與愛;但是面對情況複雜、情緒反覆的精神疾病患者,即使是親人,長期相處都會受不了,更何況身為外人的志工。
「我每次去訪視的時候,都會在心裏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讓他相信我、信賴我,一定要將他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
因為只有將案主視為家人,才能有足夠的耐心去處理他們層出不窮的問題;同樣的,他們才會願意去信賴志工,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想到要找志工商量。
|
童林金英(中)偕同訪視志工關懷照顧戶。由於訪視經驗豐富,新進志工在遇到相關疑難時都會請教她。
|
當然,這也讓童林金英不時得在半夜處理個案問題,雖然大部分都是情緒不穩,需要人陪伴安撫,但每次她還是會緊張地先問:「你現在人在哪裏?」就怕對方正站在高樓上。
「不只是用電話關懷,嚴重的時候還要馬上出門。」說到這裏,童林金英講了另一個半夜外出的故事。
深夜十一點,警察來電告知她,獨居的慈濟關懷戶小潔(化名),在服用憂鬱症藥物後,神智恍惚,但她依然騎車出去買芋圓,回家路上因為精神不濟而撞到路邊的車;警察到場後,請她打電話給家人朋友,但她都拒絕,最後只給了童林金英的電話。
童林金英先陪小潔回家,扶著她進家門,但沒有就這樣離開,因為小潔還是吵著要吃芋圓;童林金英一口一口餵她吃完,等到她睡著才離開,那時已經凌晨兩點了。
童林金英開玩笑說:「除了耐心,有時候膽子也要大,畢竟半夜不可能像平常一樣,找好幾個人一起去關懷個案。」
退休後換跑道
出生於苗栗竹南,童林金英十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雖然課業成績不錯,但因為家計困難,她無法繼續升學,十五歲北上去成衣廠工作,補貼家用。
十八歲那年,母親想要她招贅,但她對於對象並不滿意;她跟國小老師通信時,提及此事,沒想到老師竟然介紹了自己的弟弟給她。就這樣,她嫁給了大她十五歲,素未謀面的外省軍人。
先生軍旅生涯,長年不在家,童林金英獨自照顧兩個小孩,還去陶瓷廠上班貼補家用;生活經歷即使困難,卻也讓她比一般傳統女性更顯獨立自主。
「其實我一開始是做環保志工的,從沒想過會做訪視。」童林金英回憶剛接觸慈濟的因緣,是隨表妹去花蓮參訪慈濟志業體,原本只是抱著遊玩心態,但在精舍朝山那天中午,看到穿著慈濟委員旗袍的師姊們用完餐後,將開水沖洗過飯碗後喝下,也幫忙資源回收。
這樣珍惜點滴、不浪費的生活態度,感動了童林金英,回到苗栗後,開始在下班後開車幫忙志工載運回收物。
一九九五年年底,童林金英從服務了二十五年的陶瓷廠品管退休;隔年年初,聽說花蓮慈濟醫院春節前缺醫療志工人力,她沒多想就決定去支援了。
「當時也真是大膽,因為從來沒有參加過醫療志工。」此行為她帶來日常生活中不曾碰到過的衝擊,親見在病痛中掙扎的病患,她只能給予一些些溫暖的關懷與微笑;而之後的志工培訓、受證,參與訪視,都是因緣巧合。
「那時候他們要去參加慈濟委員培訓課程,說沒有交通工具,請我去當司機,我也就順便參加培訓了。」
|
童林金英以往開車南北往返,年紀漸長後,改搭火車去臺中慈院當志工,付出的心念堅定。
|
苗栗山明水秀,童林金英笑說,十多年前跑訪視,就像是去遊山玩水一樣,交通不便,有時一去就是一天。南庄山區案主,大多都是被貧病所困,「那裏的人韌性很強,遇到經濟困難時,就去山裏拔竹筍、採野菜,然後撿樹枝當柴火燒。」
如果直接給予金錢補助,有些案主會拿去買酒喝,志工評估直接補助物資,解決生活困境;種種實際經歷,考驗訪視志工的智慧,也累積慈善的經驗。
走入城鄉暗角
二○○四年,童林金英的兒媳去世,擔任軍職的兒子無法照顧孩子,於是她從苗栗竹南搬到臺中幫忙顧家。
關懷訪視的對象,由往昔山林偏鄉轉為都會市區案家,童林金英認為主要差異在於住房問題上,苗栗個案大多有自己的住屋,「家」對他們來說是整個世界,在其中度過出生、成長、生病、死亡。
而對許多都市人來說,房屋只是居住的工具,他們付著租金,因為工作異動而變換住處,案家大多為了房租而煩惱。與此同時,都市人也比較容易找到補助資源,包含政府及不同的社福單位。
竹南老家二樓書房掛著童林金英與先生的結婚照,還有先生從軍時的獎狀、照片;八十六歲的童爺爺,每逢老伴去臺中兩日志工行,他自行料理三餐、看書,讓老伴安心於志業。
十餘年來接手多次棘手個案的後續關懷,童林金英提到了一位目前還在陪伴的案家。
小靜(化名)家中本來富裕,父親生意失敗後,家道中落;她未婚生子,身體狀況不佳,工作不穩定;經由家扶基金會轉介,童林金英與志工前往訪視,得知孩子有輕微發展遲緩問題,提供補助讓孩子接受早療。
隨著深入接觸、長期陪伴,觀察到小靜只是一味的省錢,想要將錢存給孩子,但卻不知如何陪伴孩子、與孩子互動,所以孩子入學後學習狀況落後同齡學童,實則身心正常。
小靜一家人,除了領有政府低收入補助,也有來自家扶、慈濟的補助;小靜常因為金錢問題與母親爭執,甚至精神崩潰,也有吸毒習慣。最讓童林金英難過的,是九歲的孩子必須被送去安置,還有母親對小靜的冷漠態度……
●
去年,童林金英回到竹南照顧年邁的丈夫;雖然田園生活愜意,但她仍不忘志工勤務,每週四在臺中慈濟醫院當志工,週五則拜訪八戶個案。
對於參與了近二十年的慈善關懷,她表示,在進入訪視領域之後,才發現這是她最喜歡做的事。陪伴那些受苦的人們、看到逐漸改善的個案家人,她只有滿滿的歡喜與感動,也期待傳承關懷經驗,幫助身心陷入困境的案家走出來,重新開展人生。
|
童林金英訪視時,將慈濟新芽獎學金資料與暑期活動,跟小靜的媽媽分享,鼓勵她帶孫子參加。
|
Q&A
撫慰情緒的傷口
口述‧童林金英 整理‧劉軒宇
▎訪視志工 童林金英 ▎
一九四八年出生,一九九七年受證慈濟委員
訪視資歷:十九年
訪視祕訣:不只是關心他們,也會分享自己的生活,就像朋友一樣拉近距離;當他們願意信賴,我們才能一起解決困難。
問:許多弱勢人家因病而貧,其中包含精神疾病,可能不是補助就醫費用可以改善,該怎麼陪伴比較好?
答:每戶人家的處境都是獨特的,每個家庭的問題也都不一樣。其中精神病患確實有他們的特殊之處,比如因為情緒問題常有突發狀況,所以必須要更有耐心去對待;但也不能因為擔心他們的情緒問題,就讓他們予取予求,必要時還是要有理智的一面。
小潔是志工陪伴比較成功的個案。她跟先生離婚後,長期思念女兒,與女兒的感情變差,也導致心情憂鬱,放棄自己的人生,吃藥後整天昏昏沈沈。
小潔故意不吃飯,讓身體維持在很差的狀態。我勸了多次,她不聽,最後請社工員來跟她說,如果這樣補助要停了,她才願意正常吃飯。我們對待她,就像對家人一樣,她慢慢對自己有期許,有一天跟我說:「師姊,我也想跟你一樣做慈濟志工。」
「可是你當志工不能一副沒精神的樣子啊,要趕快讓自己恢復健康。」聽了我的話,她也漸漸改善,精神狀況比較穩定,後來甚至可以停藥。現在早上會去服之前酒駕欠下的勞動役,下午則去清潔公司上班。
有精神困擾的案家,他們有時對自己也放棄了;在了解他們這樣的心態後,更要讓他相信你,讓他覺得自己還有希望,才有可能改善現況。
問:當案家狀況難以改善,自己的情緒也受到影響,如何調適以持續助人工作?
答:小靜算是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經驗,她剛開始只是情緒不穩,到之後情緒失控,現在已經住進療養院。
雖然我們給予她很多的幫助與關懷,可是就像醫師所說的,這樣的病症很多需要身邊的家屬關心與鼓勵,但她卻只能得到責難。每次我去看她的時候,她都會對我說:「師姊,你不要放棄我!」
即使環境如此,但她還是希望能夠好轉;所以雖然我會感到挫折與失望,一想到她還需要我,就會馬上調整心態。畢竟如果我們都失去信心,那他們怎麼辦?
問:補助有分金錢與物資,該如何調配以切合案家需要?
答:志工們會就實際狀況進行討論,遇到有不同意見,多半是因為案家將生活補助費用來購買菸酒等非生活必需品。
金錢補助可以立刻解決當下的生活困難,但有時候也會改為提供必要的食物、衣服等,或是陪伴就醫,避免資源濫用,也能馬上改變案家的匱乏。
問:政府社會福利愈來愈多元及豐富,民間組織如何提供適當的協助?
答:志工會花心力去觀察、接觸,了解關懷戶的困難情況,並且尋求適當的社會資源,慈濟再補充不足處;不只是不讓他們產生福利依賴,也希望避免補助不敷所需。
所以評估時不能因噎廢食,過於嚴格。像阿德夫妻經濟困難時,我們先提供急難救助金應急,之後的長期經濟補助,則是進一步的觀察評估才決定的,希望能妥善運用資源,也能適切幫助到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