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1期
2018-08-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醫妙手‧臺北慈濟醫院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話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最美的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1期
  不分地域 婚姻經營不容易
撰文‧趙淑娟 攝影‧黃筱哲

李文玲

來自中國大陸廣西省

心裏話:
陪伴新住民姊妹時看到苦境,讓我更珍惜自己的家庭;也體會到面對異樣眼光,人們怕受到傷害,容易封閉自己的心。

李文玲(左)協助先生經營家具店,兩人也彼此扶持,同行菩薩道。


「有因緣付出,是我的福氣。」新住民親子成長班隊輔志工李文玲,在課堂間服務新住民媽媽,為她們奉上水果、點心,並陪伴上課。

新住民媽媽們遠嫁到異鄉,面對異樣眼光,會封閉自己的心,也害怕接觸本地人,怕受到傷害。在陌生環境中承受生活、文化、家庭的種種壓力,這些她都懂。

李文玲說,有些姊妹難免遇到夫妻或婆媳的相處問題,她慢慢開導她們,嫁到臺灣,已經是落地生根,「為了孩子,我們要把觀念改變,我們的家庭才會改變。」

她們把課程中學到的帶回家庭,從改變自己開始,來改善與家人的關係。「看到她們的生活變得幸福,我很開心,這是最大的收穫。」李文玲說,從中感受到姊妹們的苦境,讓她也懂得珍惜她所擁有的幸福家庭,不再有怨言與紛爭。

 

一顆繡球結姻緣

 

「別說嫁給臺灣人了,那時,我連臺灣在哪兒都不知道呢!」長得甜美,待人親切像鄰家女孩一般的李文玲,生長在中國大陸廣西省桂林市荔浦縣,嫁來臺灣十八年,說起閩南語毫無鄉音。

李文玲笑著說起的「那時」,正是她二十歲那年,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八日,她卸下白天飯店房務工作的制服、換上瑤族傳統新娘禮服,這天晚上的表演戲碼是瑤族結婚儀式,觀眾是來自港、臺兩地兩、三百位觀光客。

「當時我丟了繡球給一位先生,請他上臺扮演新郎,和我一起表演瑤族結婚儀式。表演結束後,我沒放心上,倒是他很有心的去跟導遊說,他還沒結婚,就來這裏跟人家『拜堂』了,請導遊去幫忙找演他新娘的小姐。」導遊真的循線找到李文玲,兩人聯絡通訊幾個月,一九九九年九月結婚了。

因為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及個性皆不同,先生慣於大男人主義,個性強硬的李文玲無法百依百順,兩人摩擦不斷;一次爭吵後,正在用午餐的先生拍桌掀翻,麵灑落一地,李文玲傻了眼:「我不要這樣的婚姻,不要這樣的老公和家庭。」夫妻不是要同甘苦、齊打拚的嗎?她傷心欲絕地收拾殘局,準備離開這個家,後來被先生勸回來。

婚前談戀愛階段,先生就曾輕輕地對李文玲說了一句話:「如果想要我跟我的父親關係變好,只有看你了。」李文玲將這句記在心上,婚後隔年來到臺灣,她才真正了解到先生對她講那句話時,擔子有多麼沈重。

先生和公公二十幾年來相處勢同水火,互不相容;李文玲夾在中間,處境難為。「先生對我的父母,真是無話可說,好到沒辦法形容。」李文玲無奈地說:「但是,我對先生和公公的不合,就只能默默承受。」

父子衝突中,公公因此遷怒,李文玲總是用女兒心來對公公說:「爸,你也別生氣啦!你兒子也不是歹意啦……」

家具店後廚房一角,李文玲為家人準備午餐(右圖)。她感恩能走入慈濟,學會經營家庭;偶有空閒外出旅行,增加親子感情。 (左圖提供/李文玲)



兩個男人的和解

 

二○○六年某一天,李文玲無意間轉到大愛電視臺,對「大愛」兩字起了歡喜心,從此就成為忠實觀眾,也開始看證嚴上人開示。

「那時我聽不懂上人講的法,但就是很喜歡,因為聽了以後心會靜下來。」尤其是志工九十度彎腰鞠躬的柔軟身影,深深地吸引著她,許下心願:「我也要和他們一樣,做一個幫助人的人。」

一次,慈濟志工孫淑雲來找先生談公事,在閒話家常中談到了慈濟,李文玲便抓住機會,開始為全家人繳交善款。不過,由於從小離家在外,李文玲對不熟悉的人與環境總是小心翼翼,每當孫淑雲邀請她參加慈濟活動,她都藉口婉拒。

直到二○一一年,孫淑雲邀請李文玲參加慈濟在高雄巨蛋舉行的「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她和先生一起坐在觀眾席,被現場的道氣深深震撼。當「苦海茫茫無邊,回頭明明是岸,三障諸惑應斷,諸佛聲聲呼喚」唱起時,她淚水潰堤,「我哭得好傷心。聽到那句經文,感覺好像是媽媽在叫我趕快回家,不要在外面漂流了,趕緊回到那個真正遮風蔽雨的家。」

經藏演繹的感動,讓李文玲決心認真了解慈濟、投入慈濟,「一次為了要做慈濟,與先生起了爭吵。上人說:『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以往吵架都是他先跟我講話的,那次我主動傳簡訊跟他道歉;從此我開始學做溫柔的小女人。」

「行善、行孝不能等,父母是堂上的活佛。」她也用上人的法語,化解先生與公公冰結的心:「把爸爸當老頑童,讓老人家開心是子女應該盡的本分事。」在李文玲愛的鼓勵下,終於讓二十多年來不喊爸爸的先生,開口叫了爸爸。

幾年後,先生亦成為受證的慈濟人,如今父子倆無話不談。讓老人家享受溫馨的天倫樂,是李文玲最驕傲的一件事。

今年五月李文玲父母來臺探親,文玲邀請媽媽(右二)參加親子成長班課程;看到文玲嫁得好,媽媽很安心。

 

去慈濟像回娘家

 

「堂嫂的個性比較衝一點,會與堂哥起衝突,但後來我看到堂嫂的轉變。」蔣佳玲表示,李文玲加入慈濟後,個性轉變溫和,也會替對方著想。

二○一四年起,李文玲承擔新住民親子成長班隊輔,感受到充實的課程、美善的團體,對許多新住民很有幫助;然而,如何進一步接觸陌生的新住民姊妹、讓他們一起來成長,卻碰到困難。

她平常幫忙照顧家具店,比較少在外走動,認識的人不多;後來藉由一位姊妹的因緣,跟她們聚餐,試著進入陌生的朋友群裏,真心與無私的付出,「不同國籍的姊妹都能感受到,我是真心誠意在愛她們。」

她們願意嘗試來參加課程,也透過網路群組分享心得;漸漸有人自動來找李文玲詢問,能否來上新住民課程?要不要繳學費?她開心地說明:「都不要,很歡迎你們來上課!」在她用心帶動下,共邀約了數十位姊妹參加成長班課程。

「非常感恩文玲師姊帶我來慈濟,感受到正能量。當初,我對任何事不是怨就是恨啊!直到接觸慈濟,加上文玲的陪伴,讓我心靈有了寄託,也平靜了,沒有了恨、怨,反而很高興地幫忙帶丈夫前妻兒子所生的小孩。」嫁來臺灣已十年的鍾霞,時而激動、時而平靜地訴說著她的心路歷程。

新住民雷雨表示,去年第一次來上課時,感觸很深刻,因為彼此互動親切,氛圍溫馨,「我不認識大家,但是大家主動跟我打招呼,噓寒問暖;這樣的情境,讓我有回娘家的感受。」

雷雨表示,生活中難免有不開心的時候,她會把在慈濟所學的用來轉念釋懷,讓心情改善;也不再因小事而跟先生吵架,學會以感恩、善解、包容的心待人處事。她陸續鼓勵了四位新住民姊妹來參加,希望她們能在這裏成長,能夠更快速融入臺灣社會。

一個帶一個,這群新住民姊妹們期望自己幫助更多人,把愛擴散到每個角落,帶領更多的姊妹走出來,找到真正的幸福。

(資料提供/蔡惠玲、李素月、羅克州)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